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00|回覆: 0

[文化觀點] 精神文化是宋明兩次亡天下的原因嗎?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金色轟炸機 發表於 2019-10-8 20: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說明:此文之前發過,由於當時匆忙,未設置原創聲明,現重新發一遍。原文仍然保留,並未刪除。

今年清明節,在河南新鄭舉行的祭祀軒轅黃帝典禮中,有一位目前在皇漢界聲望比較高的女士--奴兮小姐,進行了一場題為【漢民族主義的勢在必行及對兩次亡國的反思】的演講。由於此次祭祀典禮我並沒有參加,因此當時沒有聆聽這場演講。近段時間,奴兮小姐將這場演講的演講稿整理後,由其微博及公眾號發佈於眾,我這才有幸拜讀。讀過之後,我對於奴兮小姐這次演講所闡述的觀點『漢民族主義的勢在必行』十分贊同,而對於『兩次亡國的反思』則有不同意見。

下面,我將針對奴兮小姐的部分觀點逐一進行評析。

原文:自由、平等與尊嚴,是一個人存活於世的基本意義,同時更是一個民族立足於世界之第一正義。漢民族主義應當符合亦必須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族的復興從不是某個人、某個群體的復興,而是全體民族的共同復興。民族主義誕生的初衷,就不是為了一家一姓之貴族或王朝服務的,反而正是為了破除乃至反抗權貴階層對普通民眾的壓迫而誕生的,只有實現族群內部的平等和自由,方才是真正的民族主義。孫先生所述『民族、民權、民生』便也是這層釋義。

倘若丟開民權民生而只追求民族主義,那麼日後的走向必然是封建地主主義,這便完全違背了民族主義的初衷了,有些同袍口口聲聲說愛民族,但是卻常常把自己置於封建士大夫的位置,自視甚高,眼裏沒有廣大平民百姓,沒有民生之多艱,在乎的只是華服雅樂之文化亦或是一家一姓之江山,這是嚴重與現實脫節的,發展下去,也不過是一小部分高雅之士的圈地自萌罷了。

看來奴兮小姐對『一家一姓』的中國古代王政充滿了偏見,覺得漢唐宋明劉李趙朱做皇帝,就是所謂『封建地主壓迫』。可是,漢人的歷史,自中華民國成立之前,向來都是一家一姓的江山,從無『民主共和』之說。奴兮小姐貶損華夏曆代王朝,豈不是矮化漢人的全部歷史,這恐怕和『民族主義』相背離吧?另外,『封建地主』的說法,完全來自於西方馬列主義話術,中國自從戰國之後,封邦建國的歷史早已結束,兩千年來均為大一統的帝國,何來『封建』一說?

至於所謂『地主』,中國自古是以自耕農為主體的社會,即使有少量租種別人土地的佃農,那也是種地交租,與現在上班族『工資歸自己,利潤歸企業』一樣,有什麼不合理之處嗎?所謂的『地主』,其實就是鄉紳,他們是農村中的精英,有文化,有素質。在『皇權不下縣』的古代,這些鄉紳一直起着維護基層社會秩序、興建公共設施開辦私塾、修橋補路等作用,農民對他們往往也很尊敬。這與中世紀歐洲那種貴族領主與莊園農奴的關係完全不同。以前每個縣都有『鄉賢祠』,供奉那些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鄉紳。近代以來,馬列集團出於其意識形態需要,把從西方社會總結出來的五段論硬套在中國頭上。拼命醜化、污衊鄉紳階層,把他們說得如洪水猛獸吃人惡魔一般。可事實如何?他們所列舉的幾個典型惡霸地主,如『半夜雞叫』中的周扒皮、『紅色娘子軍』中的南霸天、『白毛女』中的黃世仁,還有四川省主席劉文輝的哥哥劉文彩,據說他家有關押農民的『水牢』。可這一切,都已經被證明是假的,根本不存在。如果所謂『地主階級』真的把農民欺壓得這麼厲害,偌大的中國怎麼可能找不出幾個真實的典型來宣傳,非要編造一堆假惡霸、假事跡來說事?事實上,即使是租種土地的佃農、長工,鄉紳們一般也不敢對其不好。一來鄉紳有很多,你這裏待遇不好,可以『跳槽』去別處租地幹活,二來古時候官府對鄉村的控制能力較弱,遠離城市的地方盜匪比較多,長工佃農依附於鄉紳,對他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也是個保護,真把他們逼急了,勾結盜匪洗劫了鄉紳家,然後逃奔他鄉,對鄉紳來說豈不是得不償失?至於在所謂『土改』中,勤儉持家發財致富的人,因為多買了幾畝地,被評為『地主』受盡折磨與侮辱;而吃喝嫖賭敗光家業卻被評為『貧農』而有機會瓜分地主的財產,稱為上等人的,比比皆是。

其實所謂『階級』本來就不是固定的,窮人通過努力可以成為富人,富人由於某些原因,也可以變成窮人。在民族內部搞階級劃分,是分裂民族、挑動內鬥的道路。民族主義為『右翼』,而馬列主義和自由主義為『左翼』,二者本來就是水火不容,馬列主義天生就是主體民族的敵人,蘇聯、南斯拉夫的前車之鑑不遠。君不見馬列分子的口號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當然與之相襯的另一句就是『反對大漢族主義』,進而扶植『少數民族兄弟』甚至是『全球無產階級』。

鄉紳帶着孩子回到村上,正在村口的村民向鄉紳鞠躬,鄉紳向村民回禮

鄉紳帶着孩子回到村上,正在村口的村民向鄉紳鞠躬,鄉紳向村民回禮

民國時期老照片:鄉紳帶着孩子回到村上
正在村口的村民向鄉紳鞠躬,鄉紳向村民回禮

解放軍出身的作家都梁在其熱門小說【亮劍】中曾提到那麼一段,文革時期,部隊裏開『憶苦思甜』會,請來老貧農回憶『舊社會』的苦,結果老農民硬是憶到1960年的『三年自然災害』上面去了。雖然是笑話,但也反映出馬列話術下政治宣傳的荒謬性。中華五千年,無比輝煌與燦爛,怎麼着也輪不到一個猶太裔大鬍子來給中國歷史下定義吧?至於奴兮小姐對『士大夫』的偏見,我會放在後面分析。

原文:我們華夏民族綿延至趙宋之世,其精神面貌比之前朝,已有較大的不同,春秋之尊王攘夷,漢唐之開疆拓土,這種血性與豪邁的民族精神自宋以來便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偏安一隅、對外怯懦、對內防民弱民的特質……

不知道奴兮小姐有沒有注意,春秋時期齊桓公之所以喊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其背景是『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南方的蠻夷與北方的蠻夷已經快在中原會師了,華夏民族面臨亡國滅種之危機。漢唐開疆拓土,至今讀起這段歷史來依舊令人盪氣迴腸。可不要忘了,漢初有白登之圍,有火照甘泉。拿唐朝來說,前有唐高祖對突厥妥協,後有吐蕃洗劫長安,小小的南詔也曾令十餘萬大唐將士血灑南疆,唐末更是將西北讓給了党項,引沙陀入中原。黃巢之亂時,唐廷也幹過『聯虜平寇』的事。至於漢唐之間是什麼?有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有侯景之亂江南赤地千裏。說這些,並沒有貶低漢唐的意思,更不是想挑起朝代之爭。只是想說,任何朝代面對外夷,都會因為各種原因有挫折。只拿出漢唐開疆擴土的輝煌一面,對比宋明兩次亡國的陰暗一面,然後得出結論,從漢唐到宋明,我們的民族精神退化了,這是田忌賽馬似的詭辯。

