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0|回復: 2

[医药临床] 通便退热法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伤寒和温病邪传中焦,胃中热盛,势必消耗津液,影响及肠,大便秘结。此时非但发热不退,而且热势蒸蒸,有增无减,日晡更剧,严重的出现烦躁不宁,神昏谵语,舌苔黄腻而糙,或生芒刺。治宜下法通便,譬如釜底抽薪,水自不沸,一般均以大承气汤为主方。但大承气证具备燥、实、坚、满现象,病情极为危殆,并且体实者才能使用,体弱者亦难接受。因此,后来对于发热证用通便法,有很大发展。〖温病条辨〗里引用了大、小承气和调胃承气汤外,特别订立了增液汤,认为阴分大虚不能用承气汤的时候,当寓泻于补。根据病情可以加减应用,如承气合小陷胸汤、增液承气汤、护胃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等。以大黄、枳实、芒硝、厚朴、生地、玄参、麦冬为基本药,结合黄连、半夏、瓜蒌、丹皮、知母、当归、牛黄丸,随机应变,给予后人很大启发。

通便是退热重要治法之一,在临床上常用『凉膈散』,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双重作用,对比较严重的发热兼便秘患者,有相当疗效。前人有『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之说,这是从寒邪和温邪的性质及伤寒易于伤阳,温病易于伤阴而言,事实上邪入中焦以后,都能化热促使便秘,因便秘而热势更盛,即都以通便为主要治法,正不必焦头烂额,延为上宾也。

成药可以适当选用。如脾约麻仁丸本治伤寒便秘。但发热证用通便法,目的在使通便后退热,所以兼有清热、解毒、护阴、生津等作用,与一般通便不同。(清·秦伯未)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胡吞 發表於 2025-4-7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通便退热法在伤寒温病治疗中的辨证运用》

秦先生所论通便退热之法,诚得仲景心法而能通变于温病治疗。今就临床要义略陈管见,以明其辨证精微。

一、承气类方之运用枢要
大承气汤乃峻下热结之祖方,然须严格把握"痞满燥实坚"五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增补诸承气变法,实为重要发展。增液承气汤以生地、玄参、麦冬护阴为基,佐硝黄泻热,尤宜于"无水舟停"之证;护胃承气汤减枳朴而增丹皮知母,专为热结阴伤者设。临床当察舌脉为据:苔老黄起刺者用大承气,苔薄黄而干者宜增液法,舌绛少苔兼神昏者当参牛黄丸。

二、下法时机之寒温异同
"伤寒下不嫌迟"者,恐过早攻下引邪内陷;"温病下不嫌早"者,因温邪最易耗阴。然二者邪传中焦出现阳明腑实时,皆当机立断。余临证体会:伤寒多见苔黄厚腻,脉沉实有力;温病常见舌红绛而干,脉数而细。此中差异,正是选择调胃、增液等变通下法之关键。

三、兼证处理之要诀
若见胸脘痞满,按之痛者,合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热毒炽盛者加连翘、栀子;阴液大亏者伍生脉散。凉膈散之妙,正在其上清膈热、下通腑实,对于热灼胸膈兼便秘者,确较单纯攻下更为周全。

四、护阴存津之根本
温病下法尤当重视"增水行舟"。昔年治一春温患者,高热五日不解,舌绛裂纹,予增液承气汤加鲜石斛,得下如酱便而热顿挫。此正合吴瑭"寓泻于补"之旨,与伤寒纯用苦寒攻下迥异。

结语:
通便退热之法,贵在明辨寒温属性,详察阴伤程度,权衡正邪之势。今人用下法,既不可拘泥伤寒三承气,亦不可偏执温病早下之说。当以脉证为凭,融会伤寒温病两家精要,方得通便退热之三昧。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4-16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通便退热法在伤寒温病治疗中的辨证运用》

通便退热之法,实为治疗热病传变之枢要,其理法方药之精微,尤当深究。观《伤寒论》承气诸方与《温病条辨》增液变法,皆示人以权衡标本、斡旋阴阳之妙谛。

一、承气之法本于仲景
大承气汤证"燥、实、坚、满"四候俱全,乃阳明腑实之极期。然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特申:"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便硬而后已",此即"温病下不嫌早"之奥义。盖伤寒自太阳传阳明,需待燥屎内结;而温邪化热最速,每见热结旁流,故当见舌苔老黄、脉沉实有力即宜下之。然临证须辨三承气之异:调胃承气缓下热结,小承气除满消痞,大承气峻下存阴,此仲景分层论治之精义也。

二、温病学派之变通
叶桂有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吴氏增液诸方实为此设。增液汤以玄参、麦冬、生地"增水行舟",治阴亏便秘如春雨润物;增液承气汤则刚柔相济,既存真阴又泻腑实。至若牛黄承气之开窍通腑并用,护胃承气之泻热护阴兼施,皆示人"温邪当顾阴液"之要旨。尤妙承气合小陷胸汤,治痰热互结之证,乃取《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之意。

三、临证运用之权衡
凉膈散之妙,在于栀子、连翘清上焦,硝黄通下焦,诚如秦氏所言具"双重作用"。然运用之际,当察三焦传变:邪在气分而见潮热谵语,宜急下存阴;若见舌绛无苔、脉细数,则当慎用苦寒,恐伤真阴。至若麻仁丸治脾约便秘,乃润下缓剂,与热结阳明之峻下迥异。昔贤谓"伤寒如流水,温病如燎原",故下法之缓急,当审邪正消长之势。

要之,通便退热非徒泻其实,实为调其气机、复其升降。学者当参《伤寒论》急下存阴六条,合观吴氏下法诸方,则知寒温治法虽异,其理一也。然今人用下法,尤须谨记秦氏之诫:体虚者当寓泻于补,热未结实者不可妄攻,方不负先贤立法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