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53|回复: 2

[儒家学说]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复制链接]
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7-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子路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白话译文

子路向孔子请教到:“怎么样才能称之为士呢?”孔子说:“要能切磋相勉,彼此和悦,可以称得上是士了。朋友切磋共勉,兄弟和悦相处。”

注释

切切偲偲:切责相勉、切磋琢磨。朱子:“切切,教告恳恻而不扬其过;偲偲,劝勉详尽而不强其从。”郑汝谐:“切切,情切至也;偲偲,交相勉也。”《正义》:“凡以物相摩按谓之‘切’,故‘切’有‘责’训。(切切,责勉。)”

怡怡:和悦、和顺、谦顺的样子。马融:“切切偲偲,相切责之貌;怡怡,和顺之貌。”钱穆:“朋友以义,兄弟尚恩,若混施之,则兄弟有贼恩之祸,朋友有善柔之损矣。然亦不当拘说;朋友非全不须怡怡,兄弟亦非全不须切切偲偲。”

前贤注疏

《论语注疏》曰:此章问士行也。切切偲偲,相切责之貌;朋友以道义切瑳琢磨,故施于朋友也。怡怡,和顺之貌;兄弟天伦,当相友恭,故怡怡施于兄弟也

唐文治曰:夫子特以其所不足者告之。曰“切切偲偲,怡怡”,盖以士之气象而言。夫子盖矫子路行行之敝,因以三者进之,俾之涵咏于《诗》《书》,磨砻其德性,自能有此气象,所谓“高明柔克”也。

《论语正义》曰:朋友以合,兄弟以合,处之各有所宜,此尽伦之事,非凡民不学者所能。故如此,乃可称士也。

张栻曰:朋友之间不越是二端而已。至于兄弟,则特可言怡怡焉。以怡怡为主而所谓“长善救失”者,盖亦在怡怡之中矣。若有害于怡怡,则为先失所以处兄弟之道矣,而余何言乎

郑汝谐曰:兄弟非不切偲,以和乐为主;朋友非不和乐,以切偲为主。以待朋友者施之兄弟,则伤爱;以处兄弟者施之朋友,则非忠。是以别白言之。

《大戴礼记》曰: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憘憘,朋友切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友以立其所能,而远其所不能。苟无失其所守,亦可与终身矣。

徐英曰:同一“问士”,而夫子所答与子贡之问又异。盖子路奋厉直前之人,不免粗中率易,故夫子告之如此。因材施教者然也

陈祥道曰:《诗》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切切偲偲之谓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怡怡之谓也。盖闺门之内,恩掩义;闺门之外,义掩恩。孔子言“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孟子言“责善朋友之道”。父子之间不责善,是皆不以恩废义,不以义贼恩。子路之为人喭而行行,其于朋友兄弟必不能然,故孔子告之《棠棣》之诗。

蔡节曰:切切者,诚意之恳到也;偲偲者,思虑之详审也;怡怡者,意气之平夷容色之和悦也。此皆子路所不足,故夫子因其问士而告之。复借朋友兄弟以发明其指,所谓“切切偲偲”者,若朋友之笃诚意、审思虑,以相成也;所谓“怡怡”者,若兄弟之平意气、和容色,以相亲也

《松阳讲义》曰:大抵士行也者,虽浅深高下不同,必能以学问变化其气质。使一味气质用事,则亦不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非谓朋友不必怡怡也,但当以切偲为主。“兄弟怡怡”,非谓兄弟不必切偲也,但当以怡怡为主。如医之用药,这一剂某药为君,那一剂某药为君,丝毫不爽。说至此,真是十分细密,一毫也粗不得,一毫也浮不得。切偲怡怡,犹当善用之如此,而况一味行行者乎?今日学者读了几篇滥时文,便俨然以士自居,试想与这切偲怡怡气象有几分相似?真是可耻。

附录

唐文治曰:《论语》凡言“如”者,皆谓气象,如“申申、夭夭”之例。

《毛诗传》曰:兄弟尚恩,熙熙然;朋友以义,切切节节然。(《论语正义》引孔疏云:兄弟之多则尚恩,其聚集则熙熙然;朋友之交则以义,其聚集切切节节然。“切切节节”者,皆切磋勉励之貌。)

《论语正义》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夫子语止此。当时皆习见语,故夫子总言之。记者恐人不明,故释之曰:“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所谓“七十子之大义”也。

本章参考书目

《大戴礼记》《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论语全解》《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大义》《论语会笺》《毛诗传》《松阳讲义》。

游客  发表于 2019-7-1 08:48
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士,孔夫子的回答只针对子路的个性,对我们有没有参考价值呢?
傎倒 发表于 2025-4-7 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子路》"切切偲偲怡怡"章义疏

子路问士一节,夫子以"切切偲偲,怡怡如也"为答,实寓深意于浅言之中。朱子《集注》谓"切切者教告恳恻而不扬其过,偲偲者劝勉详尽而不强其从",此解最得圣门精义。盖士之为德,当于伦常日用间见其真章,非徒尚虚文而已。

考"切切"二字,《说文》训"刌也",段注云"以刀剖析之象",引申为切磋琢磨之义。郑汝谐谓"情切至也",正合朋友责善之道。马融注"相切责之貌",犹今言砥砺前行。观《大戴礼记》"朋友切切"与"兄弟憘憘"对举,可知古人于五伦各有其度:朋友主义,故贵切磋;兄弟主恩,故尚和乐。钱穆先生所谓"不当拘说"者,实指二者非截然对立,盖怡怡中有规劝,切偲中含温情,此中庸之道也。

唐文治《论语大义》点明此乃"矫子路行行之敝",可谓洞见。子路性刚勇,易失之躁,故夫子特以"柔克"之道示之。徐英谓"因材施教",正合《论语》"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之教法。陈祥道引《诗经》"伐木丁丁"喻切偲,"兄弟既翕"喻怡怡,尤见古人解经善取比兴之妙。

细味"可谓士矣"四字,当与《论语》他章互参。较之子贡问士三章,此独重伦常实践;较之"行己有耻"章,此更显温情。张栻《南轩解》云"兄弟以怡怡为主而长善救失在其中",深得夫子微旨。盖士之境界,正在恩义兼尽、刚柔相济处见功夫。

今人读此章,当思古之所谓士,非徒记诵辞章之辈,实乃能于日用伦常中践行道德者。朋友间直言无隐而不伤和,兄弟间和乐融融而不失规,此即《中庸》"和而不流"之境。蔡节言"诚意恳到""思虑详审",恰是切偲怡怡之真精神。学者若能于此等处体认,则于圣门教化之道,思过半矣。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