那麼,宋明時期,是否真的那麼怯懦呢?先說宋朝。宋朝北方所面對的遼國,與以往的夷狄不同,它是一個高度漢化的國家。遼國第一代酋長耶律阿保機在原唐朝大臣韓延徽的幫助下,統一契丹各部,建造城池,仿效唐朝設立正規的國家機構。而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這塊戰略要地割讓給遼國後,遼國分別把它作為自己的南京和西京來經營,在當地實行漢制。獲得了進軍中原的跳板和根據地。可以說,遼國已經和當年的匈奴、突厥那種鬆散的部落聯盟制『汗國』大不相同,他們是具有高度組織和動員能力的升級版夷狄。宋朝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通過其內部矛盾拉一派打一派而分化瓦解之了。而宋朝開國伊始便缺少燕雲十六州,也使得其失去了重要的戰馬產地以及歷代漢人國家所倚重的長城防線,從幽州到黃河,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最適合遼國的騎兵縱橫馳騁。在冷兵器時代,缺少馬匹的步兵面對騎兵,是非常吃虧的。騎兵完全可以繞開步兵的鋒芒,襲擊其側翼或後勤補給線。步兵則只能被動挨打,即使抵擋住了騎兵的進攻,也很難乘勝消滅敵人,而一旦失利,則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即使這樣,宋軍在對外戰爭中的勝率依然維持在70%以上見附錄一。宋太宗滅掉最後一個沙陀政權北漢之後,乘勝進攻燕雲十六州,打算一舉收復故土。面對遼軍連勝數陣,將遼軍圍堵於幽州城內,遼軍憑堅城固守。最終由於指揮失當,未能抵禦住遼軍前來增援的騎兵部隊,因此戰敗。宋真宗年間,風頭正盛的遼國派大軍南下,宋真宗御駕親征,在澶州大敗遼軍,射死了遼軍大將蕭撻凜。雙方訂立澶淵之盟。現在很多人多認為這個盟約多麼屈辱。可在當時,這未嘗不是好的結果。通過這次盟約,宋朝與遼國結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弟。佔據了外交的主動權。更重要的是,宋朝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中的瀛、莫、涿三州。送給遼國的每年三十萬歲幣,不及宋朝通過貿易從遼國賺取利潤的一個零頭。當時若按照主戰派的想法,不接受議和,而是乘勝北上,在平原上能否戰勝遼國的騎兵?恐怕失敗的可能性會更大。到時候得不償失。國家決策不能僅憑一腔熱血,還要考慮實際情況,做出最優選擇。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實現百年和平,遠不像小說【楊家將】【天龍八部】中說的那樣,遼國直到宋仁宗甚至宋哲宗年間還頻頻進犯。相反,遼國對大宋文明非常仰慕,耶律洪基就是【天龍八部】裏吵吵嚷嚷着要攻宋的那個遼國酋長,現實中不僅不敢對宋朝有所不敬,還以自己沒有生在宋朝為憾事。小說為了博人眼球,把宋遼關係說成是北宋一生被遼國欺負,完全是扯淡。

電影【大遼太后】劇照 遼國酋長登基儀式

電影【大遼太后】劇照  遼國酋長登基儀式

電影【大遼太后】劇照
遼國酋長登基儀式

宋朝與西夏的戰爭,也是由來已久,党項人首領拓跋思恭率部在唐末『助剿』黃巢有功,被唐僖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並賜姓李。從此,党項人拿着大唐皇帝的詔書,『合法』地居住並統治夏州、宥州、銀州、綏州、靜州即今寧夏、陝北一帶。此後一直稱臣於五代,直到宋朝。宋仁宗年間,党項首領李元昊僭號為皇帝,建立西夏國。宋與西夏徹底翻臉,開始了多年的拉鋸戰。宋仁宗慶曆四年,宋朝迫使李元昊取消帝號,改受宋朝冊封。此後宋朝採取蠶食政策,對西夏步步緊逼,西夏則採取守勢。宋英宗年間,宋軍更是在慶州擊傷西夏酋長李諒祚。宋神宗年間,宋軍取得了定羌城之戰、天都山之戰等戰役的勝利,奪取蘭州、橫山等大片土地,焚毀西夏酋長的行宮。對西夏形成壓倒性優勢。宋徽宗崇寧三年,宋軍長途奔襲,攻佔今青海一帶,設置隴右都護府,完成對西夏的戰略包圍。照此形勢,宋朝滅掉西夏只是時間問題。可惜靖康之變打斷了這個進程,令宋朝多年努力功敗垂成。

宋徽宗年間,宋朝設隴右都護府,完成對西夏的迂迴包圍

宋徽宗年間,宋朝設隴右都護府,完成對西夏的迂迴包圍

宋徽宗年間
宋朝設隴右都護府,完成對西夏的迂迴包圍

北宋末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崛起,屢敗遼兵。宋徽宗想聯合金國夾擊遼國,以實現收復燕雲的目標。雖然事後證明,這是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也反映出了宋朝君臣對收復燕雲的渴望,並非君臣苟安。遼國滅亡後,面對金國的攻勢,宋欽宗戰和不定,又聽信道士神棍的流言,打開了開封城門。使得開封失陷,北宋朝廷瓦解。雖然宋廷已群龍無首,但淪陷區的漢人百姓並沒有屈服,抗金義軍此起彼伏,如王彥的八字軍、河東紅巾軍、河北五馬山軍、紅襖軍等,小規模的反抗鬥爭更是不計其數。這充分說明了當時漢人仍然是血性十足的,為了不受異族奴役,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自發與侵略者血戰到底。南宋建立後,北方半壁江山被金人佔據,宋朝君臣並無苟安之心,宋孝宗時期有隆興北伐,宋寧宗時期有開禧北伐,宋理宗時期,金國被蒙古入侵,想南下從宋朝這裏找回平衡,結果被宋軍一頓爆揍,最終攻破金國最後一座城池—蔡州,逼金國末代酋長完顏守緒自殺的,正是宋朝名將孟珙。有人說宋朝聯蒙滅金是失誤,其實正是金國自己找死。接下來宋朝並沒有滿足靖康之恥的洗雪,下一個目標是收復舊都開封,陪都洛陽和歸德。於是就有了端平入洛,最終仍因缺少騎兵,被蒙古軍擊敗。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宋朝一直在試圖北伐收復中原,有機會就嘗試,並不像奴兮小姐說的那樣偏安一隅,對外怯懦。二是宋軍在平原地區面對騎兵仍然是吃虧。自古以來,由於南北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以及北方佔有騎兵有勢,使得以南伐北異常困難,歷史上由南向北一路統一全國的,只有兩個成功的例子,一是明太祖滅蒙元恢復中華,二是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打敗北洋軍閥。這兩個例子也有其特殊原因在內,前者是漢人義軍並起,蒙元疲於奔命,並且蒙元內部也矛盾重重。後者是因為進入現代後,北方的經濟優勢已不明顯,騎兵也難以發揮作用。而宋朝面對的則是專心和宋朝作戰,並擁有成體系國家機器和動員能力的夷狄騎兵。能把仗打成這樣,並且仍然時時不忘收復故土,已經很難得了。滅金之後,面對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其它國家幾乎是一觸即潰,像歐洲那些武裝到牙齒的條頓騎士團、聖殿騎士團,紛紛在蒙古軍的凌厲進攻面前灰飛煙滅,征服西遼用了2年,征服花刺子模今伊朗用了2年,征服俄羅斯用了15年,攻滅阿拉伯帝國用了8年蒙古軍將綠綠末代哈裏發裹在毛毯裏用戰馬踩成肉醬,蒙古軍西征的鐵蹄甚至一度逼近德國。而與此同時,南宋依靠僅剩的半壁江山,與這支在當時近乎無人能擋的軍隊血戰了半個世紀之久。歐亞大陸在蒙古軍的鐵蹄之下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的時候,南宋是唯一傲立於世界東方的文明燈塔。襄陽孤城,堅守六年。釣魚城一役,令蒙古大汗蒙哥喪命。常州之戰,讓蒙古統帥伯顏感嘆『紙城鐵人』。長沙淪陷,嶽麓書院幾百儒生挺身而出,全部戰死。崖山之戰,十萬軍民寧死不降蒙古韃虜,紛紛跳海殉國。面對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以及無數為抵抗異族入侵而英勇犧牲的軍民,你能說大宋沒血性,不『豪邁』嗎?

