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09|回覆: 1

[醫藥臨床] 固表斂汗湯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醫師,湖北省名中醫,師從全國著名傷寒學家李培生教授,曾任湖北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湖北中醫藥大學經方研究所所長。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近50年,主持和參與省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主編或參編教材和專著25部;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臨床上喜用經方並結合時方治療各科疑難雜症,尤其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等疾病頗有診療心得,臨證多取得滿意療效。

組成:黃芪30克,生曬參10克,炒白朮12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茯神15克,桑葉末15克(沖服),旱蓮草30克,仙鶴草30克,浮小麥30~50克,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先煎),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氣固衛,潛陽斂汗。

主治:自汗、盜汗等汗證。症見動則汗多,夜臥尤甚,倦怠乏力,心悸易驚,虛羸短氣,舌淡紅苔白,脈沉細弱等證屬肺脾氣虛、衛氣不固、陰液外泄者均可加減運用。

用法:將生龍骨、生牡蠣用涼水先煎30分鐘,余藥用涼水浸泡30~60鍾後與龍骨、牡蠣同煎。桑葉研末,用藥沖服。

方解:蓋汗證有虛實之分,實則多責食積胃熱或肝經濕熱,其症多見頭身汗出、不思飲食、噯腐吞酸,或頭汗出、口中苦膩、尿黃、大便不暢,實證不在本方治療範圍內。虛則多責之肺脾氣虛、心氣不足、氣不攝陰等。本方是由桂枝加黃芪湯合牡蠣散加減而成。方中人參、黃芪益氣固衛,炒白朮健脾,合用補肺脾之氣。肺主氣,外合皮毛,主衛外而為固,陳潮祖在【中醫治法與方劑】中言:『肺雖主氣,其氣卻來源於後天水谷之氣,欲補肺氣,當先補脾,故配白朮補氣健脾以為黃芪之助。』。桂枝、白芍調和營衛,與黃芪配伍具有桂枝加黃芪湯之義。【金匱要略】有『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之言。【黃帝內經】言:『汗為心之液』,故用茯神寧心安神,與生曬參、炙甘草配伍可補益心氣。桑葉、仙鶴草、浮小麥均為收斂止汗之藥,以治其標。關於桑葉止汗,【本草從新】載『嚴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療,監寺教采帶露桑葉,焙乾為末,空心米飲下二錢,數日遂愈。』大概是因為桑葉滋燥、涼血、止血,血汗同源,故可用來止汗。一般認為自汗多為陽虛衛氣不固,盜汗多為陰虛營血不足,然【黃帝內經】有『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之言,故自汗、盜汗均因衛陽不固,治當以補氣為要,然汗出過多,必傷營陰,須於益氣中加養陰藥,加旱蓮草即是此意,且其又具收斂之性。用生龍骨、生牡蠣是取法於【局方】牡蠣散,用以益陰潛陽,重鎮安神,若汗出過多者,可改用煅龍骨、煅牡蠣。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以益氣固本為要,收斂止汗為輔,臟腑涉及肺脾心,以肺脾為重,組方主次分明,藥少力專,臨床使用多有效驗。

鑑別:汗證屬陰虛潮熱證,方可選秦艽鱉甲湯;屬陰虛夾濕熱證,方可選當歸六黃湯;屬氣虛營衛不和證,可選本方加減化裁,臨證需加以鑑別。

臨床加減運用:若心悸易驚者,可加炒棗仁、龍眼肉等;若氣陰兩傷者,可加麥冬、五味子等;若失眠重者,可加夜交藤、珍珠母等;若納差不運者,可加藿香、防風等;若腰酸痛者,可加炒杜仲、補骨脂等;若大便不暢者,可加當歸、火麻仁等;若畏寒陽虛者,可加制附子、肉桂等。(湖北中醫藥大學 雷輝整理 成肇仁指導)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4-10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固表斂汗湯方證闡微與臨床應用芻議

成肇仁教授所擬固表斂汗湯,融經方精髓與時方經驗於一爐,其組方思路深契【內經】【傷寒】之旨。今就本方理法方藥作專業探討如下:

一、立法依據與病機辨析
本方針對"肺脾氣虛、衛陽不固"核心病機,體現"益氣固表為主,斂陰潛陽為輔"的診療思路。【靈樞·本髒】言"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而衛氣之固攝實賴肺脾之氣充養。方中黃芪、人參、白朮三藥相伍,正合李東垣"脾胃一虛,肺氣先絕"之論,通過補土生金以實衛氣。龍骨、牡蠣之選用,既取【傷寒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鎮攝浮陽之意,又承【外台秘要】牡蠣散固表止汗之法。

二、組方特色與配伍精要
1. 經方打底,時方增效
以桂枝加黃芪湯(黃芪、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為基,融合牡蠣散(牡蠣、黃芪、麻黃根)固表之功。去麻黃根之辛散,易以浮小麥、桑葉等平和之品,尤適合久病虛羸之體。

2. 氣血陰陽並調
黃芪-桂枝溫通衛陽,白芍-旱蓮草滋養營陰,形成"陽生陰長"格局。仙鶴草(又名脫力草)與茯神配伍,針對"汗為心液"病機,體現"汗證當責之心"的學術觀點。

3. 標本兼顧
生曬參、黃芪治本,桑葉、浮小麥治標。桑葉沖服法源自【本草備要】"焙研米飲下"的傳統用法,其止汗機制正如張山雷所言:"桑葉清輕涼潤,能疏少陽鬱熱,故可止陰虛陽浮之汗。"

三、臨床應用要點
1. 辨證關鍵
當把握"動則汗多、夜臥尤甚"主症,結合舌淡紅苔白、脈沉細弱等虛象。若見舌紅少苔、脈細數之陰虛火旺證,需加知母、黃柏;兼心悸失眠者,可酌加酸棗仁、柏子仁。

2. 劑量調整
原方黃芪用30克體現"重劑固表"思想,然對表虛易感者,可漸增至60克;浮小麥量效關係顯著,大汗者可用至50克。龍骨、牡蠣先煎之法不可簡略,否則影響礦物質溶出。

3. 現代拓展應用
臨床報道可用於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更年期綜合症、甲亢等多汗症,對化療後虛汗亦有良效。筆者曾遇一例心梗後汗出不止患者,以本方加炮附子10克,5劑汗減,印證了【景岳全書】"陽虛自汗必建其中氣"之論。

結語
此方集中展現成氏"以經方立骨架,以時方豐血肉"的學術特色,其組方嚴謹而不失靈動,堪為治療虛性汗證之典範。然需注意,濕熱鬱蒸之汗出忌用本方,臨證當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