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6|回復: 1

[医药临床] 头风蠲痛汤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周信有(1921~2018年)男,汉族,山东牟平人,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第一批、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2010年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建设项目专家,2015年荣获甘肃中医药大学『特殊贡献奖』。从事中医医、教、研事业80余年,先后出版了〖内经类要〗〖内经精义〗〖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国医大师周信有医学精华〗等著作。

组成:川芎30克,白芷20克,菊花20克,僵蚕9克,杭白芍20克,茺蔚子20克,蔓荆子20克,蝉衣9克,蒿本9克,胆南星6克,白附子6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石决明30克,细辛4克,薄荷9克。

功效:疏风利窍,涤痰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因脉络痹阻或失养,清窍不利而致的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各类血管性头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

方歌:芎芷蔓荆菊藁本,茺蔚白附蝉胆星;

龙牡杭芍石决明,少入薄辛头风宁。

方解:方中川芎气味辛温,入肝经,能上达巅顶,为血中之气药,有『上行头目,下行血脉』之功效,善祛风邪,通经脉而止头痛,为治头痛之要药;白芷、菊花、蔓荆子宣发清阳,醒脑,祛头风,止头痛;白芍平肝养血;生龙牡、石决明平肝潜阳息风,镇静安神;蝉衣、薄荷凉肝息风;蒿本、细辛祛风胜湿,通窍止痛;南星,白附子专走经络,善祛风痰止痛;细辛、薄荷味辛,且轻清灵动能通闭散结。诸药合用,共取疏风通络,涤痰平肝,化瘀止痛之效。

加减:川芎辛温走窜,活血化瘀,散风止痛,病情严重者,川芎可用至40~50克。风寒头痛者,加川草乌各6克,荜拨可用至25克。久痛入络,亦可加地龙20克,全蝎粉3克(冲服),蜈蚣二条(焙研粉冲服),以增加入络搜邪之功。风火上攻者加生石膏40克。

按:周信有认为,凡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阻抑清阳,或七情内伤,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逆乱,痰瘀阻络,脑失所养,以致不荣不通,均可发为头痛。而大多数头痛,均与风、痰、瘀三者密切相关,风为病因,而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故治疗头痛的关键在于抓住风、痰、瘀。(甘肃中医药大学 殷世鹏 景泰县中医院 颜青鲁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弘农耕夫 發表於 2025-4-11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头风蠲痛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

周信有先生此方,实为融汇古今治头痛经验之集大成者。全方以"风痰瘀同治"为纲,深合《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旨,其组方法度谨严,颇具章法。

一、立方要旨
周氏深谙头痛病机,提出"风痰瘀互结"为致病关键。方中川芎为君,取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之性,用量达30克,显见周氏对李东垣"头痛须用川芎"说法的继承与发展。配伍白芷、菊花为臣,既合"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之训,又暗含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之血管调节作用。

二、配伍精要
1. 风药相须:川芎配细辛,取法《千金方》头痛方义;加蔓荆子、藁本,构成多层次祛风体系,符合叶天士"络以辛为泄"的治疗原则。
2. 痰瘀并治:胆南星配白附子,化解经络顽痰;生龙牡合石决明,既镇肝阳,又具"介类潜降"之妙。此中可见周氏对丹溪痰证学说与王清任瘀血理论的融合创新。
3. 动静结合:白芍养血柔肝,与川芎形成"辛散酸收"对立统一,深得张仲景芍药甘草汤配伍精髓。

三、临证化裁
周氏加减法尤见功力:
1. 川芎增量至50克,突破常规剂量,此乃继承《外科正宗》"治风先治血"思想,结合现代药理学认识的大胆实践。
2. 虫类药运用:全蝎、蜈蚣的加入,体现叶桂"久痛入络"理论,与吴鞠通"以虫搜络"法一脉相承。
3. 辨证加减:风寒用川乌、荜拨,风火加石膏,显示其"同病异治"的辨证思维。

四、现代启示
此方对血管性头痛的疗效,可从多靶点调节理解:
1. 川芎嗪改善微循环
2. 白芷挥发油镇痛
3. 石决明调节血管张力
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相互印证,体现周氏"古今汇通"的学术特色。

结语:周信有先生此方,既承《内经》"治病求本"之训,又融汇历代名家心法,更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堪称传统方剂现代化的典范。其辨证思路与组方法度,对当今头痛治疗仍具重要指导价值。学者当于"守正创新"处细加揣摩,勿徒执方药而失其精要。

(注:临床应用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虫类药使用尤当审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