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白话译文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讷言,接近于仁道。”
注释 刚:坚强不屈。《后案》:“多欲非刚,无欲亦未必刚。” 毅:强而能决断。《后案》:“能决于义曰‘有决’,所决不合于义曰‘妄怒’。” 木:质朴。东溪刘氏:“椎朴不文之谓木。”陈祥道:“木者无令色。” 讷:讷于言。程子:“讷者,迟钝。”陈祥道:“讷者无巧言。”
前贤注疏 蔡节曰:刚则强而不屈,毅则果而有立,木则朴实,讷则迟钝,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仁,任重道远,贵乎力行,非柔懦巧辩者所能也。 杨氏曰: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 《容斋随笔》曰:刚毅者,必不能令色;木讷者,必不为巧言。此近仁、鲜仁之辨也。 程子曰: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又曰:只为轻浮巧利,于仁甚远,故以此为近仁。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有此四者之性行,近于仁道也。“仁者静”,刚无欲亦静,故刚近仁也。“仁者必有勇”,毅者果敢,故毅近仁也。仁者不尚华饰,木者质朴,故木近仁也。“仁者其言也讱”,讷者迟钝,故讷近仁也。 《论语后案》曰:《中庸》“力行近仁”,刚毅者勇决,于所有事能强恕,能去私也。前篇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木讷者真朴以立心,不饰伪,不售欺也。 《论语义疏》曰:言此四者与仁相似,故云“近仁”。刚者性无求欲,仁者静,故刚者近仁也;毅者性果敢,仁者必有勇,周穷济急,杀身成仁,故毅者近仁也;木者质朴,仁者不尚华饰,故木者近仁也;讷者言语迟钝,仁者慎言,故讷者近仁也。 张栻曰:刚毅木讷,言其质也。反是其去仁远矣。虽然有刚毅木讷之质,亦从事于学而后可以至于仁。不然,其质虽近仁,而亦莫由进也。(李贤曰:四者皆仁之质,若加文,则成仁矣。故曰“近仁”。) 《论语稽》曰:刚毅近于高明,木讷近于沉潜,虽各得一偏,然绝无取巧习气,故曰“近仁”。若夫巧言令色,与夫贪私鄙吝之为病,则去仁远矣。 《四书困勉录》曰:春秋之末渐成一利口世界,夫子所以思木讷之近仁。然则思刚毅者何?曰此则以乡愿多也。 蕅益大师曰:不是质近乎仁,只是欲依于仁者,须如此下手耳。 戴溪曰:其四字只是资质好,笃实无伪耳。巧言令色,其质薄;刚毅木讷,其质厚。 刘宗周曰:刚毅木讷,气质之性也,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近仁。刚毅木讷充得尽,渣滓便浑化,上下与天地同流。天下万物万事都包孕在仁中。 附录 《论语后案》曰:刚者,坚强而不屈挠;毅者,果断而不游移。此“刚毅”之分。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正义》《论语后案》《论语新解》《癸巳论语解》《论语注》《石鼓论语答问》《论语点睛》《论语稽》《论语全解》《四书困勉录》《容斋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