歐亞大陸盡淪陷,南宋還在苦苦支撐

歐亞大陸盡淪陷,南宋還在苦苦支撐

歐亞大陸盡淪陷,南宋還在苦苦支撐

漢人是最後一個被蒙古征服的民族,而第一個擺脫蒙古殖民統治,贏得民族解放的,也正是我們漢人。『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黃河工地的怒吼揭開了漢人反抗蒙元的序幕。首先發動起義的領袖韓山童,自稱是宋徽宗的後裔。其子韓林兒建立的政權也以『大宋』為國號。明太祖起兵時,徵兵口號是『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由此可見,經歷了近百年的神州陸沉,老百姓懷念的依然是宋朝。如果宋朝真的像奴兮小姐說的那麼不堪,大家又有什麼理由來懷念宋朝,並將其作為復國的一面旗幟呢?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明朝建立後,不僅將蒙元逐出塞外,明太祖八次北征,明成祖五次北征,將蒙元殘餘勢力掃蕩殆盡。鄭和下西洋,揚我國威於海外。八方進貢,萬國來朝。在蒙元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來華夏文明,依舊引領東亞文化圈,走在世界的最前沿。至今朝鮮、越南、琉球的傳統文化中,仍然深深烙上大明王朝的印記。隆慶開關,為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做出卓越貢獻。萬曆援朝,龍戰三千裏,打得日寇幾百年不敢仰視中華。明末西學東漸,朝野上下掀起學習西方科技的熱潮。鄭成功僅以半省之力趕走荷蘭殖民者,將寶島台灣收歸中華疆域。讀起這段歷史,你能說大明沒血性,不『豪邁』嗎?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

明末華夏第二次亡國,原因頗多,明朝內部的腐敗和失誤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連續多年的大範圍自然災害,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以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等地最為嚴重關於這場災害的描述,見附錄二。在當時的條件下,即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運輸網,又沒有食品儲存保鮮設備,朝廷對這種大範圍長時間的自然災害是根本無解的。南方即使受災輕一些,有糧食,也難以運到北方去賑濟這麼多的災民。於是,千千萬萬的災民加入流寇隊伍,起來反抗朝廷。而流寇的增加更是對基層經濟和社會秩序的破壞,消耗明朝本已不多的兵力和財力。如此造成惡性循環。再加上遼東建奴的步步緊逼,明朝陷入多線作戰的惡劣局面。在一次次內外夾攻中耗盡了自己最後的力量。有人說,明朝是因為東林黨不肯向江南徵稅才陷入財政崩潰的,江南富戶寧可把銀子挖地窖藏起來也不給朝廷。這話太幼稚了。當時明朝最缺的是糧食,收上來再多的銀子也不能當飯吃啊,難道讓明朝拿着銀子去歐美進口糧食不成?

連續多年的大範圍自然災害

連續多年的大範圍自然災害

現在有些人,感受不到祖先所面對的困難,提起宋明就一句『你亡國了就是你軟弱無能』,無知者無畏。把現代漢人的窘境歸咎於祖先沒替你鋪好道路,這就像現在的那些啃老族一樣,自己不努力,卻怪父母不是富豪,自己沒有含着金湯勺出生,真是不孝至極。

原文:然而到了宋朝,儒家的官僚士紳體系膨脹到了難以置信的地步。得位不正的北宋皇室,根本無從與貪婪的儒官系統相對抗。為了鞏固皇位,於是趙氏皇族大肆打壓武將勢力,扶持所謂『君君臣臣』的儒家文官,搞以文御武制度。最後的結果,就是儒家發展成儒教,滿口仁義道德,一心男盜女娼。自儒家發展為儒教,等級尊卑秩序得到了空前的強化,士農工商,士也就是儒官的等級最高,與皇權共治天下,宋朝大臣文彥博曾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至此宋朝的士大夫徹底拋棄了為百姓立心立命的職責,與百姓站在了對立面;軍人、工匠、奴僕、娼妓之流自然地位低賤,過着毫無尊嚴、豬狗不如的日子,並且其職業還必須世襲,以保證階級固化。正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除了讀書考取功名、入官為士之外,其他所有行業均是低賤的,在此種嚴格的等級尊卑的秩序下,軍人、百姓過着毫無尊嚴的生活,這時候我們漢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內部便出現了難以癒合的階級裂痕,殘酷的等級壓迫讓我們這個民族不再是一個無堅不摧的整體,而是各個階級互相敵對、仇視的散沙化個體。

宋朝的江山靠陳橋兵變所得,確實不正。宋太祖搞以文御武,你說他這裏有私心,也許是吧。但你要知道,自從唐朝安史之亂以後,武人勢力膨脹,地方藩鎮割據,節度使掌握一方的軍權、政權、財權,儼然是一個個土皇帝,不服從中央命令。以至於唐末朱溫篡位後,地方上有實力的節度使紛紛稱帝稱王,沙陀趁機做大,『五代』的中間三個都是沙陀人所建立。他們互相征戰,老百姓要麼被抓去戰場上當炮灰,要麼承受繁重的稅賦和徭役以為這些軍閥發動戰爭提供軍費。這種混亂局面,對華夏民族有好處嗎?對奴兮小姐口中的百姓有好處嗎?宋太祖繼位後,不僅通過軍事手段掃平軍閥統一全國,而且用剝奪武將干預政事,剝奪其財權的方式,徹底杜絕了軍閥再度割據的局面。令百姓安居樂業,從當時解燃眉之急的角度來說,又有啥不對呢?當然負面影響也確實有,我們後面再講。武將本來就是上前線打仗的,政事包括是否發動戰爭都應當是文官說了算。當今美國可以說是世界上軍力最強大的國家。可美國的軍人照樣沒有干政的權力,哪怕貴為上將,也只能乖乖聽命於文職總統和國防部長的指揮,不可越雷池半步。美國總統做國情咨文時,台下的軍人連鼓掌的權力都沒有,因為鼓掌意味着展示政治傾向性,這是身為軍人所不允許的。但美國對軍人干政的嚴防,絲毫不影響美軍的戰鬥力。更沒有人以此為理由,說在美國當軍人是下賤職業。相反,那些由穿着軍裝的人掌控的國家,往往都是一些很弱很落後,甚至還在處於內戰中的小國非洲多得是。在這一點上,宋朝的文官治國制度,領先世界近千年。

美國總統做國情咨文,只有軍人和法官不鼓掌

美國總統做國情咨文,只有軍人和法官不鼓掌

美國總統做國情咨文,只有軍人和法官不鼓掌

『君君臣臣』這話,是說君要像君的樣子,臣要像臣的樣子,這話有啥問題嗎?這個社會,如果每個人都不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幹啥不像啥,那社會能進步嗎?如果做君主的沒有君主的樣子,成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做臣子的沒有臣子的樣子,終日想着結黨營私奪權篡位,那這個朝廷就天天打架玩吧。亂世時代,都是這樣。受苦的還是百姓。

『儒教』這個說法,源於滿清末年的康有為,他想把儒家變成儒教,以便與基督教抗衡。可是終究響應者寥寥。不知道奴兮說的儒家在宋朝發展成儒教,是依據的什麼?儒家從來就不是宗教,儒家崇拜的是祖先,是聖賢。祖先給與了我們生命,聖賢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因此我們對祖先、聖賢感恩。文廟中供奉孔子,是把他當做先師尊崇,而非神明。學習儒家,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好地為這個社會做貢獻。這和世界上各種宗教以求神拜佛為手段,以求得死後上天堂、往生極樂世界啥的功利目的有着本質區別。因此儒家絕非宗教,也不可能成為宗教。

為天地立聖,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天地立聖,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奴兮小姐以宋朝大臣文彥博的話『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來說明士大夫和百姓的對立,這也是錯誤的。古時候通信和交通都不發達,教育也沒有全面普及。大多數老百姓,只關注自己的生活。對國家大事不關注,也沒法關注,因為沒有報紙廣播啥的,消息就靠口耳相傳道聽途說,這種信息交流速度是很慢的,因此也阻礙了社會共識的形成。比如漢武帝要打匈奴,如果和百姓『共治』,在全國範圍內徵求老百姓意見。那除了北方邊境受匈奴侵擾的幾個郡外,內地大部分老百姓都不會同意。因為他們連匈奴是啥都不知道,匈奴又沒打到我這裏來,憑什麼讓我犧牲安寧的生活去冒生命危險?不是因為老百姓品德差,而是因為信息交流速度慢,阻礙了正確判斷的形成。所以那時候的國家治理,只能局限於士大夫階層,他們有學問,眼界高,朝廷的驛站能確保各地信息的快速收集與決策發佈。直到近現代,基礎教育的全面普及,媒體的發展,使得廣大民眾的參政成為可能。不要把現代的這種觀念強行套在古人身上,替古代那些老百姓去爭取『參政』的權力,即使給他們,他們也用不了。

