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7|回覆: 1

[管子學說] 聖人之道 若存若亡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7-17 0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子四篇心術下·聖人之道 若存若亡

原文

(dào)()(běn)(zhì)()(zhì)()(zhì)()(fēi)(suǒ)(rén)(ér)(luàn)(fán)(zài)(yǒu)()(zhí)(zhì)(zhě)(zhī)()(fēi)(dào)()(shèng)(rén)(zhī)(dào)(ruò)(cún)(ruò)()(yuán)(ér)(yòng)(zhī)歿()(shì)()(wáng)()(shí)(biàn)(ér)()(huà)(yìng)()(ér)()()()(yòng)(zhī)(ér)()(huà)<(wáng)>

解釋

①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非所人而亂:

:此處爲動詞,取道於……。

:代詞,指事物,人生。

:【說文解字】『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楍,古文。』段玉裁注『本末皆於形得義。』即:本,是指樹木下面的根。木,樹木,在此泛指一切萬物的形質現象。一,萬物與天地及彼此通過氣化相感通相協同者也,即氣化;『從木,一在其下』,意爲事物的根本,是形質現象下面(背後)的『一』。

0befebbcdf3c3c183d4886173116a635.jpg b871d47acac971e921adbbf7f4f58a33.jpg f411204ae600e911919d7bb77fa0a6e8.jpg defed5a8e90529c2e2fb0547fce6ab75.jpg

:【說文解字】『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凡至之屬皆從至。 76606b292b79b5de94799faf596cbc58.png ,古文至。』段玉裁注『不,象上升之鳥,首向上。至,象下集之鳥,首向下。』此處意爲:落實,落到實處。

afd9e973fc262e936a514da756ab3f11.jpg 317f3bfb342023c2ec8fbb7b501cc1f5.jpg c3b5ba768abf6dfa06adc8a19833c2e3.jpg c9f8cf05531f6e3776a8ccbae7d79150.jpg

:【說文解字】『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象形。』段玉裁注『謂 a7e2999a339f6fd1d6ad27c9eb7e99e7.jpg 也。象鳥飛去而見其翅尾形。』結合『至』字解,可悟:不,是對人生中上達於『天』的認識與實踐的描摹;至,則是對人生中下達於『地』的認識與實踐的描摹,而中華傳統中,又是以氣化與形質並存一體、而氣化爲主導這樣一個基本認識爲世界觀與認識方法的出發點的,故,天,指氣化,地,指形質,不,指深入上達於氣化(天)的實踐渠道,即本輪【管子】四篇訓『不通無,指人體內氣化深層的元神』的由來。

bfacb0d50474fc916461637859aa5218.jpg 1807fe524cf2d44ff9a792e8d585aa64.jpg cbf0990277797f7594593c268078818e.jpg

本句中,不,指元神,無,指自然界的氣化存在。

不至無:人通過元神渠道與天地萬物的氣化相互感通。

:否定詞做轉折連詞,此處可解爲『否則』。

所人:意動式,以人爲所。所,此處指做人做事的依據。人,此處指人心,即依據於形質現象層面的實踐而建立起來的人心(識神)認識與實踐渠道。

本句意爲:(做人做事)取道於作爲事物根本的氣化,才能最終落實。落實,指的是(通過氣化實踐實現了)元神渠道感通於氣化。否則,依託於人心作爲人生認識與實踐的依據,則只能走向混亂。

②凡在有司執制者之利,非道也:

司:做名詞,意爲『職司』,此處做動詞,執掌。

:執掌。

:制度,規則,法度。

有司執制者: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職責分工,以及爲完成所分工負責的職司所制定的規則、工具、制度及其執行。即【管子·心術上】所說的『官之分』。

:動詞,實現。

:指有司執制者們執制時所使用的形質現象層面的工具、制度、規則、法律。

有司執制者之利:即『簡物,小大一道,殺僇禁誅,謂之法』。

本句意爲:人在形質現象層面通過工具、制度、規則,分工負責完成爲人做事,這並不是道。

③ 聖人之道,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歿世不亡:

