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
古本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一部由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古书,于西晋武帝时期,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这本书是用编年体写的,故整理者将其定名为“纪年”。因是刻在竹简之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竹书纪年”,也被称为“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 全书共13篇,按年编次,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叙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20年为止。时间和历史跨度相当大。 它颠覆了以儒家历史观为根基的《史记》系统,书中关于'尧舜的禅让说'、'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王杀季历'等记载,不仅与《史记》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相异。所以被儒家排斥,甚至受到后世儒家的极力禁毁。 《竹书纪年》尽管有许多地区和传统式记述不一样,可是也被一致认为该书记述是较为贴近历史真相的,有的记述还与甲骨文、金文记述符合,始皇帝'焚书坑儒'后,战国时期的史籍基本没有保存下来,但《竹书纪年》被发现后,大家获得了有关那个时期的新历史资料,知道许多新内容,能够修正《史记》的很多内容的不正确, 能够做为历史时间的填补;并且《史记》只记述了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起算。而之前的历史,《史记》中并未有系统性的时间记载。《竹书纪年》使用了上古的纪年方法'天干地支'法,因此有时间线条,这样就可以给专家利用历法推算及结合考古测年来进行断代。并且通过《竹书纪年》,可以发现在儒教独白的语言体系中有意识地模糊歪曲的历史真相,为后世修葺历史、探求历史真相带来启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竹书纪年》是古代中国惟一存留的未被始皇帝烧毁的编年通史。因为记载内容过于颠覆人们的认知,所以自它出土之后便让历代统治者谈其色变,将之列为禁书,不愿意公开上面记载的内容。而后来学者在修葺和解读此书时还将之分为“古本”及“今本”以示区别。但多数学者经过研究并不认可“今本”的内容,视其为“伪书“。 《竹书纪年》出土后,给晋朝以后的思想学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儒家思潮在魏晋时期就失去了主导地位,其后300年间,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先秦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时代,“竹书纪年”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被顺利传承,直到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逐步开始散佚,到了《竹书纪年》出土600年后的宋代,儒学成为国学,宋朝二程、朱熹一派的理学居于正统。与儒家史学体系冲突极大的《竹书纪年》理所当然地被宋儒视为异端邪说,必欲除之而后快,因此这部书在宋代散失了。后人重新根据其他古籍记录还原的就是《今本竹书纪年》。但对这个版本的真伪,史学界仍在研究讨论中。 《竹书纪年》全书在线阅读 但史学界对《竹书纪年》是持“保守态度”的,说白了就是不怎么信。究其原因,内容过于惊心动魄,有些记录与《史记》背道而驰。还曾经失传过,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后世重组的。《史记》不仅是史书,明君仁主们的一言一行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这也是统治者们学习的榜样。禅让制更是后世不断追捧的理想国,其践行者唐尧、虞舜成为了君主们纷纷效仿(形式上效仿)的偶像。仅是对这一点的否认,就能让儒家对《竹书纪年》所记录内容的正统性提出质疑。 但不管争议有多大,无可否认的是,它让我们站在另一视角,对历史有了不同的看法,所以,《竹书纪年》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