『軍人和工匠在宋明地位低賤,甚至和奴僕娼妓一樣過着豬狗不如的日子』,這個不知道奴兮是從哪裏考證出來的。奴僕和娼妓在那個年代屬於賤籍,這個不必說。當然是否過着豬狗不如的日子另說,【紅樓夢】裏賈府的奴僕,他們的生活條件好過大多數平民百姓。這是題外話,就說軍人和工匠。宋朝的軍制,沿用了唐朝後期府兵制崩潰後實行的募兵制。兵源靠招募,當然,百姓也是自願從軍。宋朝軍人的待遇非常優厚,拿最底層的普通士兵來說,每月發放的軍糧,按照精銳程度不同,在2.5石到2石之間。而當時一個成年人的口糧大約是每月0.6石。宋軍士兵一個人的軍糧就能養活3-4個人。除軍糧外,每月還發放的貨幣軍餉,在1000文到300文銅錢之間,約合人民幣300到100左右。另外還有各種補貼,如衣服錢柴炭錢,每逢皇家慶典還會有額外賞賜,軍隊調動時也會發『轉軍錢』,打勝仗立了功,犒賞更加不少。所以在宋朝有『一人從軍,數口之家得以全活』的說法。比唐朝初年府兵制下軍人出征還要自掏腰包準備武器和口糧,不知要高出多少。南宋初年兵荒馬亂,財政緊張,文官俸祿打折發放,而武官則不降。在宋朝,要想出人頭地,從軍也未嘗不是好的選擇。【水滸傳】【儒林外史】中,都有『一槍一刀,博個封妻蔭子。』之類的描述。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過是一個讀書人為勸學所做的詩而已,豈能反映事實呢?明朝初年,受蒙元遺毒的影響,明朝延續了蒙元的軍戶世襲制度,但此時,明太祖使用軍戶制的初衷,也是覺得軍戶制度能讓軍隊自給自足,不需要給百姓額外加負。明太祖曾說過『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可見,他的出發點還是為了百姓。只是軍戶制度越發展越走樣,軍戶被軍官盤剝魚肉,造成軍戶大量逃亡。明朝中後期又恢復了宋代的募兵制。可見,軍人在宋明的大部分時間裏,地位都是不低的。

北宋募兵制下,軍人數量連年攀升

北宋募兵制下,軍人數量連年攀升

北宋募兵制下,軍人數量連年攀升。
唐朝府兵制下,軍人卻大量逃亡導致府兵制崩潰。

而至於工匠,在古代,由於生產力較為低下,人們從事勞動,第一要務是生產糧食,然後才是其它的東西,所以『士農工商』中工匠排在農民之後。但這並不表明工匠低人一等,漢朝時有重農抑商的政策。而宋朝時,隨着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滿足食慾之餘,更加看重享受生活,因此工商業地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明朝初年受蒙元影響,實行匠戶世襲制度,但匠戶和一般百姓相比,也沒有什麼政策性歧視。明朝中後期,對外商貿發達,匠人製作的精美工藝品遠銷海內外,這並不是受盡壓迫與欺凌,過着『豬狗不如』生活的人能創造的。瑞士有一位鐘錶匠布克,當年曾因宗教迫害被關進監獄,在囚禁期間,他被安排製作鐘錶。在那個失去自由的地方,布克發現無論獄方採取什麼高壓手段,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製作出日誤差低於1/10秒的鐘表;而在入獄之前,在自家的作坊裏,布克能輕鬆製造出誤差低於1/100秒的鐘表。起先,布克以為是製造鐘錶的環境太差,後來布克越獄逃跑,又過上了自由的生活。在更糟糕的環境裏,布克製造鐘錶的水準,竟然奇蹟般地恢復了。此時,布克才發現真正影響鐘表準確度的不是環境,而是製作鐘錶時的心情。他總結道:『一個鐘錶匠在不滿和憤懣中,要想圓滿地完成製作鐘錶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對抗和憎恨中,要精確地磨銼出一塊鐘錶所需要的254個零件,更是比登天還難。』同樣,奴兮小姐口中一群『過着豬狗不如生活』的工匠,是無法完成一件件暢銷海內外的工藝美術品的。

明朝陶器藝術品

明朝陶器藝術品

原文:百姓無所謂這江山姓李還是姓趙,亦或是被外族統治,對於百姓而言,生存權方為第一正義,誰能保證我們吃得飽、穿得暖、誰能給與我們做人的尊嚴,我們自然心向誰邊,一個視百姓為豬狗的政權,一個軍人低賤如糞土的國家,又有什麼資格在國家危難之際要求軍人百姓挺身而出、犧牲性命保家衛國呢?

這段話真是刷新了我的三觀,原來在奴兮小姐眼裏,漢人在蒙元滿清的殖民和屠殺下,生活條件居然比在大宋大明更好。蒙元滿清能保證漢人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四等人還擁有『做人的尊嚴』。所以蒙元滿清順天應人取代了萬惡的大宋大明?奴兮你一口一個『視百姓為豬狗的政權,一個軍人低賤如糞土的國家』,不僅顛倒黑白,你的立場也很有問題啊,你是站在蒙元滿清一邊,來瘋狂詆毀華夏王朝,給蒙元滿清奴役漢人找合法性嗎?這不禁讓我想起電視劇【小寶與康熙】中,漢奸韋小寶痛斥前來行刺糠稀酋長的明朝長平公主,說你爹崇禎治下民不聊生,當今聖上糠稀英明神武,百姓安居樂業,你還瞎折騰啥?

吃得飽?穿得暖?

吃得飽?穿得暖?

吃得飽?穿得暖?

原文:說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幾個月前韓國拍的那部電影【南漢山城】,朝鮮的失敗投降又何嘗不是我大明王朝滅亡的一個縮影呢?朝鮮君臣退守南漢山城中,與勢如破竹的清軍做最後的抵抗,大敵當前,那些真正用性命守城的士兵卻低賤如狗般卷着草蓆,吃不飽,穿不暖,風餐露宿……而那些高貴的士大夫依舊自視清高,拒不犧牲尊嚴安撫守衛國家的士兵,甚至為了自己利益不顧百姓的死活,下令收繳士兵用來禦寒的草蓆還把城中百姓的茅草屋也拆了餵馬,因為高貴的士大夫們只能騎馬不能走路。在仁祖面前誇下海口偷襲清軍,刀逼士兵下山出戰中了埋伏,把所有的過錯退給了武將。

這部電影中還有一個鏡頭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朝鮮大臣不滿清軍陣營中的朝奸炫耀紅夷大炮:『閣下也是朝鮮人,怎麼能這麼說呢?』,不料,『朝奸』竟義正辭嚴地痛揭朝鮮自身的瘡疤:『我的父母是奴隸,所以我一出生就是個奴隸。在朝鮮,奴隸不算是人,再也別說我是朝鮮人!』。

首先,這部電影我也看了,把茅草屋和草蓆拆了餵馬,是為了保證朝鮮軍中僅有的騎兵部隊戰鬥力,而不是為了什麼『高貴的士大夫只能騎馬不能走路』。其次朝鮮雖然大量學習明朝制度,但終究有所不同。朝鮮把人分成四等:兩班、中人、平民、賤民。四個等級基本上是固化的,兩班貴族世襲壟斷,下面的人很難有晉升空間,而且賤民按照『從母法』,一賤到底,永遠不能翻身。可見,朝鮮的社會階層十分固化,帶有大量的奴隸制痕跡,雖然受到華夏文明的一些薰陶,不能改變他們的骨子裏仍然是蠻夷的本質。舉朝鮮的例子來證明中國社會也這樣,是很不合適的。而中國的科舉制度,從唐朝到明朝,整體上來說是越來越向下層開放的。唐朝科舉基本上還只是士族內部的遊戲。到宋朝,普通民眾都可以去報考。而明朝時,除了極少數賤籍娼妓、疍戶、丐戶不可參與科舉改行後超過三代即不受限制外,士農工商都可以通過科舉躋身仕途。唐朝時的科舉錄用還要參考門第,宋明則是糊名閱卷,無論何人,只拿成績說話。怎麼看,宋明的社會也比漢唐要平等得多。

原文:故而,北宋末年,百姓被剝削的苦不堪言,被貪婪的儒官群體吞噬了家產的貧民在全國範圍內紛紛揭竿而起,其中規模最大的起義是方臘起義,百姓正苦於官吏掠奪勒索,果然到處響應。方臘義軍的矛頭直指整個儒官體系,起義過程中見官就殺。不旬日,聚眾數萬,從者如雲,攻城奪池,自號聖公,建元『永樂』。很快接連攻陷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此時,老百姓早就視北宋朝廷為寇讎、視儒教官員為寇讎。

【宋史】記載『臘之起,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所掠婦女自賊峒逃出,倮而縊於林中者,由湯岩、椔嶺八十五裏間,九村山谷相望。』這就是你口中的『正義之師』所做的事?奴兮小姐如果你當時在方臘佔據的六個州裏,你是屬於那二百萬被殺的平民呢,還是屬於被劫掠走的婦女呢?方臘見官就殺,這有什麼奇怪的,歷史上哪一個造反者不是大殺朝廷命官?只不過死於所謂『義軍』刀下的平民百姓更多而已。官員就官員,奴兮小姐非要夾帶私貨,弄個什麼『儒教官員』。那好,按你之前說的,『儒教』是從宋朝才開始發展起來的,那漢唐時期總沒有『儒教』吧?黃巾之亂和黃巢之亂,規模可比什麼方臘李自成大多了,『甲第朱門無一半,天街踏盡公卿骨』,被他們一路殺死的官吏,是屬於哪個教的?

