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1|回復: 0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中的汗

[複製鏈接]
朱光 發表於 2019-6-21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 汗出异常缘于人体阴阳失衡,其表现一是不该出而出的多汗,二是该出而少出或不出的无汗、少汗,其成因与邪气的性质和正气亏虚的状态有密切关系。
  • 伤寒杂病论〗不仅详细论述了汗法在六经病证,尤其是太阳病中的应用,创立的麻黄汤、桂枝汤及其类方,更是把汗法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汗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中医学对其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表现在不仅对出汗异常有着细致的辨识和相应的处理措施,而且还把发汗作为一种治法用于疾病治疗。兹加以梳理论述之。

生理之汗

汗为五液之一,即『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宣明五气〗)。依据『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决气〗),可知汗是津液代谢外现于肌表的产物。〖医碥〗认为:『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可知尿与汗均由津液化生。此外,由于津液与血均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津液又为血生成的重要物质,故有津血同源或汗血同源之称。此如〖血证论〗所说:『汗者阳分之水,血者阴分之液,阴与阳原无间隔,血与水本不相离。』

何以为汗?〖素问·阴阳别论〗言:『阳加于阴谓之汗』,说明汗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体内的津液随阳气而布于体表,又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出于腠理而成为汗。对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比象而言:『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张景岳进一步解释道:『汗出于阳而本于阴,故以天地之雨名之。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皆阴精之所化。知雨之为义,则可与言汗矣。』吴鞠通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五脏之中,汗为心之液,与其他四脏却也有密切关系,如肺主气,外合皮毛,唯其宣通卫气才能敷布,津液随卫气而至体表。卫气护卫体表、司开合,腠理开,玄府通,汗液外泄;腠理闭,玄府不通,则汗不能出。脾胃为后天之本,津液生化之源,脾土健运,则汗液有源。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肝气条达,汗液才能外出。肾为水脏,统主五液,肾精充足,则水有下源,汗液乃充。

由此可知,汗是受机体内、外环因素的影响,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灵枢·五癃津液别〗),另如渴饮热汤、进食辛辣及情绪激动、劳作奔走等,阴阳二气随之自行调节而导致的结果,具有滋润肌肤、调节体温、排出废液的作用,对于保持人体阴阳、寒热、燥湿的平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病理之汗

汗出异常缘于人体阴阳失衡。其表现一是不该出而出的多汗,二是该出而少出或不出的无汗、少汗。究其成因,这些都与邪气的性质与正气亏虚的状态有密切关系。

就邪气致汗而言,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故风邪犯表,腠理开泄,多有汗出;暑、火均为阳邪,其性炎热,既可蒸津外出而见多汗,也易耗津伤气而见无汗;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腠理收闭,故寒邪侵犯多为无汗。

就正虚致汗而言,阴虚者阳气相对偏盛,阳强不能密,迫津外出而见汗出过多;阳虚者,不能固护,腠理不闭,阴津不敛,亦见多汗。此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人之气血,犹阴阳之水火,平则宁,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如水热自涌。阳虚者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如水溢自流。』至于正虚而无汗、少汗者,或因阴虚无源作汗,或因阳虚无力蒸化成汗。

多汗可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临证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白昼汗出,动辄尤甚者,是谓自汗,一般认为多由气虚或阳虚而致。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是谓盗汗,一般认为多由阴虚而致。然临证并不尽然,如〖景岳全书〗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笔花医镜〗也说:『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

汗出色黄染衣者,是谓黄汗,多为湿热内郁之征。热病过程中,全身恶寒战栗,而继之汗出,是谓战汗,属于身体邪正相争,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病情危笃之时,若见汗出如珠如油、质黏者,此为亡阴之汗;若冷汗淋漓如水者,此为亡阳之汗。二者统称之为『脱汗』或『绝汗』,为阴阳虚极、将欲离决之候,即『绝汗乃出,出则死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除了可见于全身外,多汗还可见于身体某一局部,如:①头汗,多因于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或虚阳上浮所致;②心胸汗,多见于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者;③半身汗,多因于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常为中风病之先兆;④手足汗,多见于脾胃湿热者,若无它症则属正常。

汗出过多对人体的损害一是伤津耗气,如『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决气〗),『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素问·举痛论〗);二是消减血液,即『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因此,对于多汗的治疗,当在辨证论治治本的基础上,合以敛汗药治标,如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等。

治法之汗

根据汗的机理和作用,中医学还常通过发汗来治疗疾病,此即『八法』中的汗法。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主动发汗,使腠理开泄,汗液外出,进而祛除表邪,解除表证,即『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儒门事亲〗)。先贤通过观察发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并认识到经汗所散之热,多是因为外邪郁闭肌肤而成,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谓:『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谓:『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热论〗还言:『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这些均提示汗法具有祛除表邪及开郁泄热的作用。

张仲景对〖内经〗的思想有深刻领会,把发汗作为祛邪外出的重要途径,并付诸广泛实践。〖伤寒杂病论〗不仅详细论述了汗法在六经病证,尤其是太阳病中的应用,创立的麻黄汤、桂枝汤及其类方,更是把汗法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值得一提的是,桂枝汤所主治的太阳中风本有『汗自出』,张仲景却仍治以辛温之剂,通过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而竟有以汗止汗之功,可谓奇观!此外,他还创造性把汗法用于杂病治疗中,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风水,其脉自浮……当发其汗』;『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等。另外,还对发汗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提示,如关于桂枝汤的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而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皆不可发汗,等等。

后世据此认为,凡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流畅,营卫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因此除适用于外感表证外,汗法还能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上半部的水肿,风寒湿痹,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者等。

其实汗法在临证中的运用尚不止于此,一些医者根据发汗能激活气血、祛邪外出的作用,进一步探索、扩大了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如用于治疗银屑病、荨麻疹、带状疱疹等。

综上所述,可作以下总结:①出汗是一种生理现象,是『阳加于阴』、自主调节的结果,对燮和阴阳、保持内外环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②出汗也是一种病理反映,是阴阳失衡的征兆,耗气伤阴是其直接后果,因而当辨证而治,合以敛汗以减少耗散;③出汗还是一个邪气外出的途径。根据中医学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治疗思想,即『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温病条辨〗),合理、充分利用这一途径,通过主动发汗,给邪找出路,因而其应用虽以表证为指征而又不必完全囿于此。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