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白話譯文 子貢向孔子問到:『一鄉之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說:『不能就說是好啊。』『一鄉之人都厭惡他,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說:『不能就說是壞啊。不如鄉裏的善人喜歡他,那些不善之人厭惡他。』
注釋 好:喜愛。 何如:如何、怎麼樣。 未可:不可,不能。兩處『未可』緊承前文,第一處為『不可就說是好』,第二處為『不可就說是壞』。 惡:厭惡。 善者:善人。 不善者:不善之人。
前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章別好惡。鄉之善人善之,惡人惡之,真善人也。 平都李氏曰:鄉人之善惡不同,故其好惡亦異。 朱子曰:一鄉之人,宜有公論矣,然其間亦各以類自為好惡也。 錢穆曰:若一鄉同好,恐是同流合污之人;一鄉同惡,或有乖世戾俗之嫌。惡人不之惡,疑其苟容;善人不之好,見其無可好之實。然則公論貴乎合道,不貴以多少數為衡量。 張栻曰:鄉人皆好之,皆惡之,未可以其人為善也。蓋鄉人有善惡,則其好惡不容不異。不若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則其為善誠善矣。 鄭汝諧曰:閹然媚於世,或皆好之;特立獨行,或皆惡之。曰『鄉人』,眾辭也;眾之好惡,特未定也。惟鄉人之善者好之,則其人必善類也;鄉人之不善者惡之,則其人必不入於惡。聖人察人之善惡如是其審也。 【論語正義】曰:善人善己,惡人惡己,是此人真善,而我之善善明也;反是而善人惡己,惡人善己,是此人真惡,而我之惡惡著也。 真德秀曰: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是制行之美,有以取信於君子,而立心之直又不苟同於小人,則為賢者必矣。 【論語稽】曰:善者好,不善者惡,則中有卓見,不徒以鄉評為據矣。 馮從吾曰:士君子立身,惟求無愧於鄉人之善者足矣,不善者之惡、不惡,勿論可也。若善者既信其節操,又懼不善者疑其矯激;善者既稱其寬厚,又懼不善者議其懦弱,則瞻前顧後,終身不成,此鄉愿之不可與入堯舜之道也。 陳祥道曰:蓋謀貴於眾,斷貴於獨,不因鄉人則失於自用,因鄉人而不察之則失於隨人。內不失於自用,外不失於隨人,惟仁者能之,故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戴溪曰:此一段是論觀人之法,非學者自修之辭也。鄉人皆好之,則其為人必和易同俗;鄉人皆惡之,則其為人必狷介自高。然要未見他親切善惡,若鄉人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則善惡分明可知矣。故君子自修,所至而人化之,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難以好惡言也。 唐文治曰:子貢方人,求觀人之法於鄉評,所見進矣。蓋欲辨鄉人之善不善,必在我先有窮理之功,而後有以察之,故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又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是故知人之學,本於窮理,若專以鄉評為主,而誤以善者為不善,不善者為善,則所差者大矣。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學案】【論語大義】【論語集釋】【論語集說】【石鼓論語答問】【論語會箋】【論語全解】【論語稽】【論語正義】【論語新解】【四書疑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