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張問明全文翻譯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白話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明。孔子說:『似水般浸泡漸染的譖言,如切於皮膚般急迫的控訴,在他這裡行不通,可以稱得上是明啊;似水般浸泡漸染的譖言,如切於皮膚般急迫的控訴,在他這裡行不通,可以稱得上是遠啊。』 注釋 浸潤之譖:譖,譖言,即毀謗、誣陷、中傷之言。浸,漬也,積也;潤,滋潤。浸潤,指似水之浸泡潤濕,不知不覺地逐漸滲透。 鄭康成:『譖人之言,如水之浸潤,漸以成之。』錢穆:『譖者之言,如水漸漬,初若不覺,久自潤濕。』 膚受之愬:控訴之急切,如肌膚觸受迫切,利害切身,易於打動人心。膚受,指利害切身,猶如切入皮膚乃至骨髓。愬,即訴。顏師古:『膚受,謂初入皮膚以至骨髓也。』 錢穆:『譖者毀人行,訴者訴己冤。』 可謂遠也已矣:遠,明之至也。【周書•諡法解】:『譖愬不行曰明。』 先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章論人之明德。人若無此二者,非但爲明,其德行可謂高遠矣,人莫能及之也。 鄭汝諧曰:形容小人之情狀,無若聖人之言。凡譖愬者,使其正言之,人人皆識之矣。惟其便辟側媚,入人以漸,雖智者或不察也。 朱子曰:毀人者漸漬而不驟,則聽者不覺其入,而信之深矣;愬冤者急迫而切身,則聽者不及致詳,而發之暴矣。二者難察而能察之,則可見其心之明,而不蔽於近矣。 楊氏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然後謂之明,而又謂之遠。遠則明之至也。【書】曰:『視遠惟明。』 蘇軾曰:譖愬之言常行於偏暗,而狹迫者蓋有所聞而忿心應之也。明且遠者,虛以察之,則不旋踵而得其情矣。 呂祖謙曰:孔子於譖愬不行,謂之明且遠,蓋不輕聽易動,惟遠者能之。 康有爲曰:凡人於左右近習之力,佞人奸詭之謀,雖有智者,無不惑矣。由其能用浸潤之譖、膚受之愬故也。於是,忠賢見疑,正直被斥。聽言者不可不慎諸。 徐英曰:惟明故遠,達識足以豁惼衷;惟遠能明,宏量足以容細事。能明且遠,斯爲君人之度。居高位者,可不思哉? 【松陽講義】曰:此章與子張論明,謂只在人情物理上能精細便是明,便是明之遠,不必遠求。明者,是非邪正不惑而已;而是非邪正之淆於譖愬者最多。二者行,天下日以多事,究竟非二者之過,而使之行者之過。我胸中未有主張,故投之而易入,激之而易動。果能養得定見得透,是非邪正,洞然於我心,彼二者之術雖工,自無間而可入。 【漢書•劉向傳】曰: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讒邪進則眾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 成都范氏曰:譖訴不行,可謂明且遠矣,未若譖訴不至之爲難也。 顏延之曰:譖愬不行,雖由於明;明見之深,乃出於體遠。體遠不對於情偽,故歸功於明見。斥言其功故曰明,極言其體故曰遠也。 劉宗周曰:明生於誠。學者才不誠,便昏濁易動。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須知此心澄然無滓在,故曰可謂明也已矣。明則無乎不明,雖舉天下之大、萬物之眾,皆坐照之有餘,非遠而何?夫君子之明,不必求之遠也,求其所以明而已矣。 唐文治曰:蓋不行者,必在我有知人之學,使彼譖愬者不得行也。【離·大象傳】曰:『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言其明之至遠也。 按:一隱一顯,一慢一急,而入於人心,惑亂之。明遠者,則不動心,而不被惑亂也。不動者,心有主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學案】【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大義】【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會箋】【論語注】【論語意原】【逸周書】【漢書】【松陽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