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6|回复: 0

[儒家学说] 子张问崇德辨惑心得赏析

[复制链接]
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5-14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心得赏析

子张问崇德辨惑心得赏析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白话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增德、辨惑之道。孔子说:“为人行事以忠信为本,见义则改变念头而从之,这就能增德啊。喜爱人就想让他生,厌恶人就想让他死。既想让他生又想让他死,这就是惑啊。《诗》上说‘确实不见分毫之益,也就只能带来凌乱。’”

注释

崇德辨惑:崇高其德性,辨别其疑惑。崇,充也、高也,增长。辨,别也。惑,心有疑惑而昏昧不明。刘宗周:“夫德本固有,而不能不受蔽于有生之情识,则辨惑要焉。”

钱穆:“行道而有得于心为德。‘崇德’者,以德为崇,略犹《中庸》言‘尊德性’;‘辨惑’者,辨去其不明,略犹《中庸》言‘道问学’。”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按:这是教人立本;如果不立本,则学礼无成、徙义无成,虽有好学,亦不成。蕅益大师:“能主,方能徙;不能徙,便是无主。”

徙义:即“闻义而徙”,听到正确的就要改变错误的而从之,即“改过迁善”。

欲:想要。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就是好恶无常,这是由于心之昏昧不明而产生的,所以是“惑”。包咸:“爱恶当有常,一欲生之,一欲死之,是心惑也。”张氏:“推此一端,则凡欲之而妄者皆惑也。”

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诗•小雅•我行其野》之句。郑汝谐:“富,益也,诚不见其分毫之益。”异,由异而带来的迷惑,可看作“凌乱”。

戴溪:“古之人举诗,只取其意,不论其事。‘诚不以富,亦祇以异’,此《我行其野》诗也。圣人取以为辨惑之说,亦取其意也。盖人之所以惑者,是有所蔽也,外间道理极分明,中间溺于私情,不能自克,徒然扰扰,真所谓惑也。”

先贤注疏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当有常德也。

陈祥道曰:德由出,惑自来。由中出者,不可不高,故之;自外来者,不可不明,故之。

张栻曰:崇德辨惑,修身切要之务也。以忠信为主,而见义则徙焉,则本立而日新,德之所以崇也

刘宗周曰:忠信,德之本也;义,德之制也。主忠信,有其也;徙义,则日新而不穷。日新之谓盛德,故曰崇德也。夫德本固有,而不能不受蔽于有生之情识,则辨惑要焉。

《论语义疏》曰:若能复以忠信为主,又若见有义事则徙意从之,此二条是崇德之法也。爱憎生死,起于我心,我心不定,故为惑矣

朱子曰: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爱恶,人之常情也。以爱恶而欲其生死,则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惑之甚也。

《论语骈枝》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言爱恶反复无常人性之偏,爱恶为甚无知人之明,有毁誉之蔽,鲜有能至当而不易者。

钱穆曰:好恶无常,先后反复,杂投于一人之身,斯其昏惑甚矣。人之惑,主要从其心之好恶来。故求辨惑,尤贵于己心之好恶辨之

《论语正义》曰:《乐记》云:“著则贤不肖别矣。”“著”犹也。孔疏云,所好得其善,所恶得其恶,则贤不肖自然分别矣。今此忽爱忽恶,是好恶未著(明),故贤不肖亦不能辨,非惑而何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治心之学贵于诚与明也。德之欲崇,必须先立其本;于义之所在,又须随迁徙,使合乎宜,则内外兼资,表里交养,而德有不崇者乎?君子修德必本于存诚,而去蔽莫先于穷理。诚立则德日隆,理明则知自至。

郑汝谐曰:子张之问,既欲崇正理,又欲去妄见,其问亦切矣。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附录

关于本章引诗:《论语注疏》:“言此行诚不足以致富,适足以为异耳,取此诗之异义,以非人之惑也。”《论语集说》:“明其爱恶如此,诚不为有益,亦只以自取异而已。”徐英解“异”为“反常”:“祗以性情反常,爱憎用事耳。夫性情反常、爱憎用事者,惑耳。故夫子引以证‘爱恶’二句。”

本章参考书目

《诗经》《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正义》《论语学案》《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新解》《论语会笺》《论语意原》《论语骈枝》《癸巳论语解》《论语点睛》《石鼓论语答问》《四书解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