:動詞,丟失。

:第一個『之』,虛詞,表強調,此處強調道。第二個『之』,代詞,指『聖人之道』。

:【說文解字】『引也』,伸手夠到曰援。此處意爲拿過來用,學會了來用。

cbb93f26dd581d65c94b5ed1608e3039.jpg 3b3b11540f72841b46d4ebfe72ff9b3e.jpg d4f7c736380af040e2a34f975a5751b6.jpg

歿:音mò。【玉篇】『古文沒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湛也。…。 74123017b6675905e028d1f4a78cd3be.png 者全入於水。故引伸之義訓盡。小雅:曷其 fc393667b373ef13625c3b1c11636fde.png 矣。傳云: d9441dd1916afeb70868d9866af8e88b.png ,盡也。論語 f9e1ae540bcf2cab6a9d79b3054947e5.png 階。孔安國曰: c8d364d02f2c6cfc9fb2b4003193aa3f.png ,盡也。凡貪 dee9378317045d22b98511a895085c7c.png ,干 463eaff30d03e96688b6702f885912cd.png 皆沈溺之引伸。』

2b4acb698e4f3f443c7bb5cc21c4a18a.jpg 58192ec1fe4a3eb32215379536627e4e.jpg 1e229fc9c3b92b9b003d43e4dced465d.jpg

:【說文解字】『三十年爲一世。從卅而曳長之。亦取其聲也。』

27711e9adad433fd09ccd5077afea9c1.jpg b1635162e19a6e4b780bd45c635d0230.jpg 70e71a973b01ec9ffdb8546da9526b59.jpg

歿世:沉浸在以三十年一世爲單位的歷史長河中。

:否定詞。

:異體字:亡,兦。【說文解字】『匿也,象曲隱蔽形。凡L之屬皆從L。讀若隱。』段玉裁注『匿者、亡也。』【孟子】『樂酒無厭謂之亡。』【康熙字典】『註:謂廢時失事也。』【藝苑雌黃】『古惟用兦字,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兦之兦,今又變林爲四點。』

40e2a5ab3d0207a1bfe60f8acf6ad275.jpg d0c73d1eba6f80a58d76850081a4607b.jpg db14ef3f238207010728a01e527cda82.jpg 2c71e0cbc06d724dba16465a8bb8ee4f.jpg

聖人之道,若存若亡:聖人所說的道,(對於常人而言)似乎有,又似乎沒有。有時能感受到,有時又好像丟失了它(道)。

援而用之,歿世不亡:學習(聖人之道)而實踐於氣化,就是過了多少個三十年也不會廢時失事。

④ 與時變而不化,應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亡>:

與:相與,參與。

不:元神。

變、化:【黃帝內經】『物生謂之變,物極謂之化』。物,指氣化存在。

應:感應,感通。指氣化存在之間的彼此關係。

移:【說文解字】『禾相倚移也。從禾多聲。』段玉裁注『相倚移者,猶言虛而與之委蛇(讀yí)也。……考工記鄭司農注兩引倚移從風。……皆謂阿那也。毛傳曰:猗儺,柔順也。猗儺即阿那。』故可悟:移,古義爲萬物的氣化層面彼此之間的『虛而與之委蛇』。即彼此應和、呼應、感通。

e50039dc6dd2b61a02bbcb94a89a7456.jpg 7bd846e00344b723ac81412bb8196e54.jpg 6c18e86bbcf5b85f934e89cc9da59627.jpg

與時變而不化:省略句,應爲:不與時變而不化。通過元神感通其氣化的變並且通過元神積極在自己的氣化層面生化來參與協和於天地時間節律。而,做連詞,表遞進關係,進而。

道是變動不居的,因爲道即氣化是生生不息的,因此,我們如能深入氣化實踐,則就能跟從道而運化,在形質層面就會表現爲與時同變,而且不會因不懂氣化的運化,而僅僅根據我們在形質世界的經驗與知識去擅自運動,造成氣化對形氣並存的世界的化生的損傷。

應物而不移:省略句,應爲:不應物而不移。(以元神)應和氣化並且以元神來與萬物的氣化相感通相逶迤。

日用之而不化<亡>:可以有兩解:

