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45|回覆: 1

[醫藥臨床] 單用蘆根大劑量治療肺癰和夏季熱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蘆根性味苦寒,歸肺、胃二經,有清熱瀉火,養陰生津,止渴除煩,益胃化食,利尿止嘔等功效,無毒。臨床只要辨證準確,即可單味大劑量使用(鮮品更佳),功效立見,實乃不可多得之良藥。余以本品治療肺膿腫、夏季熱、麻疹等疾病有卓效。

單味蘆根治療肺癰

肺膿腫屬中醫『肺癰』範疇,以高熱,咳嗽和咳吐大量膿臭痰為其特點,熱壅血瘀為其病理基礎,治療多以清熱解毒,化瘀排膿為法。考證蘆根,【醫林纂要】云:『能滲濕利水,療肺癰』;【天寶本草】稱其治『瘡毒』;【本草逢原】謂其莖『中空,專於利竅,善治肺癰,吐膿臭痰』;【本草綱目】謂其『甘寒無毒,主治消渴客熱……肺癰煩熱癰疽』。【備急千金要方】有『葦莖湯』治肺癰的記載。【重慶草藥】治肺癰吐血,更以鮮蘆根1000克與豬心、肺、腸同煮。查今人治肺癰,複方居多,單方鮮見。筆者認為,單味鮮蘆根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排膿,養陰生津,止渴除煩等功效,適用於肺癰的任何階段,僅此一藥,不拘量煎服,即可收熱退毒解、瘀化膿盡的奇效。

嚴某,男,48歲。1997年8月7日初診。2周前因淋雨後出現惡寒,發熱,咳嗽,咳吐大量膿臭痰,在醫院確診為『肺膿腫』。經青黴素、甲硝唑、環丙沙量靜脈滴注及中藥治療,病情加重,而邀余會診。刻診:惡寒,高熱,體溫39.4℃,劇烈咳嗽,咳吐大量膿血痰,胸痛,納呆,神恍,消瘦,口乾心煩,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為熱壅血瘀之肺癰證,治療宜清熱解毒,化瘀排膿。囑家屬於野外採挖大量鮮蘆根,不拘量水煎,頻服。連服3日,上症大減,神清,惡寒、口苦心煩已除,發熱減輕,體溫38.1℃,咳嗽不劇,膿血痰減少,略感胸痛,納食漸佳,大便通暢,舌脈同前。藥見顯效,仍宗前法。共服鮮蘆根半月,上症逐漸消失。經血常規、X線等複查,已痊癒。

單味蘆根治療夏季熱

夏季熱為嬰幼兒特有的一種疾病,多見於3歲以下的小兒,以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汗閉為特點。因該病發生於夏季,故名夏季熱。本病在中醫文獻上有『夏秋熱』『暑熱證』『陽明經熱』等名稱,一般認為其病機乃暑氣蘊遏肺胃,熏灼皮毛,腠理閉塞,耗氣傷津所致,治療多結合證型,屬暑傷肺胃者,宜清暑益氣;因上盛下虛者,宜溫下清上。蘆根入肺胃二經,有清熱止渴,養陰生津的功效,對於暑傷肺胃的夏季熱療效很好,一般用量30~50克,水煎頻服。

唐某,男,1歲半。2003年夏初診。患兒發熱2周,在當地以感冒治療乏效而來診。刻診:發熱,體溫39.2℃,口渴引飲,頭額較熱,皮膚乾燥灼熱,無汗,小便頻數而清長,精神煩躁,舌紅苔薄黃,指紋淡紫。此夏季熱,乃暑傷肺胃之證,治宜清熱解暑,養陰生津。囑患兒家長自備鮮蘆根,每日30克水煎,讓患兒頻服。後家長反饋,患兒痊癒。

蘆根治麻疹,古代醫籍不乏記載。筆者吸取先賢經驗,將本品用於麻疹早期治療,屢收佳效。余認為,蘆根具有清熱生津,清肺透疹的功效,尤以鮮者為著。臨證時,常予鮮蘆根30~50克,水煎頻服,易使麻疹出透、出齊,不致內傳。此簡便廉驗之方,亦能應手取效,可推而廣之。(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何苗 貴陽中醫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7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蘆根單方之妙用——兼答肺癰夏季熱治法】

蘆根一物,誠如尊論乃"中空利竅"之品,其性雖寒而不峻,味甘淡而能滲,實具"輕可去實"之妙。考【金匱要略】治肺癰本有桔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諸法,然葦莖湯獨取蘆根(古稱葦莖)為君,正取其"輕清透邪"之性。今君以大劑量單用鮮品,暗合"藥專力宏"之旨,尤得古人"單行"之法。

肺癰之證,熱壅血瘀為標,津傷氣耗為本。蘆根中空似肺絡,甘寒能生津,苦降可排膿,誠如【本草備要】所言"甘益胃,寒降火",一物而兼清熱、排膿、護津三效。尊案用至1000克鮮品,正合吳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訓。然須注意:鮮品汁液潤澤,較干品更擅濡潤肺絡,若遇痰熱膠結者,可佐以冬瓜子增強排膿之效。

至若夏季熱之治,蘆根尤顯殊功。其性涼而不遏,利而不傷,與石膏之辛涼、知母之苦潤相較,更宜小兒稚陰之體。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特標其"甘涼祛暑"之功,現代藥理亦證實其含薏苡素等解熱成分。臨證若見暑傷肺胃證,單用鮮蘆根榨汁頻飲,確能收"天然白虎湯"之效。

然須申明:單方之用貴在辨證。若肺癰見陽虛痰濕、夏季熱屬脾虛濕困者,則非所宜。仲景雲"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此千古不易之則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