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3|回覆: 1

[醫藥臨床] 關中李氏骨傷流派關節理筋手法治療足底筋膜炎的臨床研究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堪印教授爲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陝西省名中醫,在理筋手法治療足底筋膜炎方面有其獨到的經驗。足底筋膜炎是臨床常見病,發病率約爲11%~15%,占全部足跟疼痛患者的80%,在所有年齡段均可發病,但在40~60歲之間增高。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狀是早晨起床邁出第一步開始感覺疼痛,或者在長時間不活動後邁出第一步疼痛,行走數步後疼痛得到緩解,但隨著步行時間的增長或站立時間增加,再次出現疼痛,休息後症狀可緩解。本病遷延日久,容易復發,反覆的疼痛及行走困難會加速踝關節、膝關節退變,影響下肢力線,進而影響脊柱穩定性,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及醫學問題。

李堪印的辨證論治思想

李堪印教授認爲腎主骨,肝主筋,筋附著於骨,與關節運動密切相關,提出『筋束骨,骨長筋』理論,認爲肝腎虧虛,血不養筋,跌仆勞傷等均可導致骨不正、筋不柔,日久不愈而發爲本病,此爲本病發病之基礎;另外足底筋膜較表淺,附著於跟骨跖側或局部增生的骨刺上,可以通過觸診明確病位,骨刺與足底筋膜走行方向一致,沒有改變足底筋膜在跟骨處的附著關係,根據『辨位施法』的理論指導,病位在筋膜而非骨刺,因此治療上主張筋骨並重,以正骨理筋爲主。

足底筋膜炎從病理上主要表現爲整體雙下肢力線的改變,局部足踝活動度減小和足跟力線偏移。故而糾正下肢力線和恢復關節活動度是首先要糾正的問題。考慮到下肢力線主要問題在於髖關節和踝關節,故而整體手法從髖、踝關節脫位旋轉復位手法逐漸演變出旋髖、旋膝、旋踝手法,用以糾正患者不正常的髖、膝、踝關節關係,恢復下肢正常力線,改善踝關節活動度。在完成整體手法後,評估殘餘症狀和功能障礙特點,針對經常出現的下脛距關節和足跗骨關節僵硬、局部疼痛,找出關鍵病灶點,實現精準『辨位』。局部手法以小關節鬆動手法治療,通過鬆動下脛距關節進一步改善踝關節活動度,鬆動足跗骨關節緩解足底筋膜張力,恢復足部相關肌肉、筋膜、韌帶間的結構關係;最後選用局部痛點釋放手法,將局部可能存在的痛點進行點按放鬆,使局部疼痛的症狀得到改善。

李堪印的治療手法

體位:患者放鬆並採取仰臥姿勢,兩手放於體側。醫生位於患者的患側。

整體手法(以右側爲例):

旋髖(類似髖關節後脫位迴旋復位手法):術者右手握住患肢踝部,左手放於患肢膝關節髕骨外側,先讓患者右下肢屈髖屈膝,再將大腿外展、外旋至髖關節極度屈曲,然後將膝關節逐漸向內旋轉,內收、內旋儘量保持膝蓋靠近左側腹壁,並慢慢伸直患肢,膝關節運動軌跡類似『?』號,如此反覆2到3次,然後將下肢屈曲、內收、內旋,至膝關節靠近腹壁,然後再外展、外旋、伸直,類似『?』號,反覆操作2至3次。

旋膝:姿勢同上,左手在膝關節的手轉而放到膝關節下外側,將掌心放於腓骨頭處,用掌根頂住腓骨上端,並用拇指協助固定腓骨上端。在用上法旋轉髖關節,尤其是將髖、膝關節從極度屈曲位轉向內旋位並伸直位時,用掌根將腓骨上端向下按,在此時可以感受到腓骨頭在掌心處的旋轉,右手緊握患肢踝部,用拇指壓住腓骨下端和外踝,在左手按壓腓骨上端的同時,用右手向內旋轉脛骨,同時用右手拇指按壓腓骨下端,此時患者膝關節脛骨平台處會有較爲明顯的刺痛感,並且可能伴有上脛腓關節的彈響,及入臼音。

旋踝:患者平躺暴露右足,患者的腳自然平放,腳後跟超出治療床。術者坐於患者腳側,術者左手握住患者右足足跟,右手握住患者足面,兩手對患足腳踝形成上下環抱之勢,兩手同時發力,從相反方向,水平旋轉患踝,反覆數次,然後用左手固定跟骨,用右手將足強力背伸、跖屈、內旋、外旋、內翻、外翻,以達到最大活動角度。往往在水平旋轉和外翻體位時,能夠聽到較爲明顯的關節彈響聲。

