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臨床治病八法(上)
中醫藥臨床治病有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這是清代程國彭【醫學心悟】所倡用的方藥治則。針灸不同於方藥,具有自身獨特的理論基礎和治療法則。根據【靈樞】所述,筆者2012年提出針灸治病八法:調、通、引、決、溫、劫、補、瀉。因補、瀉法古今有大量文獻論述,故在此主要討論其他六法。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虛則掣引之,血實則決之。』其中的調、通、引、決四字,正是針灸最重要的治療大法。值得重視的是,【靈樞·經水】以十二水比喻十二經,經脈流注如同江河橫流。而調、通、引、決四法均為治水之法,緩則調、引,是為治本;急則通、決,是為治標。
調 法
王冰注【素問·上古天真論】云:『調謂調適。』所謂調,就是調適、調和、調節、調整。『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 (【靈樞·根結】)『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藏為陰,六府為陽。』(【靈樞·終始】)可見調氣就是調陰陽、和五藏,此乃針灸基本治法。
調五臟
通過五臟原穴和背俞的針灸,可用來治療五臟神氣病。如抑鬱症見五藏神志不安,心神散而不藏,脾憂思而不解,腎恐懼而不收,肝魂傷而狂忘,肺魄傷而悲泣,致焦慮、抑鬱、恐怖等症,可取五藏之原(即太白、太溪、大陵、太淵、太沖)和中脘(代鳩尾)、氣海針刺。又如慢性疲勞綜合徵應屬五臟氣亂、氣虛者,也可用五臟原穴、背俞為主,運用走罐和針刺等,達到寧心安神、陰陽調和、氣機通達、調和五臟的功用。
調督任
針刺五臟原穴即所以調五行,同時也用以調和陰陽。除此而外,針方中還常配合膻中、鳩尾、中脘、氣海、關元諸任脈穴,百會、神庭、本神、前頂諸督脈穴,如此任督合用,同樣是調陰陽的核心。督、任同調,神氣共治,可用於各種精神神經病症。如用督脈百會、大椎、筋縮、腰奇,任脈關元、下脘、鳩尾、巨闕等穴陰陽互(針)刺法,治癲狂癇有效。又如小兒抑鬱太息,可取天突、膻中、中脘、神闕和身柱、靈台、至陽等,用藥物敷貼法獲效。
調亂氣
【靈樞·陰陽清濁】:『清濁相干,命(名)曰亂氣。』 【靈樞·終始】:『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靈樞·刺節真邪】:『用針之類,在於調氣』,調法可用於虛實不太明顯或虛實相兼的慢性病症,如郁證、癭病、慢性喉痹、藏躁、遺精等。尤其適用於清濁相干、氣亂於臟腑經絡的病症,如胸痹、咳嗽、胃痞、腹脹等。在臨床上,可根據髒病取背俞、腑病取募穴,經脈病取滎、輸穴(以輸穴為主)的原則來取穴,遠取與近取結合組方。如氣火上逆、清濁相干,亂於胸中心肺者,表現為頭胸煩熱、俯仰喘喝(氣短)、心煩、恐懼、失眠,可選用調氣複方,取大陵、魚際、太溪、膻中、氣海、中脘等。
針法
毫針治五臟久病之法 調法以針刺為主,迎之隨之以意和之,以靜、徐、緩、輕、淺、弱刺激為要,可運用調氣、導氣、平補平瀉等手法。【靈樞·九針十二原】認為毫針的基本操作方法,是靜以徐往,微以久留,通調血氣,祛邪扶正。【靈樞·官能】強調針刺必須神定氣閒、心靜手巧,過程徐緩,用針端正,治神安靜。
導氣之法 導氣法出【靈樞·五亂】,在於引導臟腑經絡中互擾乖錯的清濁之氣,恢復正常的陰陽平衡狀態。故調神氣常用徐往徐出的導氣針法,和平補平瀉調氣法,取得微弱針感後靜留、久留,以養神氣為宜。
通 法
包括通經脈、通六腑、通孔竅等方面,要求強刺、深刺、重刺,取得較強針感,並氣至病所。
通經脈
通經脈,循經取遠端穴和以痛為輸、局部取穴相結合,治經脈血氣不通的疼痛、癱瘓、痿痹等疾病。通經脈應用廣泛,以實證、閉證為主,常取十四經要穴、大穴、針感強者。如通督陽法,可用於陽氣閉阻,不能宣達,督陽不通,見身體各部感覺異常,四末不溫而寒涼者,多取大椎、至陽、腰陽關等督脈穴。如大椎為手足三陽經交會穴,總領一身陽氣,是最重要的通陽穴。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對該穴可適當深刺,有時還可採取多向行針,以獲得到不同方向的針感傳導。又如針刺內關施以氣至病所手法,使針感上傳心區,用治冠心病心絞痛。