一是將『不』解爲否定詞,則『日用之而不化』意爲:實踐氣化,每日行爲舉止以氣化爲依據,要能夠達到『恬愉無爲,去知與故』的境界,才能保證避免『罪在變化』。若訓詁爲『日用之而不亡』,意爲:實踐氣化,每日行爲舉止以氣化爲依據,始終不丟失這種境界狀態。

二是將『不』訓爲:通『無』,指人的元神。則本句只能訓爲『日用之而不化』,而不能訓爲『日用之而不亡』。此時,『日用之而不化』意爲:氣,每天都用她,可是只有通過元神才能感應到氣的生化之真相。

體會

(註:以下體會來自2017年1月16-22日,【管子】四篇學習群的學友交流)

體會1:來自學友間交流

Lulu:旅敬靜老師好,請問『心之中還有心焉』是否可以比作一個圓蔥,道心是包裹在最裡面的蔥心,心的實質是氣,道心是新生嬰兒混朴未散的一團氣。隨著年齡增長人在受傷害後,心就逐漸封閉了,層層包裹,把自己的真心裹得越來越嚴。讀經,靜修覺察己心,再把受傷的,封閉的心一點點打開,每打開一點兒,好比剝了一層圓蔥皮,無形的氣場更純淨,寧靜一些。我在靜修過程中感受到身體層層淤氣在排放,心也越來越輕鬆。

南山:有了切實的身心感受後,感覺就是不一樣,言之有物且很形象(發上月在贛江邊兒綠地雕塑以應景)。我感覺,有時候是一層一層剝,有時候則好像用針直接穿透多層,直達心底,有了這個穿破,再一層層剝就好下手了,要不然圓圓封閉的不好剝皮。學經典,悟明心。比如有時候把一個詞句深入搞明白了,就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以此句再順藤摸瓜串聯其他詞句,漸漸通的就多了。學經典不在多,而貴精專,貴精誠。如『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知其要者,一言而終』,大道至簡,我們包裹的太嚴,識神把元神層層包裹,不僅包裹著,還壓抑著。

旅敬靜:@Lulu 您的體會是對的。但具體到現象上感覺上,層層包裹的,也不都是真實的氣化,有些是假象,是自我體驗的變形,如五藏氣不平和導致的情緒緊張,驚恐,憤怒,固執,也會造成身心的緊裹緊閉感,無力掙扎感。所以,修行首先是松,然後是靜。所以,我們要互相印證,參悟,要老師指導。

旅敬靜:慈悲。慈,茲心也。就是心在當下,在現在。即當下,現在『心處其道』,即君到位。於是心安,於是身得主持。悲,非心也。即此安心,不唯人心。人心安處其道,需要氣化之心-心之中又有心的出現和主持,這個非人心,即是道心,即是元神。故慈悲者,回心轉意,此心安(識神退位),發現道心(元神出現)。此慈悲所以屬觀世音也,觀此生命,於聲之背後見非生之音也。回到氣化實踐,保此生命氣神精,與諸君共勉。

體會2:學友間交流『人生如棋』

旅敬靜:說到下棋,下棋中能心定思清嗎?能氣定神閒嗎?二個人把房子家產汽車聲譽都壓上賭輸贏來下棋,也能這樣嗎?能有全局視角,又不拘一格於局部,妙招頻出嗎?世事即棋局,生活即棋局,下棋之中,不忘且能做到始終氣定神閒,心處其道,九竅循理,也是一種修行。

無明:@念青據說象棋爲韓信獄中之創,棋理如人生,坎坷才順利,大失才大得,人生如棋,每邁出一步,都得有支撐,否則是無根之進。

隱龍在淵:道真的是無處不在啊!至中至和,棋之道也。如果真的將心修的不爲外物所動,這樣的人棋未動,勝負已定。

旅敬靜:理好不好?好。跟我們有什麼關係?跟修行何關?修成的,對理是一種認識,修當中的,又是一種,則,毋寧在學習生活中修煉身心平和,毋寧煉不以知知,而寧肯待修入氣中,待氣化直接告我真相。能止乎?能已乎?能無問於人而自得之於己乎?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吉凶乎!

