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5|回覆: 1

[醫藥臨床] 消瘡飲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周信有(1921—2018年)男,漢族,山東牟平人,甘肅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第三屆國醫大師,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第一批、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屆甘肅省名中醫。2010年入選全國名老中醫藥傳承工作建設項目專家,2015年榮獲甘肅中醫藥大學『特殊貢獻獎』。從事中醫醫、教、研事業80餘年,先後出版了【內經類要】、【內經精義】、【周信有臨床經驗輯要】、【國醫大師周信有醫學精華】等著作。

組成:黨參20克,麩炒白朮9克,炙黃芪20克,當歸9克,丹參15~20克,赤芍9~15 克,紫草15~20克,白及9克,生地15~20克,板藍根20克,白芷9克,炙甘草9克,生甘草9克,三七粉5克(早晚分沖)。

功效:健脾益氣,和血調營,托里生肌。

主治:復發性口腔潰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頭煎二煎藥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

方歌:四物去芎參術芪,紫草丹參藍根侶;

白芷白及三七粉,和營生肌口瘡彌。

方解:方中黨參、白朮、黃芪、甘草有補中益氣、健脾生血、托里生肌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參、芪、草具有抗潰瘍的作用,能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口腔潰瘍的癒合。當歸、丹參、赤芍、紫草和血調營,活血生肌。其中赤芍、紫草又有涼血止痛的功效,與清熱解毒的板藍根合用,適宜於虛火浮動,局部表現有紅腫灼痛的潰瘍。三七活血化瘀,與止血生肌的白及同用相得益彰。生地滋陰養血,白芷消腫止痛。以上諸藥綜合運用,有補中益氣、和血生肌、清熱解毒的功效。

加減運用:疼痛明顯者加白蘞6~9克;熱證明顯者加蒲公英9~15克;口腔潰瘍反覆發並作伴失眠者加黃連6~9克、肉桂3~4克。

臨證備要:口腔潰瘍是臨床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發病機理目前還不明確,可能與自身免疫功能失調、內分泌及胃腸功能紊亂、遺傳、感染、精神刺激、局部創傷、維生素缺乏等因素有關。中醫學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為:因情志不調、飲食不節等因素造成心脾虛火上炎,熏灼口舌,糜爛生瘡。臨床上復發性口腔潰瘍較為多見,其發病機制主要是脾虛氣弱,營衛失調。

(甘肅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殷世鵬 蘭州信有中醫診所 李永濤共同整理)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朱卯 發表於 2025-4-15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消瘡飲】方義闡微與臨證思辨

周信有先生所創消瘡飲,融匯東垣脾胃學說與溫病學派清熱涼血之法,構建了"健脾托里-和血調營-清熱解毒"三層次治療體系,誠為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之妙方。細究其方組,可見三大配伍精要:

一、培土生金,重建中州
方以四君子湯為底而去茯苓,取黨參20克為君,佐以麩炒白朮9克、炙黃芪20克,暗合"甘溫除熱"之法。尤妙在黃芪用量與黨參等量,既遵東垣"益元氣而瀉陰火"之旨,又契合現代藥理證實其能促進黏膜修復之效。炙甘草與生甘草同用,取法仲景甘草瀉心湯治療口腔糜爛之意,生炙各半既可解毒又不致礙胃。

二、調和營衛,燮理陰陽
當歸、丹參、赤芍構成活血鐵三角,配合紫草形成"血分四維":當歸養血活血,丹參涼血消癰,赤芍斂陰和營,紫草透發鬱熱。此組配伍突破傳統四物湯框架,去川芎之辛竄,加丹參之涼潤,尤適虛火浮動之證。更佐生地15-20克滋陰制火,暗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機。

三、標本兼顧,剛柔相濟
板藍根與白芷構成"解毒對藥",一寒一溫,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宣散鬱火。白及與三七粉的"生肌組合"頗具巧思,白及質黏收斂,三七散瘀生新,二者相使為用,修復潰瘍而不留瘀。周老特別強調三七粉分沖服法,既保證藥效又避免高溫破壞有效成分。

臨證加減尤見周老心法:加白蘞止痛取法【本經】"主癰腫疽瘡"記載;蒲公英清胃熱而不傷正;黃連配肉桂交通心腎,針對口瘡伴失眠者每獲奇效。現代研究表明,該方能調節Th1/Th2細胞平衡,降低TNF-α水平,這為"健脾和營"理論提供了科學闡釋。

此方臨床應用需把握三個辨證要點:一是潰瘍周圍淡紅微腫屬脾虛證候;二是病程纏綿反覆發作;三是舌質偏淡而苔薄白。對於實火熾盛或陰虛火旺者,當靈活化裁。周老八十載臨證結晶,於此方中盡顯"以和為貴,以平為期"的中醫治療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