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2|回覆: 2

[醫藥臨床] 通便退熱法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傷寒和溫病邪傳中焦,胃中熱盛,勢必消耗津液,影響及腸,大便秘結。此時非但發熱不退,而且熱勢蒸蒸,有增無減,日晡更劇,嚴重的出現煩躁不寧,神昏譫語,舌苔黃膩而糙,或生芒刺。治宜下法通便,譬如釜底抽薪,水自不沸,一般均以大承氣湯爲主方。但大承氣證具備燥、實、堅、滿現象,病情極爲危殆,並且體實者才能使用,體弱者亦難接受。因此,後來對於發熱證用通便法,有很大發展。【溫病條辨》裡引用了大、小承氣和調胃承氣湯外,特別訂立了增液湯,認爲陰分大虛不能用承氣湯的時候,當寓瀉於補。根據病情可以加減應用,如承氣合小陷胸湯、增液承氣湯、護胃承氣湯、牛黃承氣湯、新加黃龍湯等。以大黃、枳實、芒硝、厚朴、生地、玄參、麥冬爲基本藥,結合黃連、半夏、瓜蔞、丹皮、知母、當歸、牛黃丸,隨機應變,給予後人很大啟發。

通便是退熱重要治法之一,在臨床上常用『涼膈散』,因其具有清熱和通便雙重作用,對比較嚴重的發熱兼便秘患者,有相當療效。前人有『傷寒下不嫌遲,溫病下不嫌早』之說,這是從寒邪和溫邪的性質及傷寒易於傷陽,溫病易於傷陰而言,事實上邪入中焦以後,都能化熱促使便秘,因便秘而熱勢更盛,即都以通便爲主要治法,正不必焦頭爛額,延爲上賓也。

成藥可以適當選用。如脾約麻仁丸本治傷寒便秘。但發熱證用通便法,目的在使通便後退熱,所以兼有清熱、解毒、護陰、生津等作用,與一般通便不同。(清·秦伯未)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胡吞 發表於 2025-4-7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通便退熱法在傷寒溫病治療中的辨證運用】

秦先生所論通便退熱之法,誠得仲景心法而能通變於溫病治療。今就臨床要義略陳管見,以明其辨證精微。

一、承氣類方之運用樞要
大承氣湯乃峻下熱結之祖方,然須嚴格把握"痞滿燥實堅"五證。吳鞠通【溫病條辨】增補諸承氣變法,實爲重要發展。增液承氣湯以生地、玄參、麥冬護陰爲基,佐硝黃瀉熱,尤宜於"無水舟停"之證;護胃承氣湯減枳朴而增丹皮知母,專爲熱結陰傷者設。臨床當察舌脈爲據:苔老黃起刺者用大承氣,苔薄黃而干者宜增液法,舌絳少苔兼神昏者當參牛黃丸。

二、下法時機之寒溫異同
"傷寒下不嫌遲"者,恐過早攻下引邪內陷;"溫病下不嫌早"者,因溫邪最易耗陰。然二者邪傳中焦出現陽明腑實時,皆當機立斷。余臨證體會:傷寒多見苔黃厚膩,脈沉實有力;溫病常見舌紅絳而干,脈數而細。此中差異,正是選擇調胃、增液等變通下法之關鍵。

三、兼證處理之要訣
若見胸脘痞滿,按之痛者,合小陷胸湯(黃連、半夏、瓜蔞);熱毒熾盛者加連翹、梔子;陰液大虧者伍生脈散。涼膈散之妙,正在其上清膈熱、下通腑實,對於熱灼胸膈兼便秘者,確較單純攻下更爲周全。

四、護陰存津之根本
溫病下法尤當重視"增水行舟"。昔年治一春溫患者,高熱五日不解,舌絳裂紋,予增液承氣湯加鮮石斛,得下如醬便而熱頓挫。此正合吳瑭"寓瀉於補"之旨,與傷寒純用苦寒攻下迥異。

結語:
通便退熱之法,貴在明辨寒溫屬性,詳察陰傷程度,權衡正邪之勢。今人用下法,既不可拘泥傷寒三承氣,亦不可偏執溫病早下之說。當以脈證爲憑,融會傷寒溫病兩家精要,方得通便退熱之三昧。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4-16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通便退熱法在傷寒溫病治療中的辨證運用】

通便退熱之法,實爲治療熱病傳變之樞要,其理法方藥之精微,尤當深究。觀【傷寒論】承氣諸方與【溫病條辨】增液變法,皆示人以權衡標本、斡旋陰陽之妙諦。

一、承氣之法本於仲景
大承氣湯證"燥、實、堅、滿"四候俱全,乃陽明腑實之極期。然吳鞠通於【溫病條辨】中特申:"溫病大便溏爲邪未盡,必便硬而後已",此即"溫病下不嫌早"之奧義。蓋傷寒自太陽傳陽明,需待燥屎內結;而溫邪化熱最速,每見熱結旁流,故當見舌苔老黃、脈沉實有力即宜下之。然臨證須辨三承氣之異:調胃承氣緩下熱結,小承氣除滿消痞,大承氣峻下存陰,此仲景分層論治之精義也。

二、溫病學派之變通
葉桂有言:"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吳氏增液諸方實爲此設。增液湯以玄參、麥冬、生地"增水行舟",治陰虧便秘如春雨潤物;增液承氣湯則剛柔相濟,既存真陰又瀉腑實。至若牛黃承氣之開竅通腑並用,護胃承氣之瀉熱護陰兼施,皆示人"溫邪當顧陰液"之要旨。尤妙承氣合小陷胸湯,治痰熱互結之證,乃取【內經】"其下者引而竭之"之意。

三、臨證運用之權衡
涼膈散之妙,在於梔子、連翹清上焦,硝黃通下焦,誠如秦氏所言具"雙重作用"。然運用之際,當察三焦傳變:邪在氣分而見潮熱譫語,宜急下存陰;若見舌絳無苔、脈細數,則當慎用苦寒,恐傷真陰。至若麻仁丸治脾約便秘,乃潤下緩劑,與熱結陽明之峻下迥異。昔賢謂"傷寒如流水,溫病如燎原",故下法之緩急,當審邪正消長之勢。

要之,通便退熱非徒瀉其實,實爲調其氣機、復其升降。學者當參【傷寒論】急下存陰六條,合觀吳氏下法諸方,則知寒溫治法雖異,其理一也。然今人用下法,尤須謹記秦氏之誡:體虛者當寓瀉於補,熱未結實者不可妄攻,方不負先賢立法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