唐詩【秦婦吟】描寫的黃巢劫掠長安,殺人放火的場景

唐詩【秦婦吟】描寫的黃巢劫掠長安,殺人放火的場景

唐詩【秦婦吟】描寫的黃巢劫掠長安,殺人放火的場景

原文:一個民族,在如此階級割裂的情況下,在內部互相敵視的情形下,又如何能夠在外敵入侵之際拼力一致、共同抵禦外敵捍衛祖國呢?於是,看似強大繁盛的漢民族在人數遠遠少於自己、經濟與文化完全弱於自己的女真、蒙古、滿清面前竟節節敗退,孱弱的不堪一擊,最終導致亡國亡天下的悲劇。

按奴兮你的邏輯,宋明亡國亡天下是因為『階級割裂』,那女真、蒙古、滿清內部的階級割裂好像更嚴重吧?底層韃子是完全沒有人身自由,只能依附於主子的奴才而已。那麼這些奴隸組成的軍隊,更應該不願意為欺壓他們的奴隸主賣命。戰鬥力應該比宋軍、明軍更弱,更加不堪一擊才是。應該是宋明滅了他們才對啊,咋反過來了呢?難道只有漢人越被『欺壓』戰鬥力越差,而韃子一個個是受虐狂,越被欺壓越忠心?

韃子內部的絕對主奴關係

韃子內部的絕對主奴關係

韃子內部的絕對主奴關係

原文:到了明末,民與官敵對的民族割裂現象也並未得到好轉,故而闖王的一句『均田免糧』便贏得了眾多百姓的支持,國家亡了,李自成攻入京城,不過數日滿清入關,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異族的鐵騎踏入中原,經過這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的漢族百姓仍舊無動於衷,沒有要反抗的意識,對於低賤的百姓來說,誰來主宰這個江山他們不在乎,吃得飽穿得暖才是第一正義,直到滿清頒佈剃髮令,對漢族百姓實行殘酷的剃髮易服政策,百姓們方覺不對,這才明白自己被異族統治了,於是才激起了強烈的民族責任感,與滿清展開激烈的鬥爭。在這個時候,漢族人民才徹底拋開階層的對立和仇視,同仇敵愾的抵禦外敵,諸如李定國這般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也知以民族大義為先,與南明政府聯手抵禦清軍。這時候,大儒顧炎武方才發出『亡國亡天下』之感慨,可惜此時醒悟已是為時已晚,如果甲申之前便能夠上下一心的話,漢人又何至於令滿清奪了天下?漢民族最終沒能戰勝勢如破竹的清軍,漢民族自此淪為亡國奴。數萬萬人口的漢人竟然被區區幾十萬的建奴所征服、統治,真真是痛徹心扉,也更值得我們在悲痛中反思。

你不是說李自成以『均田免糧』口號贏得了民心嗎?怎麼轉眼又說李自成敗於滿清,漢人百姓無動於衷呢?這麼愛護百姓的李自成,危難關頭卻被百姓冷眼拋棄,前後矛盾啊。原來滿清入關後,到處屠城、圈地,擄掠漢人百姓為奴。百姓還自我感覺良好,覺得滿清能讓他們吃飽穿暖,所以就安心當順民了?你這是捧百姓還是在黑百姓啊?你前面說誰來主宰江山,百姓不在乎,吃飽穿暖就行。後面又說剃髮易服讓他們明白了自己被異族統治,才奮起反抗。那老百姓到底是更在乎吃飽穿暖呢,還是更在乎頭髮的樣式呢?這段文字裏,奴兮你前後邏輯混亂,自相矛盾。『老百姓』在你手裏就像一塊橡皮泥,想咋捏就咋捏。為了證明你的觀點,他們要隨時變換立場和性格。一會愛憎分明,一會麻木不仁。一會像一群有奶便是娘的豬,一會又突然民族心爆棚了。看來當個老百姓還真累。

原文:當然,我們民族頻頻亡於弱小之民族,除了階級的割裂和仇視之外,還有宋明以來實行的弱民防民政策,具體表現為對地方軍權的削弱以及對基層組織的打壓,地方無權,漢族老百姓一盤散沙毫無組織力。所以漢族抵抗外族全寄托在國家機器軍隊上,一旦國家軍隊抵不住,漢族老百姓便任人宰割,國家便土崩瓦解。地方臨時組織起來的軍隊無論是面對流寇還是周邊蠻族都不堪一擊。

宋朝把權力集中於中央,剝奪地方權力的做法,利害都有,好處是結束了唐末以來軍閥混戰的局面,讓天下歸於安定。不好的一面就是對抗外敵的能力變弱。但這種剝奪地方權力的做法,並不是從儒家理論中所得到的,而是法家勢治的產物。韓非以前,法家分為三派:法、術、勢。勢治的理論是戰國時代趙國人慎道提出,所謂勢即是威權。這一派要把政府的威權儘量擴大而且集中在人主手裏,使其變成恐怕的對象,以便壓制臣下。儒家倡導的是君臣之間坦誠相待,以忠義為紐帶。宋太祖得國不正,難以用忠義服人,於是走法家這條路線,讓權力集中於自己手裏,解除了潛在的反叛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得國正不正,絕非迂腐的道德評判,而是對整個國家的政策和前途有着深遠的影響。說了那麼多,只想說,不要以為宋朝崇尚儒學,所以宋朝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儒學標準的。在這件事上,儒家不背這個鍋。

原文:以明末為例,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滿口仁義道德、引經據典,實則自私怯懦、誤國誤民。打腫臉充瘦子拒不讓崇禎遷都南京,早做籌謀;日暮途窮的時分寧願國破家亡也痛哭流涕以死相諫不允許崇禎與李自成議和抗清,導致大明不得不兩線作戰,內憂外患無從解決;在大明面臨亡國之際,崇禎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親戚們捐款,給防守北京城的士兵發軍餉。但他得來的卻是皇親國戚的一毛不拔,滿朝文武的裝瘋賣傻……這時候那些整天滿口仁義道德的士大夫們又哪去了?最後只得逼着崇禎吊死在煤山,大明覆亡,緊接着便是亡國亡天下。倒是李自成攻下北京城,這些高貴的士大夫落入闖王的手中。在闖王的嚴刑逼供下,當初一個個一毛不拔的士大夫們既賠了自己全部的家當又送了命,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首先,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是否真的提出過議和,這個說法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李自成曾在崇禎六年和七年兩次通過假投降的方式從官軍的包圍中逃脫。第二次尤為惡劣,先是假意接受明朝的招安,等到了安全地帶,竟然把朝廷派來安撫他們的官員『或殺、或割耳、或杖責、或縛而擲之道旁。』朝廷念在他們是漢人百姓的份上,不忍痛下殺手,一次次給他們和平的機會,他們卻如此言而無信,降而復叛。如果你是崇禎,你還會相信這伙無恥之徒的鬼話嗎?李自成反叛十餘載,所到之處見到大明宗室就斬盡殺絕,這擺明了是與明朝徹底翻臉,不走回頭路的態度。換了你是崇禎帝,你會放下如此不共戴天之仇,去和他議和嗎?現在很多人都說明朝宗室吃空國家財政。其實,明朝宗室紙面上的俸祿雖然優厚,但大部分為折鈔發放,在寶鈔幾乎成為廢紙的明末,多數宗室生活困苦不堪。關於明末宗室俸祿問題,詳見附錄三

其次,崇禎南遷就能免於亡國嗎?明末南方軍隊已經高度軍閥化。弘光朝廷所依仗的『江北四鎮』,注意,這個時候的明朝,可不是奴兮小姐所痛恨的『以文制武』時代了,四鎮統帥加上當時的大軍閥左良玉都是武將,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和唐末的節度使沒啥區別。按理說,既然現在朝廷這樣器重他們,他們應該有動力精忠報國了吧?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嘛。可實際如何呢?他們坐擁幾十萬大軍,不去殺敵,反而無休止的內鬥,等到滿清南下時幾乎未做抵抗就投降了,成為替滿清開路的急先鋒。這個危害,可比成百上千個文官投降危害更大吧?面對如此不忠不義的武將,崇禎南下又有什麼辦法讓他們聽話呢?事實證明了,沒有『滿嘴仁義道德』的士大夫來引領與節制,武將更不忠誠!

