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6|回覆: 2

[醫藥臨床] 清熱化痰祛風通絡治失語症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失語(稱舌強、舌喑等)喉音尚好,舌體強硬不能運轉,或舌體歪斜,伸出費力,活動不靈,不能轉運語言,而致語言不利,雖能發音但發音含糊不清,或呈謇澀狀,甚者不會語言。

失語的病因

失語多因陽氣虛衰,精氣內奪,痰、濕、瘀血阻滯腦絡,內風所傷。【素問·至真要大論】有『厥陰司天,風邪所勝,民病……舌本強』。【諸病源候論·風舌強不得語候】曰:『今心脾二髒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

失語的症狀

醫學綱目】:『舌喑,乃中風舌不能運轉之類,但舌本不能運轉語言,而咽喉聲音如故也。』【證治準繩·幼科】記載:『若咽喉聲音如故,而舌不能轉運語言則為舌喑。』所以在臨症時必需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病在絡,在經或在臟腑而治之。

失語的治療

中絡者:邪入較淺,症狀僅在局部,口、眼、舌,輕度歪斜,喉音尚好,但舌強言語不利,治療宜祛風化痰活絡,牽正散加味而治之。

中經者:邪入較深,較中絡為重,為氣滯血瘀,血行不暢,一側肢體不遂,活動失靈,口、眼、舌,歪斜,舌強不能轉運語言,而致語言含糊不清,呈謇澀狀。治宜補氣活血化瘀,補陽還五湯加減,如脈弦有力,血壓偏高;宜平肝息風,羚羊鈎藤湯加牛膝、草決明、夏枯草等。

中臟腑者:(腦出血)因正氣不足,風痰上擾,神明失舍,口、眼、舌歪斜,牙關緊閉,喉中痰鳴,呼之不應,一側上下肢功能喪失,觸摸皮膚無知覺。治宜豁痰開竅,蘇合香丸加服僵蠶、竹瀝、膽星、菖蒲、鬱金、天竺黃等。

溫病高熱口噤失語

溫熱病口噤失語的症狀:高熱神昏、兩目上視、牙關緊閉、陣發性抽搐、腹脹大便秘結、體溫40℃以上,持續不降、口噤舌強而不語等,脈洪數,舌質紅絳,苔干黃無津。

溫熱病口噤失語的治療:宜清心開竅,安宮牛黃丸。如高熱持續不退,腹脹大便秘結,舌質降紅,苔干黃無津。治宜釜底抽薪之法,用大承氣湯,加服安宮牛黃丸,或先用開塞露灌腸以助通便,使熱邪從下竅而出,則邪去正安,語言自如。(郭俊田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發表於 2025-3-25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失語症辨治芻議】

失語一症,當分經絡臟腑深淺而治。考【內經】"風淫所勝,舌本強"之論,與【諸病源候論】心脾受風之說互參,可知其本在風痰瘀阻、精氣內奪。臨證須辨三候:中絡者舌強言謇而喉音如常,宜牽正散加膽星、遠志祛風化痰;中經者伴半身不遂,當宗王清任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若見肝陽化風,脈弦血壓升,則取羚羊鈎藤湯佐牛膝、夏枯草鎮肝息風。尤須注意,舌喑與喉喑之辨,正如【醫學綱目】所云"咽喉聲如故而舌不能轉",此辨證關鍵也。治失語需痰瘀並祛,通絡開竅,然根本仍在調補元氣,使風熄痰消而舌竅自利。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3-31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失語症之病機與證治】

失語一症,古稱"舌喑""舌強",其病機總屬本虛標實。【靈樞·憂恚無言】明言"舌者,音聲之機也",今考其病因,當分內外二端:外因風邪襲絡,內因痰瘀阻竅。觀【諸病源候論】所言"心脾受風"之論,實指足太陰、手少陰二經氣機逆亂,致舌本失濡。而【素問】厥陰司天之訓,更揭示肝風內動與本病密切關聯。

辨證之要,首察經絡深淺。中絡者,邪客孫絡,僅見舌強語謇,此際風痰為患,當宗【楊氏家藏方】牽正散法,佐以遠志、石菖蒲開竅,浙貝、竹茹化痰。若見舌絳脈弦,宜加鈎藤、白蒺藜熄風。中經者,氣血瘀滯已深,王清任補陽還五湯確為的對之方,然需細辨虛實:黃芪用量當隨氣虛程度遞增,瘀甚者可酌加丹參、雞血藤;若肝陽上亢明顯,羚羊鈎藤湯中夏枯草宜用至15克,更佐珍珠母鎮潛。

臨證尤須注意:舌喑之治,非獨攻邪,更要顧護真陰。張景岳雲"中風非風",提示腎水虧耗乃根本,故後期宜加熟地、山茱萸填補下元。至於針刺療法,當取金津、玉液、廉泉等穴,與藥餌並施,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4-29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失語症之病機與辨治要旨】

失語一症,古稱"舌喑""舌強",乃風痰瘀阻、經氣不利之候。細考【內經】"厥陰司天"之論,與巢元方"心脾受風"之說,可知其病機關鍵在於風邪挾痰上擾,阻滯舌本經絡。今就經典所載,分述辨治精要如次:

一、病機三要
1. 風邪為標:【素問】明言厥陰風勝則舌本強,此風有內風、外風之別。外風多兼寒熱,內風常因肝陽化風。
2. 痰瘀為本:【諸病源候論】強調心脾受邪,蓋脾為生痰之源,心主血脈,痰瘀互結則絡脈阻滯。
3. 正氣先虛:張景岳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凡見失語者,必先有精氣內奪之因。

二、辨證三綱
(一)中絡證
當察舌象:苔白膩者為痰濕,舌紫暗乃血瘀。牽正散宜佐石菖蒲、遠志以化痰開竅,若兼脈弦加鈎藤、白芍柔肝息風。

(二)中經證
補陽還五湯之用,當細辨氣虛程度。黃芪初用15克,漸加至60克;瘀甚者加地龍、水蛭;若舌紅少津,當減川芎加生地、玄參。

(三)中臟腑證
此危候也!蘇合香丸需以竹瀝30ml送服,痰熱盛者加服至寶丹。現代臨床可配合冰片0.5克研末鼻飼,開竅之力尤捷。

三、溫病失語辨治樞要
1. 安宮牛黃丸適用於熱陷心包證,然須辨衛氣營血:邪在氣分見白虎證者,宜先投石膏、知母;入營分方用犀角(今以水牛角代)、玄參。
2. 承氣湯之用貴在抓"痞滿燥實"四證俱全,若僅見便秘而腹軟,當改用增液承氣湯。

結語:失語之治,當遵"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則。初期重在祛邪通絡,後期宜補肝腎、益心脾。尤需注意:現代腦血管病所致失語,當結合影像檢查,中西互參,方不失偏頗。

(本文所述方藥,具體用量須遵醫囑,辨證施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