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經濟網 事實上,防盜效果顯著的『崖墓』並非李世民首創,只不過到了唐朝,這種葬制更為成熟。漢文帝劉恆的霸陵,『因山而藏,不復起墳』,即『崖墓』。此陵位於今西安市灞橋區境內,當時劉恆命工匠在此地的北山,斬崖為冢,鑿洞為玄宮,以水為陵號。當地有一個很好聽的叫法――『鳳凰嘴』。有人認為,崖墓為劉恆所創,其實也不是,只能說是帝王陵中
第一,這種墓在西漢時頗為流行,如現今考古發掘發現的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山東曲阜魯王墓,都是在山崖中開鑿了巨大的洞穴而成。
當然,對於到底什麼是『崖墓』有不同說法,一般人可能會認為,開鑿於懸崖峭壁上的墓穴,更符合崖墓的原始含義。這種形制的墓穴在東漢時期民間俗稱為『蠻洞』,後來的大唐帝王陵應該是這種墓穴的變種,是一種超豪華的『崖墓』,結合了傳統土葬法的元素,當然也不會是開鑿在懸崖峭壁上了。崖墓在普通民冢中很常見,與帝王陵所謂的『崖墓』自然不是一個等級,十分簡易,直接鑿空山體,可容一棺即成,有的則直接利用天然的洞穴。
『崖墓』開鑿在山體中,自然防盜效果非同一般。但,既然是開鑿的總有通往玄宮的洞口,盜墓者很容易找到。於是,監工大臣在封閉洞口時煞費苦心,以鐵水封閉就是其中的絕招之一。如被漢廣川王劉去疾盜掘的戰國古墓魏襄王冢就是這樣,【太平廣記・冢墓一】(卷第389)記載,『襄王冢,以鐵灌其上,穿鑿三日乃開。』正史所記的最著名的鐵水封陵當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唐會要】記載,『乾陵元宮,其門以石封閉,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
陳安利所著的【唐十八陵】記述, 1958年考古工作者對乾陵的考古勘查證實了文獻記載的可靠性。乾陵墓道開在北峯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長 63.1米,寬3.9米,呈斜形坡。墓道與墓門間用石條填砌,多達39層,用石近四千塊。石條之間用鐵栓板拴拉,每三層上下用鐵棍穿聯,再用錫鐵熔化灌縫。工程如此浩大,為關中唐十八陵所罕見。石條上刻有文字(含石匠姓名),共發現『焦才』、『合一』等363字。考古勘查結果表明,沒有發現乾陵被盜的痕跡。可見,武則天的反盜陵手法是相當成功的。
在民間,這種以鐵汁固墓反盜的方法也可見到。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屍穸】(卷13)記述了一個故事:劉晏判官李邈,莊在高陵,莊客懸欠租課,積五六年。邈因官罷歸莊,方欲勘責,見倉庫盈羨,輸尚未畢。邈怪問,悉曰:『某作端公莊客二三年矣,久為盜。近開一古冢,冢西去莊十裏,極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側有碑,斷倒草中,字磨滅不可讀。初,旁掘數十丈,遇一石門,固以鐵汁,累日洋糞沃之方開。』這段文字很有意思,盜墓者掘冢的方法很另類,固若金湯的墓穴竟然用很簡單的方法就破了:天天用酸性很強的糞水來澆灌鏽蝕鐵汁,經過若干天,這種鐵汁墓竟然也給打開了――此怪招堪稱中國古代盜墓第一奇術!
來源:中國經濟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