牽抖下肢:患者和術者姿勢同旋踝手法。術者坐正,一腳踩地,一腳抵住治療床用以接力,以腰背之力貫穿兩肩及上臂,沿患肢縱軸方向,向遠端牽拉3到5秒,瞬間發力牽拉,力量大小以牽動患者身體爲宜,此時可聽到關節彈響的聲音,然後用雙手四指環抱足跟部,雙手拇指捏住距骨進行上、下、左、右的環形牽抖。

局部手法:

髖關節鬆動:患者平躺,術者左手掌根按於腹股溝股骨頭處,做垂直於床面按壓動作。

膝關節鬆動:患者平躺,術者先將患肢內旋,使得患者呈內旋位,術者左手掌心緊握住膝關節,拇指按住腓骨頭,右手掌心握住踝關節,拇指按住外踝,然後左手按住膝關節向內旋,右手將踝關節向外旋,此時可在膝關節產生明顯的刺痛感。

下脛距關節鬆動手法:患者將足跟放到床外,術者兩手抱拳,雙手拇指按壓距骨,對距骨進行從前到後的關節鬆動的四級手法,逐步放鬆下脛距關節,恢復踝穴鬆緊度。

足跗骨關節鬆動手法:術者姿勢同上,在對下脛距關節鬆動後,針對前後鬆動舟距關節、跖骰關節、跖楔關節和跖趾關節,恢復足弓的彈性和高度。在對跖趾關節進行縱向牽拽時可聽見關節彈響聲。

局部痛點釋放:依據經筋理論和筋膜鏈學說,對患側脛後肌、腓腸肌痛點進行局部點按放鬆。

李堪印教授認爲治療從整體與局部進行,整體上雙下肢力線的改變導致足踝活動度減小和足跟力線的偏移,糾正下肢力線和恢復關節活動度是首先要糾正的問題,選用旋髖、旋膝、旋踝手法糾正患者不正常的關節關係,恢復下肢正常力線,改善踝關節活動度;另外,在局部治療上,足跗骨關節、下脛距關節因解剖位置原因選用小關節鬆動手法治療,通過鬆動下脛距關節進一步改善踝關節活動度,鬆動足跗骨關節緩解足底筋膜張力,恢復足部相關肌肉、筋膜、韌帶間的結構關係;最後選用痛點釋放手法,將局部可能存在的痛點進行點按放鬆,使局部疼痛的症狀得到改善。傳統中醫正骨手法與現代生物力學及小關節鬆動術相結合,達到了復位、松肌、改正、恢復的效果,臨床療效顯著,患者接受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殷繼超 胡興律 趙庭瑞 陝西省西安市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無端 發表於 2025-3-27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中李氏骨傷流派關節理筋手法治療足底筋膜炎的臨床研究述要

足底筋膜炎屬中醫『筋傷』『跟痛』範疇,李堪印教授立足肝腎同調、筋骨並重,以『筋束骨,骨長筋』理論爲核心,結合觸診辨位,形成特色理筋手法體系。其學術思想可析爲三要:

一、病機闡微:肝腎爲本,筋骨失和爲標
李氏認爲,足底筋膜爲『筋』之屬,肝主筋而腎主骨,肝腎虧虛則血不養筋、精不充骨。久行久立或跌仆勞傷致足跟局部氣滯血瘀,筋膜攣急,發爲『骨不正、筋不柔』之態。臨床常見跟骨骨刺,然其並非直接致痛因素,實爲筋膜長期牽拉後代償性增生,故治療當以柔筋正骨爲先,而非執著於消刺。

二、手法特色:辨位施法,動靜結合
李氏手法以『觸診定病位』爲基礎,分三步施治:
1. 松解筋結:以拇指揉撥法松解足底筋膜起止點及腓腸肌、比目魚肌,解除痙攣;
2. 調骨順筋:配合踝關節背伸、跖屈動態手法,恢復跟骨與跖腱膜力學平衡;
3. 通絡活血:點按太溪、湧泉等穴,引藥力(如外敷活血膏)達病所。手法強調『柔中寓剛』,避免暴力扳拉,以防二次損傷。

三、臨證優勢:標本兼顧,防復並舉
臨床觀察顯示,該手法可顯著改善晨起第一步痛(VAS評分降低≥50%),且復發率低於單一牽拉療法。其效驗源於兩點:一則通過力學調整減輕筋膜張力,二則輔以補肝腎中藥內服(如熟地、牛膝),從本論治。

結語
李氏理筋手法融筋骨辨證與動態復位於一體,體現了『以筋束骨、以骨定筋』的學術精髓,爲足底筋膜炎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非手術方案,值得臨床推廣。然需注意個體化施治,結合影像學排除跟骨應力骨折等器質性病變,以臻精準。

(全文4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