南明軍閥割據圖

南明軍閥割據圖

南明軍閥割據圖

第三,所謂『崇禎帝殉國時身邊只剩一個太監』這也是無恥的謠言。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殉國的大臣有很多,詳見附錄四。

原文:到了南明時期,這些士大夫仍舊不反思自我,不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建立全民族的抗清戰線,反而出了『聯虜平寇』這等昏招,倒是被士大夫們視作『流寇』的李自成的順軍始終堅定的抗清,這莫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南明的官員們寧願與外族聯手也要剿滅『賊寇』,無非是怕像京城的那些官員一樣被農民起義軍清算,二則依舊是等級尊卑的觀念在作祟,在士大夫眼裏,流寇這等賤民如何能踩在他們的頭上?

又是站着說話不腰疼,第一,當時的李自成剛剛逼死崇禎皇帝,之前又殘忍殺害福王朱常洵,也就是弘光帝的父親一家子,你讓弘光帝馬上放下這麼大仇恨去和李自成聯合?這個太強人所難了吧?你一直都在苛責大明君臣為何不對李自成妥協,那你咋不說李自成把事做得這麼絕,絲毫不給自己留後路呢?人都是有感情的,華夷之辨雖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行為準則。把你放到那種環境下,你肯和殺害你父母至親的兇手握手言和?第二,前面說過了,李自成這貨毫無信義,多次降而復叛,和這種貨色聯合,你會放心?以李自成的為人,真的和明朝聯合,明軍北伐滿清時,他八成會在背後捅一刀。對南明來說,最穩妥的策略莫過於由南向北慢慢推,先對付離自己近的李自成,再圖將滿清趕出關外。可惜南方將領的軍閥化,使得南明調不動軍,最終失敗。第三,你說李自成也抗清。那麼之前十多年一直在背後搗亂,使得大明無法全力抗清的是誰?假如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前方浴血奮戰,而後方有一支軍閥,天天和自己人開打,牽制國民政府的兵力和財力。最後國民政府被兩線作戰拖垮,日軍深入後方,打到這個軍閥的地盤上來了,這個軍閥一看日軍真的威脅到自己切身利益了,也抵抗了一陣子。能說這個軍閥是民族英雄嗎?漢奸還差不多。第四,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本來打算投降李自成的,卻因為李自成殺害其在北京的家人,於是投降了滿清,放其入關。雖然當漢奸的責任要算在吳三桂本人頭上,但李自成不懂得安撫降將,把吳三桂這麼一支重要力量往敵人那邊推,是否也要負一定的責任呢?

1644年4月形勢圖

1644年4月形勢圖

1644年4月形勢圖

原文: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知恥方可後勇,從兩次亡國的教訓中,我們應該及時糾正我們道統中所出現的重大問題,我們要深知,民族主義必然要伴隨着民權主義,必須要保障廣大族胞的根本利益,如果只要民族主義而不要民權主義的話,那必然會重蹈封建地主階級的覆轍,造成民族內部的無法癒合的撕裂,最終如宋明般亡了天下,把大好的江山拱手外族。作為一名漢民族主義者,我們應痛定思痛,摒棄等級尊卑的儒教觀念,以廣大漢人的根本利益為重,增強民族內部的團結和凝聚力,民族主義的構成歸根結底是利益共同體的構建,唯有我們同胞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我們才能夠在此基礎上建立血脈相連、榮辱與共的關係,這樣,外敵當前,我們每個人才不至於無動於衷、置身事外,我們才能夠團結一心共御外辱。萬不可讓民族內部割裂對立,萬不可讓其成為幫助外族人征服我們自己的利刃。

以史為鑑這句話沒錯,但拿着歪曲的歷史『為鑑』,只能像照哈哈鏡一樣。前面我對奴兮所列舉的宋明亡國原因進行了分析,證明了奴兮給宋明兩朝和儒家士大夫以及廣大鄉紳階層身上潑的污水,根本不能成立。兩次亡國,主要是由於天災和軍事上的失利,並不涉及所謂體制問題、文化問題。縱觀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無不是以自己祖先的輝煌歷史而感到光榮,從無辱罵、貶低祖宗的『民族主義者』。漢人的歷史,總體上是光榮的,偶然原因亡國後被滿清耽誤近三百年。又趕上西方列強入侵,使得很多人對我們的民族文化產生自卑感和不信任感。不去把賬算在亡了我們天下的滿清頭上,而是胡亂反思華夏文化。所以才有民國初年新文化運動中的所謂『打倒孔家店』『廢除中醫』『廢除漢字』這種數典忘祖的禽獸行徑。而今漢民族主義再次興起之際,應徹底擯棄新文化運動以來甚囂塵上的左翼文化激進主義,挺起漢人驕傲的脊樑,昂首闊步走向輝煌。

附錄一 宋朝對外戰爭勝負統計

宋遼戰爭:1.田欽祚三千對六萬遼軍宋勝2.石嶺關:宋大勝,斬首遼軍一萬3.高粱河之戰:宋敗,損失一萬。4.滿城之戰:宋大勝,斬首二萬。5.雁門之戰:宋大勝,斬殺遼軍主將,俘虜遼軍副將。6.瓦橋關之戰:宋戰敗,瓦橋關被攻佔,數位將軍被俘。7.固安之戰:宋戰勝,李繼隆打敗遼軍8.飛狐之戰:宋勝宋軍500對遼軍20000,斬遼首數千級9.蔚州之戰:宋勝,斬首一千級10.新城之戰:宋戰勝,米信克城11.岐溝關之戰:宋敗,死者數萬。12.陳家谷之戰:宋敗,楊業殉國13.君子館之戰:宋敗,全軍覆沒,死者數萬。14.土磴寨之戰:。宋戰勝,斬首2000,俘虜50015.唐河之戰:宋大勝,斬首1500016.徐河之戰:宋戰勝,俘獲甚重17.子河汊之戰:宋大勝,遼軍損失十分之六七。18.雄州之戰:宋戰勝,遼軍主帥被擒後撤退。19.瀛洲之戰:宋戰敗。20.莫州之戰:宋大勝,斬首一萬。21.長城口戰役:宋戰勝22.威虜軍之戰:宋大勝斬首兩萬,築京觀,遼『號慟滿野』23.遂城之戰:宋勝,楊延昭揚威24.羊山之戰:宋大勝,楊延昭追擊到遼國境內。25.望都之戰:宋戰敗。26.檀州之戰:宋勝,射殺遼主帥蕭撻凜,遼請和,檀淵之盟27.宣和伐遼:宋敗,收復燕薊統計一下:27場中宋勝19負8,勝率70.37%宋夏戰爭:1.三川口之戰:宋敗,2.好水川之戰:宋敗,3.定川寨之戰:宋敗,之後慶曆和議,4.大順城之戰:宋勝,西夏撤圍。5.定羌城之戰:宋勝,設置熙和路,羌人歸降30餘萬帳。6.西使城之戰:宋勝斬敵首二千級克城7.天都山之戰:宋勝斬首數千焚毀西夏行宮8.無定川之戰:宋大勝打敗鐵鷂子八萬,斬首八千級,種家軍揚威9.延州之戰:宋勝,沈括三千宋軍打敗西夏數萬10.葫蘆河之戰:宋大勝打敗西夏十萬大軍,11.靈州之戰:宋敗,撤軍。12.永樂城之戰:宋敗,全軍覆沒13.洪德城之戰:宋勝,折可適繳獲監軍已下銅印二十四枚及梁太后衣服、龍牌14.一次平夏城之戰:宋勝,,繳獲牛羊十萬頭。15.二次平夏城之戰:宋大勝,西夏幾十萬大敗16.銀州之戰:宋勝,韓世忠登城斬將。17.橫山之戰:宋勝,攻佔橫山。西夏王求和統計一下:17場中宋勝12負5,勝率70.59%宋金戰爭:1.宋金太原之戰:宋戰敗,太原被攻陷。2.第一次開封之戰:宋敗,宣和合約3.第二次開封之戰:宋敗,陷落,徽欽二帝被俘,4.黃天盪之戰:金進攻。平局。韓世忠成功圍困金兀朮40餘天。5.富平之戰:宋敗。6.和尚原之戰:宋大勝。7.饒鳳關之戰:宋大勝。8.仙人關之戰:宋大勝9.岳飛第一次北伐:宋大勝,收復襄陽府、唐州、信陽軍等地。10.大儀鎮之戰:宋大勝,金兵相蹈藉沒溺死者不可勝計。11.順昌之戰:宋戰勝,金慘敗12.郾城之戰:宋大勝,鐵浮屠覆滅13.穎昌大捷:宋大勝,岳雲八百騎兵以一打敗二十倍金兵14柘皋之戰:宋大勝,殺敵約一萬。15 剡家灣之戰:宋大勝,俘虜約一萬。16皂角林之戰:宋大勝,斬殺萬戶一名,俘虜數百。17.唐島之戰:宋大勝,以三千宋軍全殲金國水師七萬。18.采石之戰:宋戰勝。金兵幾十萬崩潰19.海州之戰:宋大勝,殺敵數千,金軍損失近半。

