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31|回覆: 0

[醫藥臨床] 融通寒溫爲一爐,法宗仲景治濕溫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米伯讓先生(1919—2000),中國著名中醫臨床家、理論家和教育家。1919年,米伯讓出生於甘肅張掖,原名錫禮,字和享,晚號石齋,祖籍陝西涇陽縣人。米伯讓早年攻讀經史詩文,因父母相繼病故,立志學醫。1936~1939年曾拜師三原大醫李新甫門下學醫,另隨涇陽名儒張果齋、趙玉璽諸先生研讀經史。1942年,米伯讓拜師近代傷寒泰斗黃竹齋(1886~1960年),直至1955年黃竹齋調至北京西苑醫院,師徒共處十三載,其間米伯讓除了深研【】【】【傷寒】【金匱】等醫學典籍外,曾跟隨黃竹齋先生於長安少陵塬築窯而居,嘗於民間巡診問疾,侍診左右,理論根底逐漸深厚,臨床經驗日漸豐富。1943年,經考試獲國民政府衛生部頒發醫師證書。

濕溫證治輯要由來

黃竹齋曾於1934年因緣際會得授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此版本被認爲是近代發現的3種【傷寒論】古本之一。米伯讓秉承先師遺願,對於仲景學術及【傷寒雜病論】頗有研究,借天時地利之便,較早關注對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學習與實踐。米伯讓撰有【四病證治輯要】一冊,對白喉、痢疾、鼠疫、濕溫予以集解,其中『濕溫證治輯要』一篇分別以釋名、原因、症狀、脈法、治方、驗案、結論等爲題,旁參廣證,對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溫病』『濕病』之理法方藥進行詳細辨別,並結合臨床驗證,附以心得。此篇內容對當今外感溫病與內傷濕熱的診治提供解決思路,值得我們繼續挖掘與學習。

濕溫證理法方藥

濕溫證的病因病機:『濕溫證治輯要』篇首解釋濕溫證的病名與形成可能,指出濕者與溫者之證機不同,『濕者與水異名而同類,溫者本冷而使暖之謂。』濕溫證的形成原因,包括兩種情況,其一素體有內濕加以溫熱外襲,其二先傷濕後受溫熱外熱既侵,內濕相感搏而成。原文附錄【脈經】【醫門法律】【溫熱經緯】等與濕溫病名相關條文。顯而易見,此處濕溫證與現代中醫溫病學所說濕溫證範圍更廣。

濕溫證的臨床表現:『濕溫證治輯要』篇收載【葉天士本活人書】【溫病條辨】【溫熱經緯】所云。比較而言,【溫病條辨】云:『濕溫病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者。』以及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溫病脈證並治第六】云:『病溫其人素有濕,發熱,唇焦,下利,腹中熱痛,脈大而數,名曰濕溫。』此處濕溫病與現代中醫內科學之內傷濕熱證更爲接近。

濕溫證的脈象表現:『濕溫證治輯要』篇收載【難經】【溫病條辨】【時病論】所云以供參考,尤其【時病論】所云:『是病之脈,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恰恰說明濕溫證是多種多樣、發展變化的,脈證之間絕非一一對應關係,需要醫者用辨證的思維來分析。

濕溫證的選方用藥:『濕溫證治輯要』篇收載處方兩首,其一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之豬苓加黃連牡丹湯,其二【溫病條辨】之三仁湯。豬苓加黃連牡丹湯用豬苓、茯苓、滑石、澤瀉,滲濕利水;阿膠、黃連、丹皮潤燥清溫,化濕清熱並舉,對於濕溫日久,屬濕熱並重且傷陰者較爲適用。三仁湯用滑石、通草、薏仁、竹葉滲濕利水清熱,以杏仁、蔻仁、厚朴、半夏、辛燥之味宣暢氣機,對於濕溫初起,邪在氣分,屬熱重於濕者較爲適用。

濕溫證證治驗案:『濕溫證治輯要』篇另附豬苓加黃連牡丹湯治療驗案,『1949年10月6日,張子琴君,來所求診,余查其證,發熱唇焦,舌黃下利,腹痛,肛門灼熱,脈大而數,斷爲濕溫病,依仲聖法投以豬苓加黃連牡丹湯方,遵法煎服,一劑,八日後複診,諸證痊癒。』

『濕溫證治輯要』篇末尾,米伯讓提出:『學醫者但能仲聖之經爲則,其餘活人濟世之術,庶不差矣』。此即以『六經鈐治百病』,是對傷寒六經辨證體系的創新。

寒溫一體的應用

1963年,米伯讓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工作期間,在對陝西漢中鉤端螺旋體病防治中,提出『秋溫時疫』說,並首次提出漢中鉤端螺旋體病的中醫證型(伏暑、濕溫、溫燥、溫黃、溫毒、暑痙)和相應辯證施治方案。1963年,關於陝西周至縣流行性出血熱的防治,米伯讓提出『溫毒發斑夾腎虛病』說,並提出具體治則治法。據此窺見先生寒溫一體,學術圓潤之境界。

米伯讓從醫60餘載,精研歧黃,學驗俱豐,醫術精湛,尤重醫德,在中醫界享有較高聲譽。2019年,米伯讓誕生一百周年及逝世十九周年。爰作此文,以爲紀念。(呼興華 丁輝 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文獻信息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