通六腑
六府,胃、大腸、小腸傳化水谷,三焦、膀胱運行津液、通利水道。在臨證時以『六腑以通為用』為原則,對胃、腸、膀胱病採用募穴為主的通腑法。
胃病 取用中脘、上脘、下脘和梁門、足三里。上脘、中脘、下脘可合稱為『三脘』,用以通胃腑、和胃氣,【靈樞·四時氣】:『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如胃氣不降,見飲食不下、胃納差、噁心欲嘔等,可刺三脘以治諸症。
大小腸病 用天樞、大橫、氣海、水分、神闕、水道,及氣海旁開2寸處、關元旁開2寸處等,組成各種有針對性的通腑針治處方。除可治便秘之外,還可治療各種難治性腸病。在治療結腸病症時,要注意右、左下腹部有無壓痛點,如有明顯壓痛者宜加針穴,甚而在該痛點加用傍針刺或齊刺法,以加強療效。通腑法用於中焦脾胃和下焦腸腑等病時,常以大腸傳導為指歸,使糟粕濁氣應時而下,則胃氣自和。故通腸則和胃,和胃必通腸,如三脘、建里、足三里健胃,天樞、大橫、氣海、上巨虛、大腸俞通腸合用等。
膀胱病 用中極、曲骨和以此兩穴為中心、旁開0.5~1寸的一系列穴位,如大赫、氣穴等。可用長針排刺中極、關元或曲骨及周圍穴,如大赫、氣穴,在膀胱、尿道、前列腺病症針刺時,務求針感下傳至會陰、尿道。
通調和合 【素問·五臟別論】曰:『魄門亦為五臟使,使水谷不得久藏。』通達大腸也可通達全身氣機。因此,在治胃腸病、代謝病時,清濁相干、脾胃失調者時,常用足太陰、足陽明和任脈穴配方,如取足三里、陰陵泉、中脘、氣海、神闕、陰交、水分等調脾胃升清降濁,可交替配用上述通大腸法,是為通、調和合之方。
深刺法 對胃腸部分病症可用單穴深刺法。如胃下垂,取6寸針從胃上穴(臍上2寸、下脘旁開4寸處)沿皮下肌層透刺至臍孔,加強手法,使胃部出現熱脹、收縮感即止。又如深刺中脘、天樞,將針刺入腹腔內,可分別用治胃痙攣、小兒急性腹瀉等。
通孔竅
以咽喉和眼病為例說明。
開音啟閉 急性創傷性喉炎,可取開音1號穴(位於頸喉結旁開1寸,即甲狀軟骨切跡向外旁開1寸,也即緊貼甲狀軟骨外側緣),用1寸針雀啄進針,針刺入皮下後。再進針時用呼吸瀉法分別進針,緊貼甲狀軟骨外側緣邊小幅度捻轉,邊緩緩向深處直刺,刺入約1寸,留針30分鐘。
益明通竅 風池、球後、睛明深刺,可用治青光眼和視神經萎縮等內眼病。如風池用毫針直刺1.5寸得氣,針尖朝向患眼眼底,應用取熱法將熱送至眼底。球後,毫針直刺1.5寸得氣,留針30分鐘。睛明穴用毫針直刺1.2寸得氣,留針30分鐘,淺刺則效果不佳。
針法
通法均應以疾、急、重、深、強刺激為要,取得較強的針感,從而取得迅速療效。在臨床上,可根據相應病症,採用多穴同經強刺激,以構成針穴方陣取效的通六腑針方,和單穴、少穴深刺法的通經脈、通孔竅等針方。
引 法
引法,引有引流、引領、引導之義。一般而言,引法是在與病位相距較遠處或相對處的穴位進行針灸,以引導經氣和調節經氣,實際上也是選用針穴調和陰陽的一種特殊『調氣』法。
【內經】的『引』
陰陽互引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用陰經穴治陽經病,用陽經穴治陰經病;還包括上病下治,下病上治;髒病(陰病)取背俞(位於陽),腑病(陽病)取腹募(位於陰)等。
氣血分治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虛則掣引之,血實則決之。』馬蒔曰:『謂導引其氣。』決,決破其血。氣虛宜引經氣,血實則決絡血,是為針刺兩大治法。
標本虛實例 【靈樞·衛氣】曰:『下虛則厥,下盛則熱痛。故實(原作『石』,據【太素】【甲乙經】改)者絕(截)而止之,虛者引則起之。』說明十二經標本上下各有所主病症,屬實者當絕其根而止,虛者當引其源而起。虛者在起點(本)引之,實者在止點(標)絕(截)之。