20.隆興北伐:宋戰敗,隆興議和21.開禧北伐:宋戰敗,嘉定和議22.仆散揆攻宋之戰:宋戰敗。嘉定議和23.六合之戰:宋戰勝。金兵慘敗。24.襄陽棗陽之戰:宋戰勝,金軍損失慘重25.滅武仙之戰:宋大勝,金兵十萬全軍覆滅26.蔡州之戰:宋戰勝,孟珙滅金。統計:宋金26戰,宋勝18,平1,負7,勝率69.23%宋蒙戰爭:1.沔州之戰:宋戰勝,曹友聞大敗蒙古數萬2.真州之戰:宋戰勝,打敗十倍蒙古軍。3.陽平關之戰:宋敗,損失數千。4.江陵之戰:宋戰勝,連破敵二十四寨。5.黃州之戰:宋戰勝,蒙古軍死亡十之七八6.廬州之戰:宋戰勝,蒙古軍死傷甚重7.京襄之戰:宋戰勝,收復京襄。8.大埡寨之戰:宋戰勝,蒙古大敗9.余玠防蜀之戰:宋戰勝,10.壽春之戰:宋戰勝,呂文德大敗蒙軍11.紐磷攻四川之戰:蒙古戰勝,四川陷落。12.鄂州之戰:宋勝,13.釣魚城之戰:宋勝,打死蒙哥汗。14.虎嘯山之戰:宋敗,損1000餘。15.襄樊之戰:宋戰敗,樊城被攻陷,襄陽投降。襄陽失陷之後宋朝敗局已定大勢已去,之後多為元軍掃尾收拾殘餘並無多大意義不在統計範圍統計:宋蒙15戰,宋11勝4負,勝率73.3%,

附錄二:明末自然災害節選自文章【從某公眾號故意抹黑崇禎和明朝談起,反駁一些對崇禎的偏見】

17世紀初期到中葉,也就是明朝晚期末期,中國連續發生在歷史上也極為罕見的的超大規模自然災害,這大概已經是所有學者的共識了。而且當時的自然災害並非僅僅限於中國,而是全球性的。許靖華在【太陽、氣候、饑荒與民族大遷移】中說『我和我的同事過去30年來一直在瑞士聯邦技術研究院湖沼地質實驗室從事古氣候研究。通過與歐洲、亞洲、南美、北美的同行合作研究,我們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觀點,我們的數據表明,自大約10Ka以前的冰川融化期以來,存在全球變暖時期和變冷時期的交替。全球溫度變化對地區降水有可預見的影響。』『在近4000年以來有4個全球氣候變冷的時期也即小冰期』。而明末所處的17世紀上半葉到中葉正是這樣一個向小冰期轉變的時代。  李隆生在【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一書中對當時這種全球性的危機有比較生動的描寫『17世紀中葉是一個全球政治動盪不安的時期,幾乎整個舊世界和新世界的部分地區都發生動盪和暴亂。例如1648-1653年法國投石黨運動;1642-1660英國發生的大反叛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1633、1634、1637、1645、1648年發生在莫斯科的動亂;1628-1644年中國的農民暴動;1624、1647、1664發生在墨西哥的暴動』『17世紀中葉,普遍發生的全球性危機十七世紀危機,除了每個事件背後的地區性原因外,一定存在一個共通的因素。……17世紀中葉的氣候異常,導致農作物減少變成了一場大災難,發生饑荒、瘟疫和政治與社會的動盪不安』『Romano考察歐洲的國際貿易、工業、農業,發現如下的三項重要結論,……大概在1600年以後,歐洲的農業發展停滯,在失去農業部門的支持,商業和工業部門在1620年以後也失去成長動力;1620年以後的17世紀,除荷蘭外,整個歐洲經濟處於停滯狀態。Romano因此認為1620年前後,「不僅代表一個世紀的斷裂,也決定一個新世紀的特性」』『1630年代末期和1640年代初,日本北方一連串不尋常的涼夏以及其他地方的旱災、水災、減少穀物收成,特別是1641-1642年的大飢謹,造成許多人畜死於飢餓與疾病。……到164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開始復甦』[p151-153]  在這場全球性的災難與危機中,中國發生的情況最為嚴重。『遠東地區也沒能逃過全球變冷的衝擊。17世紀明朝末年華中地區又冷又干。最後兩位皇帝天啟和崇禎統治期間出現了最惡劣的氣候。在40多年裏1601-1644年,歷史學家記載了兩次「八年大旱」,即連續八年的嚴重乾旱。在河南,據記載在整整三年裏未下過一滴雨』

在【中國人口史】中,我們可以找到對這場明末連續大災的更詳細的記載,不妨摘錄一下,看看當時的情況究竟嚴重到了什麼程度。

『17世紀上半葉,北中國進入一個日趨乾旱的時期。1630年——1640年,北方旱情進一步發展,終於釀成了繼1580年以後又一次大旱災。華北乃至華中、江南等地、千裏赤野。與此同時,華北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大範圍的蝗災草葉不存。在北方的很大一部分地區,旱災、蝗災、鼠疫三位一體』

首先來看明末旱災的情況:

『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所【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佈圖集】對各種歷史文獻記載的水旱災害的等級作了以下劃分。

1級:持續時間長而強度大的降水、大範圍大水、沿海特大的颱風雨成災。

……

4級:單季、單月成災較輕的旱、局地旱

5級:持續數月乾旱或跨季度旱,大範圍嚴重乾旱。如「春夏旱,赤地千裏,人食草根樹皮」、「夏秋旱,禾盡槁」、「夏亢旱,飢」、「四至八月不雨,百穀不登」、「河涸」、「塘干」、「井泉竭」。[p405-406]

『根據【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佈圖集】一書提供的1470年以後全國120個觀察點的水旱記錄,……1580年—1630年,每五年大旱與大澇的比例為62:18,1635年—1645年的這一比例為45:11,這表明明代後期至明代末期,全國進入了一個異常乾旱的時期』

【中國人口史】分省列出了明後期的旱災情況,其中普遍情況是萬曆十幾年左右前後的一段時間,全國發生大規模的旱災,然後是崇禎時期的旱災,由於本文內容關係,我們只摘錄萬曆末期到崇禎時期的各地旱災情況,對於萬曆前期的旱災就不摘錄了。

陝西地區:『萬曆四十四年,陝西西部地區普遍發生特大乾旱』,『崇禎元年、二年,陝西半數以上地區出現特大旱災。崇禎二年至七年,個地區的旱情連綿不斷。依據【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佈圖集】,崇禎八年,西安、延安、榆林和臨洮四府出現特大旱災,次年,波及平涼、鞏昌二府。崇禎十年至十二年,每年約有半數的府遭受特大旱災。崇禎十三年,陝西再次發生全省性的特大旱災。次年旱情持續』『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

山西地區:『萬曆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九年三年中,山西又遭受一輪新的特大旱災的打擊。……萬曆三十七八兩年,山西再次遭受全省性的特大旱災。以長子縣為例。萬曆三十七年「大旱歲荒,斗栗錢二百三十有奇」,……自此至萬曆四十六年,山西災情一直不斷』『崇禎六年,除大同府外,山西各地發生特大旱災,崇禎十年、十一年連續兩年發生全省性特大旱災,十三年除大同府外,地均為特大旱,十四年潞安府無災,其餘各地仍遭特大旱災襲擊。……太原府直到崇禎十六年,年年都有特大旱情。山西農業在旱災的打擊下幾至崩潰』

河南地區:『萬曆四十四年,河南府出現特大旱災,其他各府也都有旱情。萬曆四十七年,北部各府特大旱,以後三年,汝寧府連續三年遭受特大旱災。崇禎七年開始,河南全省轉入一個新的乾旱期。崇禎十一年至十四年,除汝寧府外,河南各府連續出現特大旱災。崇禎十三年,汝寧府也出現特大旱情。這一過程與北方其他省份的情況一致』

北直隸:『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北直隸大部分地區發生旱災,二十九年為除少數地區以外的全省性特大旱災。萬曆四十三年,全省性的特大旱災再度爆發。此後兩年,北直隸的大部分地區始終籠罩在旱災的陰影下。這一時期中,北直隸地區始終可以看作山西災區的外延。

