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章按:此章雖短短一句,卻深諳至理:首先,凡命,性也,我命,我性也,我命由我不由人,蓋以性之涵養在我,不在乎人;其次,凡事之成就,決於我之所欲,無欲不能有所成,主觀能動性,是基於『有所欲』。主觀能動性是人處事所面臨的內在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內存因素,沒有主觀能動性,人的處事成效是十分低下的。 論語·述而篇·第30章仁遠乎哉原文簡體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正體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口語解釋孔子說:『仁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到來了!』 延章疏:孔子說,我們離仁,遠不可及嗎?我想要行仁,仁就做到了。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仁不止是別人的品性,也是我們自己的品性。凡性,欲求乎人,不如求乎己。我們自己是怎樣的人,所相處接觸的,就會是什麼樣的人群。因此,仁義離我們並不遠,只要我們修養好自己的品性,就可以了。 注釋仁:即仁德,仁義禮智信五常之一。仁本在心,遠求不得。錢穆:『仁道出於人心,故反諸己而即得。』 欲:要、想要。蔡節:『仁者,心之德,豈遠於人乎?患不欲之耳。』 至:到來。 先賢註疏朱子曰: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爲遠者;反而求之,則即此而在矣,夫豈遠哉? 包咸曰:仁道不遠,行之即是。 程子曰:爲仁由己,欲之則至,何遠之有? 張栻曰:仁豈遠於人乎?患人不欲之耳,欲之斯至。不曰至仁而曰斯仁至矣,蓋仁非有方所而可往至之也。欲仁而仁至,我固有之也。 【論語稽】曰:仁即此心生生不已之理也。生理具在人心,心欲仁則仁矣,何遠之有? 【論語正義】曰:此『求仁得仁』之旨。【孟子·盡心】云:『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欲仁』即宜行仁,夫子告顏子以『克己復禮』爲仁,即此義。 劉宗周曰:手欲恭便恭,足欲重便重,事親欲孝便孝,事長欲弟便弟,此欲仁仁至之實也。人終日欲仁仁至,卻只坐在暗中,故聖人醒之。 錢穆曰:仁心仁道皆不遠人,故我欲仁,斯仁至。惟求在己成德、在世成道,則難。故孔子極言仁之易求,又極言仁之難達。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勉人求仁也。世之憚於求仁者,皆以仁爲遠而難求。仁果遠乎哉?蓋天下無無心之人,亦無無仁之心。是仁乃本來之良,人所固有,但人蔽於私慾而不知求,遂流於不仁,而以爲遠耳。若能以一念之覺反,而求吾固有之仁,即此有覺之中,天理來復,是欲之斯至,無俟他求也,而又何遠之有哉?要之,仁具於心,得之易,失之亦易。人能時時提醒,在在操存,則一念欲之,一念之仁也;念念欲之,念念之仁也。由此而進於天德之純,亦惟存乎一心而已,可不勉哉? 徐英曰:『人之生也直』,言人性之本善也。性善者,仁也。仁者,本心之全德,與生俱生;不仁者,放其心而不知收,所謂『舍之則亡也』。然既本心所有,操之則存,操存之功在我,故曰『仁遠乎哉』。 本章參考書目【論語集解】【論語集注】【論語註疏】【癸巳論語解】【論語會箋】【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學案】【論語稽】【四書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