病位上下例 【靈樞·刺節真邪】曰:『上寒下熱……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是上熱下寒,以下引上之法。【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痛……取行間以引脅下。』 即為取以下部穴行間,引治上部病脅痛,是引而下之例。
可見,引法可從氣反理論去理解,從陰陽、氣血、虛實、標本、上下去把握應用。而其中以本(四肢)引末(頭面軀幹),以標本虛實例來指導引法應用者為多。
引法的應用
針法 除可在調神針方中應用之外,這種方法還常用於三叉神經痛、多發性癤腫、面部痤瘡和慢性麥粒腫等。三叉神經痛見情緒急躁易怒者,為風火上逆之證。針方用面部諸穴淺刺留針以疏通經氣,風池、合谷以祛風止痛,配用手足相關滎穴降逆瀉火,常有顯效。
灸法 常以遠道穴用麥粒灸法,是為引法之妙用。遠道取穴常以身體末梢穴為主。如耳尖穴是麥粒灸和藥筆點灸,可用於各種病症,包括各部扭挫傷、多種急性炎症(急性結膜炎、扁桃腺炎、腮腺炎等)、術後感染和疼痛、急性關節、運動系病症等。再如十二井穴可表里同取,如少沖、少澤治面熱面赤、口舌糜爛。也可上下同取,如關沖、足竅陰治偏頭痛、耳鳴、耳聾等。
針灸臨床治病八法(下)
現繼續介紹剩餘三法 決 法
決,開通水道,潰堤決岸。『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素問·針解篇】)『血實則決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決就是刺絡放血。
【內經】放血法
經絡診察 刺絡放血法是基於絡脈診察的基礎上進行的。絡脈形色變化,以審視、捫切為主。望診以審視血絡橫暴青紫顯露怒張者,則可用刺絡法瀉之。切診則必先用切循,以手指捫索絡脈,有堅實結聚處用決法瀉血。
決法和通法 從某個角度來說,決法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通法。兩者的最大區別,通法的治療部位是經脈,以氣至病所和針至病所為主;而決法的治療部位是淺表顯露絡脈為要,以放出紫黑瘀血為主。
決法的臨床應用
決法有活血通絡、清熱瀉火、開竅醒神、祛瘀決閉等作用,主要用於實證、熱證、瘀血證等,常用四肢末端井、滎穴,也可用於肘窩、膕窩和淺表血絡顯露處。在臨床上,可用皮膚針、三棱針、挑刺針和粗毫針等,根據病情需要和患者體質,採用點刺、散刺、叩刺等法。如從廣義角度講,實際上還可包括割治、刮痧在內。如麥粒腫可用耳尖放血,局部阿是穴針刺放血;斑禿用皮膚針強烈叩刺局部皮損區,使之出血。高熱用耳尖、十宣,乳蛾用少商,中風閉證用人中、十宣、十二井,頭痛用太陽,點刺出血等。一般忌用於老弱兒童和出血傾向者。
溫 法
針灸的溫法應該包括艾灸、火針和針刺熱補手法(如燒山火手法)等有溫熱效應的治療方法。以下就艾灸、火針之溫法作一簡介。
艾灸法
艾灸法的作用特點 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溫熱透達腧穴深部,和艾葉芳香溫通藥性的綜合效應。艾灸法的應用,以經脈陷下、陰陽皆虛,絡脈堅緊者為宜,如【靈樞·經脈】:『陷下則灸之。』【靈樞·官能】:『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寒者熱之,陷下者灸之,針之不為,灸之所宜,是【內經】所規定的治療法則。根據艾灸法的作用特點,其適應範圍以寒證、虛證、陰證、瘀血證為主,對慢性病及陽氣虛寒者尤宜。艾灸有溫散祛寒、回陽救逆、消瘀散結、拔毒泄熱、祛風除濕、養生保健等功效。不僅可用於體弱久病的慢性病症,也同樣適用於體強新病的急性病症,還可用於急性熱病和癰癤、消渴。艾灸法可治針刺或中藥療效不顯者,亦即『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靈樞·官能】)。可單用灸法,也可先灸後針,先針後灸等。
虛實寒熱皆可灸之 艾灸法主要用於寒證, 但是也可用於部分熱證。如李梴【醫學入門】:『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認為虛實寒熱皆可灸之,可助元氣、散邪氣,使其氣復溫,熱邪發散。
