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95|回覆: 2

[儒家學說] 善人教民七年 亦可以即戎矣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7-1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白話譯文

孔子說:『善人在位教化百姓七年,也能讓他們作戰了。』

注釋

善人:君子,有德行之人。

教民:教化百姓。

七年:表示時間久。

即戎:上戰場作戰。即,就、靠近。戎,兵器、軍隊,此指作戰打仗。繆協:『「亦可以即戎」,未盡善義也。』

前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善人為政之法也。言君子為政教民至於七年,使民知禮義與信,亦可以就兵戎攻戰之事也。

朱子曰: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務農講武之法。民知親其上、死其長,故可以即戎。

程子曰:『七年』雲者,聖人度其時可矣。如雲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國五年、小國七年之類,皆當思其作為如何乃有益。

張栻曰:以善人而教民,至於七年之,而猶曰『可以即戎』,言兵之不易也。

唐文治曰:『即戎』即『足兵』之義,言『教』而『民信』自在其中

劉宗周曰:善人之治,以教化為本。教以,則民不遺其親;教以,則民不後其君。至於七年之久,而上下之所感孚者,深矣。豈有難於即戎哉?古者寓兵於農,伍兩卒徒之眾即比閭族黨之民。驅民而戎詎曰難之,然而法制禁令,天下能無離心乎?非善人之教久,而何以收親上死長之效也。以不教之民而使之戰,民必二矣,非棄而何

江熙曰: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善人之教,不逮機理,倍於聖人,亦可有成。六年之外,民可用也

【四書說約】曰:善人教民,非為即戎,而言可以即戎者,即【孟子】『王如施仁政於民,可撻秦楚』之意。見『』字中全有本領,培元氣者即所以壯神氣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思善人教民之功也。蓋善人之教民,不專為兵戎之計,惟是訓養有素,則禮義既明,人心自固,即此休養生息之民,可得其有勇知方之用

【論語商】曰:諸生問:『戰者,危事也。言兵者率謂付之嚴明之將,夫子卻思善人,似與戎事相左。』宗建曰:『此意正是本防,全要發揮。世未有不結士心而能得士力、不固元氣而神氣肅者,以善人而教民才是堂堂正正之教,不是苛刻詭秘之術,庶可以即戎,不至防人死地耳。亦可以有斟酌慎重之意。』

附錄

吳嘉賓曰:古人三載考績,三考而後黜陟,皆中間一年而考,五年則再考,七年則三考,故三年為初,七年為終。

李炳南曰:善人治理國家,不會窮兵黷武。但受外國侵略,不能不以武力抵抗。所以平時教民,除了道德教育與職業教育外,應有軍事訓練,並以道德教育為主。如此七年之久,一旦有外敵入侵,人民可以當兵衛國。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集釋】【論語講要】【論語學案】【癸巳論語解】【論語商】【論語義疏】【論語大義】【論語說】【四書說約】【四書解義】。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9-7-4 17:5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務農講武之法。民知親其上、死其長,故可以即戎
忍隱待時 發表於 2025-4-13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路】"善人教民七年"章義理髮微

孔子"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之論,實為儒家政治哲學中軍政關係之要義。此章表面言兵事,內裏卻蘊含着儒家"以教為政"的核心思想。今試從三重維度剖析其精義:

一、教化之本在於德性涵養
朱子注"教之孝悌忠信之行",正揭示儒家教化之本質。善人之教非徒習戰陣之法,實以德性涵養為先務。程子謂"七年雲者,聖人度其時可矣",此"時"非歷數之期,乃道德化成之候。觀【四書解義】"訓養有素,則禮義既明"之說,可知七年之期實為道德內化所需周期。古人三載考績之制(吳嘉賓說),七年恰為道德教化顯現成效之時。

二、軍政關係之辯證
張栻"兵之不易"之嘆,道出儒家對軍事的審慎態度。唐文治點明"'即戎'即'足兵'之義",揭示儒家"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的思想。【四書說約】引孟子"可撻秦楚"之喻,彰顯德治對軍事的支撐作用。劉宗周闡發尤精:"寓兵於農"的傳統下,軍事能力實為教化成效的自然延伸,非刻意訓練所得。

三、戰爭倫理的深層思考
江熙對比孔子"三年有成"之說,凸顯善人教化雖"不逮機理",然終能見效。【論語商】載宗建之論尤為警策:"不結士心而能得士力"實為軍事倫理的核心問題。善人之教所以可貴,正在其"堂堂正正之教"能避免"防人死地"的軍事異化。李炳南"道德教育為主"的現代詮釋,恰延續了這一傳統。

要之,此章微言大義在於:軍事能力本質上是道德教化的副產品。七年之期非謂訓練時長,實指道德教化浸潤民心的必要過程。當今世界衝突頻仍,儒家這種以德性涵養為軍事基礎的思想,實為化解"安全困境"的寶貴智慧。善人之教所以能"即戎",正因其培養的是"有恥且格"的公民,而非單純的戰鬥工具。此中深意,值得當代治國者深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