|
來源: 三秦都市報 前不久,在嘉峪關發現公元前8年的西漢寫字麻紙,專家認為這一考古發現把中國有寫字紙的歷史,從傳統的蔡倫造紙說向前推了一百多年。對此,陝西印刷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中國造紙史研究專家林川,也對蔡倫造紙說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造紙術應是從古代制麻技術發展而來的,時間就在戰國末期和秦漢之際,而秦始皇的『軍服工場』可能就是最早造紙的地方。
根據自己30年來的研究,林川分析說,古時沒有棉花,平民和士兵都穿麻制的衣服,寒衣里的保暖填料也是麻料。麻絮纖維的保暖性能顯然沒有棉絮好,因此只好增加麻絮的厚度,所以秦兵俑的衣服很是臃腫。到秦統一天下時,秦始皇的軍隊有一百萬,而軍隊要穿統一制式的軍裝,這些制式服裝和被褥都是由國家工場製作,並由官府發放的。這些在【雲夢秦簡】、【齊民要術】等古籍里都能找到確切的記錄。『我從【雲夢秦簡》裡規定的「由官府發給刑徒穿的粗麻質稟衣」,想到了秦國的刑徒和軍隊要穿制服。顯然,國家工場裡制麻絮剩下的無用麻渣滓「惡絮」(一種既不保暖,摻和在麻絮里還讓人穿着不舒服,故曰『惡』)會比民間家庭自做寒衣的下腳料多得多。於是,如何處置留下來的麻絮渣滓,成了一件不能迴避的事情――堆着不管,幹了以後容易着火;留在水池,時間長了會漚臭。』林川說,他在研究蠶桑繅絲的過程中突然領悟到,古人可能效仿處理蠶繭頭時用帘子盛絮漂絮,再把留在帘子上的絲渣薄片揭下來的做法,撈取麻池中的麻絮渣滓,並晾曬成片,這就得到了最初的麻紙。
林川進一步論證說,製衣剩下的麻絮渣滓,必須是在大規模生產下才會有加工處理的要求,而
秦始皇的國家軍衣工場既有足夠的生產規模,也在制服供給的數量上達到了當時的高峰。所以,可以順理成章的推理,麻紙可能就是在秦代的國家工場裡,由工匠們在制麻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