火針溫通法
以火針施於穴位和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溫熱刺激,溫陽祛寒、疏通氣血,適於病勢急者。火針法的要點其一是紅,指針尖一定要燒得通紅,否則無效;其二是快,進針、出針要迅速而敏捷,否則會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火針對新病、久病,輕重緩急各種病症均皆適宜。其適應證主要用於疼痛、麻木、癱瘓、症積、瘰癧等。也有用於高熱神昏、四肢強直,角弓反張等危重病症的。
火針和直接灸的特點是作用持久、刺激均衡,對慢性病尤其相宜。故認為火針是直接灸的變法,而稱為淬灸。可用大頭針將其針尖燒紅,對準穴位刺入。
劫 法
劫法又可稱為解結法、截根法,是以痛為輸取穴,以知為度評定療效的刺灸方法。主要在病灶局部和阿是穴(壓痛點)刺灸以解結止痛。具體方法包括火針、艾灸、拔罐、挑割、烙熨、長圓針等。劫法和決法最大的不同,是出氣和出血。決法決血絡,放血見血;劫法解筋結,松解散結而不必出血。
阿是穴和壓痛點
阿是穴 阿是穴(【千金要方】)又稱不定穴(【玉龍歌】)、天應穴(【古今醫統】)、敏感點、壓痛點等,無具體名稱和固定部位,是以壓痛處和反應點為刺灸穴位,為十四經穴和經外奇穴的來源之一,用於疼痛諸症。醫生在臨床上用撮捏、按壓等方法檢查,問其舒快或疼痛處,是以為刺灸之穴。
壓痛是體表反應 壓痛是病人對病症的體表反應,壓痛應手,按之輕快,刺灸病已。【靈樞·背輸】曰:『(背輸)皆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靈樞·五邪】曰:『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輸,背三節五臟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可見,用按壓切診探測體表的壓痛反應,是發現腧穴、應用腧穴的重要方法。
結筋病灶點 切診時手法用力要均勻,一般多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或側面,進行按壓、點壓、推移診查。左手拇指輕輕點在所要點壓部位的一側,以扶持或固定部位,然後用右手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或側腹面,點壓、推移、循按、提尋,沿經筋或經脈進行逐一尋查。
除上述之外,不少外證(如瘡瘍、癰疽、皮膚病)在其病灶局部處應用刺灸、拔罐等,也應屬於劫法的範疇。
針刺
火針 火針多以局部穴位為主,即是以疼痛處和病損局部的淺表層為刺激部位,也可以循經取穴。火針有不同規格,包括細火針、中型火針、粗火針、三頭火針和火鍉針等,可分為深刺、淺刺、烙熨三法,用於不同病症。如深刺法可用於瘰癧、甲狀腺結節、腱鞘炎,還可用於癤腫、乳癰的排膿。淺刺法可用於色素痣、尋常疣、扁平疣、皮膚黏膜潰瘍等及趾指關節炎,末梢神經炎和頑固性面癱等。烙熨法可用於直徑大於5毫米的色素痣、疣贅、皮膚潰瘍和痔、肛裂。
長圓針 將長針、圓針兩者相結合,使平刃狀針末,一端保持銳鋒狀,一端保持圓鈍狀。鋒刃端利於透皮進針,使針末直抵結筋病灶點處,且可在粘連或瘢痕中行銳性分離術。在結筋病灶邊緣接近正常組織處,則應用圓鈍端行鈍性分離術。適應於筋痹、骨痹,分別用關刺、恢刺、輸刺、短刺法等法,解結松筋。
此外,還有鈹針、鑱針、鋒鈎針法等,毫針的半刺、毛刺、浮刺、分刺、關刺、恢刺、短刺、傍針刺、齊刺、揚刺、圍刺等,以局部取穴為主者均屬此法。
灸法
麥粒灸常就近取穴,以患處中心為主,發散火毒,決閉解結,可視為本法範疇。如膽囊壓痛點着膚灸,可立即緩解膽絞痛。對各種癰疽癤腫,也可在其中心部位燒灼。此外對各種癰疽癤腫,也可在患處的周圍用小艾炷間隔適當距離圍成一圈,然後同時點火,稱為圍灸。 (陸壽康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