體會3:身心實修與經典學習

南山:堅持真修實證,體會到氣是很可喜的進步,有助於解悟經典密意。運動鍛鍊我總結了以下原則,供大家參考:動靜結合有機全面,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體育運動過度了不好沒有也不行,只是靜坐沒有運動強度長期也不好,身體是在動態調節並提升的。

Lulu:萬變不離其中,所有形而下萬物的變化都在道中,聖人始終把握住無形的氣化,順道而行,就抓住了萬物變化的源頭。而有司制者之利是舍本求末。要不是老師們搭建這麼好的平台,我今生與經典就無緣了。經典經旅老師細心的引領和講解,老師們真心互動,靈氣在心,一來一逝的交流,感受到經典的美妙,心中經常會有一種愉悅的感受和頓悟。

文傳君:能在一起做互助共學文化經典,領會聖賢教化是共同的緣分,文化傳統平台的每一位參與者也是貢獻者,共建共享,各得其宜。

傳者,受傳者;教者,學習者。除了普通意義上的交流外,更有心有靈犀的緣分,大多時候文字是蒼白的。咱們這裡是普傳和自悟,悟得就是自己的。無字真經用心求,得真經需歷磨難,學技藝需實踐,關鍵在於受者和學習者努力。

曹慶人:剛好我是受過磨練才開始學習經典的。學習文化經典,領會聖賢教化我是走了很多很多的彎路,慢慢的摸索到的。起初有人告訴過我,我不以爲然,反認爲那是很老套的東西。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是多麼的無知,無知的無地自容。要是當初就開始學,也不會走那麼多的彎路,不至於落到今天的地步。還得感謝有這麼一個大環境,有這麼一個很好的機緣。經典朗朗上口,不繞口。好像多一個字不行,少一個字也不行。非常的精煉。現在的媒體只求傳播不求傳承,唯有經學才經久不衰。

南山:大家在學習每周內容的時候不要忘了熟讀管子四篇的原文,讀著讀著或許就得了,得了還不可言說,但感覺美滋滋的,感覺有個思想認識和身體相合相通了。

體會4:學友間交流書法

曹慶人:曾國藩:『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

曾國藩:『誓終身不間斷也』,做到每天堅持,『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

旅敬靜:@曹慶人,書法,古聖前賢皆志在書法之外也。書時講求先要端身正形,所謂形不正者德不來也。運筆要凝神寫意,乃將內氣凝入墨跡之中也。一幅好的書法,要有氣度,氣勢,要有境界,格局要大,要看胸懷,都是講的氣化實踐的體會,所以,中國書法與國畫,都是氣化實踐訓練的一種形式,如果不能認識到並從氣化高度來練習,則身心修養,終必落於空泛無著也。

旅敬靜:我有一詩,與大家共勉:

器宇壺中常駐魂,空中鏤有往來真;

方寸起伏契天地,扭取形神一處存。

一句話,我們要練習做到的,是: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形正神安。言談舉止,點滴之間,皆隨氣而動,神不外馳,這樣我們才意識到,古人爲何邁方步。

米恆:@旅敬靜言談舉止如何隨氣而動?

旅敬靜:@米恆 留神於體內,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氣隨神動,故心安形松,則神留體內,則氣運周流於身,言談舉止中持此狀態,謂之御神。

天地無言動靜真,萬物生死因果身;

東流水新烹芽筍,聚散浮沉品甘淳。

心正心安,志閒寡慾,則精氣神得以宣布於周身,內精氣神得以與天地、乃至大道精氣神相呼應而氣化聚散,是之謂去欲則精宣。精宣則氣得以和,和則生神,神足則元神主導氣化凝精,是之謂中精心治。要保此狀態,心安是基本前提,寡慾是關鍵,留神是技巧,外敬內靜是功夫。保持保持,保者保精氣神也,持者心持此安也。【內經】『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就是說的丟失此狀態,而『以耗散其真,以欲竭其精』,故『年半百而動作皆衰』也。

遊客  發表於 2019-7-20 01:29
聖人之道,若存若亡:聖人所說的道,(對於常人而言)似乎有,又似乎沒有。有時能感受到,有時又好像丟失了它(道)。

聖人之道,它首先是道,道,人皆或見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