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7|回覆: 0

[醫藥臨床] 自擬五行酸味湯辨治糖尿病1例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劉志龍嶺南名醫,湖南岳陽人。劉志龍從寒熱辨證出發,把治療糖尿病常用方劑按照寒熱歸類,熱證常選用葛根芩連湯、白虎湯、白虎加參湯、玉液湯等;寒證常選用理中湯、附子理中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寒熱夾雜證常選用烏梅丸、柴胡桂枝幹薑湯、葛根芩連湯合附子理中丸等。五行酸味湯則是從五行相生相剋和五味酸苦甘辛鹹的關係出發,立足於臨床辨證論治,上溯【內經】源頭,發現並總結出來的系列方劑之一。

劉志龍很早以前通過大量臨床和廣泛閱讀前人著作,把糖尿病在中醫的病機歸結爲肝脾二髒的關係,也可以稱之木土關係。肝陽上亢,應斂肝潛陽;肝血不足,應滋陰養血;脾陽不足,應抑肝扶脾;脾濕雍盛,應健脾化濕;肝鬱乘脾,應疏木扶土等等,總在肝脾二髒,氣血陰陽輾轉拿捏,細細辨治。病機既出,用藥還須準確。中藥材的使用講究四氣五味,用藥如用兵,根據【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中『氣味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瀉爲陰』得到啟發,把常用的方劑分爲五行歸類:烏梅丸、柴胡類方屬木;葛根芩連湯屬火;理中湯、玉液湯屬土;玉液湯、白虎湯屬金;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屬水。發現每個常用方中都或多或少有酸味藥,再把每條方中的每味酸味藥單拿出來分析,烏梅丸取烏梅主木,葛根芩連湯取黃連主火,玉液湯取山藥主土、五味子主水,金匱腎氣丸取山茱萸主水,組合成全新的五行酸味湯。其中黃連雖屬苦寒,但整體方中仍以酸味爲主,故命名爲五行酸味湯。

五行酸味湯的方藥組成:烏梅、黃連、山藥、五味子、山茱萸。方中烏梅和黃連相配,酸苦涌瀉,歸潛木火,使浮游之熱下趨;五味子和山茱萸相伍,純酸以強化腎門封藏之力,再用甘味之山藥填補中土,酸甘化陰,以滋陰液。對陰虛陽亢的糖尿病尤爲特效。烏梅具有促進胰島β細胞再生、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等多方面的作用。黃連可明顯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山藥可以提高血清胰島素即胰高血糖素、己糖激酶、琥珀酸脫氫酶和蘋果酸脫氫酶的活性以降低血糖。五味子可以保護受損的胰腺組織,抑制胰腺細胞的凋亡。山茱萸對葡萄糖苷酶有較好的抑制作用起降血糖的作用,且山茱萸環烯醚萜總苷提取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改善糖尿病血管併發症。

五行酸味湯依據的是酸苦之味來降血糖,酸苦涌瀉之性可以把浮陽降斂,起斂肝潛陽之用,對肝陽上亢型的糖尿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筆者將五行酸味湯應用在糖尿病的中醫臨床,獲取良效,特將病例和盤托出,供方家指正。

吳某,女,54歲,高血壓、糖尿病十餘年,腦梗死後遺症,肢體症狀不明顯。高血壓二聯降壓仍在150~170/90~110mmHg浮動,血糖症狀用格列美脲、二甲雙胍、阿卡波糖同時控制,效果仍不理想。2017年11月4日,因血壓控制不佳首診,患者不善言語,家屬只顧著訴說高血壓病情而忽略了糖尿病病情,面色潮紅,大便秘結,四診合參後,給鎮肝息風湯加減治療,二診恢復血壓,血壓逐漸下降至正常範圍,後續欲處理糖尿病症狀,故在前方中加入玉液湯原方。輾轉數診,在鎮肝息風湯的基礎上,先後加入玉液湯、金匱腎氣丸、小半夏湯等,血糖控制仍不佳,空腹血糖在10.0~15.3mmol/L浮動,囑查糖化血紅蛋白9.2%,且手腳麻痛,視力模糊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逐漸加重的趨勢。

於12月18日複診。刻見失眠夢多、口乾口苦、手足麻木、視力模糊等,左下肢因疼痛而稍微影響步態,平素愛生悶氣。現二便正常,納一般,舌淡紅,苔薄白黃膩,脈濡滑,左關浮凸。

診斷:(肝鬱乘脾,痰濕中阻)消渴。方用五行酸味湯合溫膽湯加減:烏梅20g,山藥30g,木瓜10g,黃連10g,黃芩10g,五味子10g,枳實10g,竹茹10g,陳皮5g,法半夏10g,茯苓15g,甘草5g。共5服。家屬微信回覆:2月19日,血糖首次降到10mmol/L以下。諸症漸減。12月23日複診,因頸項拘緊,在原方基礎上加白芍20g,柴胡15g,鉤藤15g,共5劑。12月30號血糖6.4mmol/L,怕血糖過低,患者增加食量,12月31號10.1mmol/L。2018年1月2號9.5mmol/L。 (朱景智 陳文芬)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