崇禎九年開始,北直隸的氣候明顯趨旱,崇禎十二年至十四年,旱情發展到頂點,北直隸遭受全面的特大旱災』

山東地區:『萬曆四十三年,山東全省特大旱』『崇禎十一年,全省性的特大旱災再次發生,並持續到崇禎十四年』

遼東地區:『崇禎年間,遼東氣候正常,未出現異常波動』

南方地區:『萬曆十七年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南方地區不見有全局性的特大旱災發生。崇禎大旱在南方發生的時間也遲於北方』崇禎九年,蘇南、浙江和江西北部發生特大乾旱。崇禎十三年,南直隸普遍遭受特大乾旱,崇禎十四年,湖廣地區出現全局性特大乾旱。

其次再來看崇禎特大蝗災。

旱災之後繼之以蝗災是通常現象。崇禎期間的旱災從範圍和強度來說都是特大級別的,蝗災也是特大級別。

『崇禎大蝗災開始於崇禎九年,……崇禎十年蝗災向西進入關中平原,……崇禎十一年,在連續而又大面積發生旱災的條件下,蝗蟲迅速增殖擴散。崇禎十年的蝗災區,隨着其範圍的擴大,在十一年聯合成西起關中,東至徐州一帶長達上千公裏的分佈區。災區西端的寬度限於關中平原,東端在有利條件下,寬度可達400~500公裏,在北直隸大名府、廣平府和山東東昌府一帶形成蝗災重要危害區。南陽盆地也遭受蝗害,濱海蝗區繼續發展,膠東半島的登州府及濟南府利津一帶都形成新的蝗災區。蝗災區的北界已北推至順天府密雲縣一帶。長江三角洲在連續兩年乾旱氣候影響下,蝗災大面積發生,形成了長江流域蝗災的開始期。

到了崇禎十三年,蝗災區的面積達到頂峯,『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中下游以及整個華北平原都是蝗災區』

明末時期第三大自然災害就是鼠疫大流行

根據記載,萬曆初期的時候,北方地區也曾經爆發過鼠疫大流行,這裏不作摘錄介紹,主要是摘錄一些崇禎時期各地區的鼠疫流行狀況。

山西: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謹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一家盡死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崇禎十年以後,大同府也開始爆發瘟疫,患者死亡率甚高。崇禎十七年1644年,潞安府爆發鼠疫大流行「秋大疫,……有闔門死絕絕無人收葬者」』

北直隸:『崇禎十三年,順德府、河間府均有大疫。雖沒有臨床症狀的記載,但大名府的資料顯示,此年的瘟疫至少是烈性傳染病的流行』

『崇禎十四年,疫情進一步發展,……死亡人口比率相當高,有知是年疫情向真定、保定、順天乃至京師傳播』

『崇禎十六年的幾條記載表明這一輪瘟疫的流行仍為鼠疫。如在順天府通州,「崇禎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比屋傳染,有闔家喪亡竟無收斂者」。……又如河間府景縣,「崇禎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這是肺炎鼠疫患者的典型症狀。……是疫傳染之烈,讓人「驚畏」,聯繫周遍各縣的情況來看,當然應該是鼠疫了』

『從北京近郊通州和昌平的疫情可以推知北京城中有可能陷入同樣的傳染病肆虐中。查【明史.五行志】,崇禎十六年「京師大疫,自二月至九月」。』

實際上明史的【崇禎本紀】中同樣有北京城內發生大瘟疫的記載,如崇禎十四年『臨清運河涸。京師大疫。』,崇禎十六年『

秋七月,京師自二月至於是月大疫,詔釋輕犯,發帑療治,瘞五城暴骸。』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李自成崇禎十七年初進軍北京的時候,實際上面對的已經是一個瘟疫流行之後充斥病弱的空城了,這也是為什麼他在沒有遇到象樣抵抗的情況下就輕易攻克北京,而事實上進佔北京以後,李自成軍隊可能也感染上瘟疫。不僅戰鬥力急劇下降,而且在北京撤退的沿途傳播瘟疫,正因為如此才有如下記載,『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闖賊入懷來,十六日移營東去,是年凡賊所經地區,皆大疫,不經者不疫』『順治元年秋九月大疫,保安衛、沙城堡絕者不下千家。……黃昏鬼行市上,或嘯語人家,瞭然聞見,真奇災也』

河南與陝西:在崇禎六年,崇禎七年,崇禎八年,崇禎九年,十年,崇禎十三年,崇禎十五年,崇禎十六年也都發生大的瘟疫流行。

上一段資料,事實上在明朝末年的歷史記載裏,除了有相當的資料記載有關人為制度方面的影響外,亦記載了許多相關的自然環境資料,而這些自然因素都是促成明末動亂的重要因素,只是過去大家住重的多半是人為制度的影響,對於這些間接促使影響人為活動的背景因素卻可能忽略了。對於當時明末所處的整個氣候環境背景的了解,將有助於我們去探究造成明末動亂的真正因素。

寒冷的明末:

明代的氣候上承元代為一個寒冷的時期,整個時期皆相當的寒冷。明末冬天嚴寒,沒有「冬無雪」的紀錄,甚至連夏季都下雪,更有甚者,還有「夏雪」連年的狀況,這些皆在在顯示出,明代以至明末,整個寒冷的狀況。在明代氣候異常寒冷的紀錄相當的多,以下及舉列出幾個較為明顯的地方作代表,並標示出記錄的文獻:

四川通志:『明熹宗天啟三年耶誕1623年夏五月,四川天降大雪,積數尺,樹枝禾莖盡折。』

  四川位於盆地地形之內,四面為高山所圍繞屏障北有大八山,不受北方寒冷氣流的影響,因此,冬天氣溫較同緯度地區來的高且溫暖,故有天府之國的美稱,物產豐富。可是向來以冬暖着稱的四川,在明代文獻記載當中,不但下起了雪,而且是在炎炎夏日,下了數米的雪。這不但證明了,氣候的異常,亦顯示出當時氣候的異常寒冷。

雲南通志:『明神宗萬曆二十九耶誕1601年年九月,雲南大雨雪』

雲南通志:『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耶誕1610年四月壬寅,貴州暴雪,形如土磚,居民片瓦無存者。』

明史記載:『夏六月,雲南臨安大風甚寒,民多有凍死者,鳥雀亦多凍死。』

雲南的氣候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向來以四季如春而聞名,常年冬天不下雪,但在明末異常的氣候狀態下,九月晚秋裏,連雲南亦下起暴雪,損壞房舍不說,竟然寒冷至凍死人,可知當時氣候之寒冷。

明末大旱

明末除了氣候寒冷之外,整個環境亦呈現出相對乾旱的狀態。早在明末之前,明朝中期明世宗起已出現了所謂的大旱狀況,而且幾乎連年都有,情況也愈來愈嚴重,一直延續到明末。如下即是乾旱的記載的記載:

明世宗嘉靖二年耶誕1523年湖廣大旱,殍流無算;騰衝亦旱。嘉靖五年耶誕1526年浙江、江西、福建各省大旱。嘉靖七年耶誕1528年華北各省大旱;湖北亦大旱,飢人相食;四川亦大旱。嘉靖十七年耶誕1538年河北、山東、陝西、福建、湖北、湖南大旱,各處饑民流聚京師。嘉靖二十四年耶誕1545年浙江、湖北大旱。福建兩年大旱,民飢死載路。

明神宗二十九年耶誕1601年京房大旱,貴州旱;雲南省城大旱,民飢。萬曆三十七年耶誕1609年山西大旱,民飢;懷慶、延安、沔陽大旱;浙江台州旱,井泉皆涸。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黃安及廣州大旱,民飢,南寧尤甚,死者白骨疊立。

明熹宗天啟四年耶誕1624年山西靜樂旱,廣西陽朔縣旱飢,民變。

明毅宗崇禎六年耶誕1633年山西大旱;陝西西安旱飢,餓殍遍途,米脂大旱,斗米千錢,人相食。崇禎十三年耶誕1640年山東連歲大旱,天下大飢,人相食,盜賊破邑城;浙江嘉興、紹興旱蝗,諸暨旱。

承接着明朝中期而來的乾旱狀況,在明末持續惡化,就如上記載所代表的,明末動輒乾旱的情形,不但造成饑荒,更有甚者,持續大旱的狀況使得原有因饑荒而產生的流民,反而成為盜賊四起作亂,衝破城邑。明毅宗崇禎年間,約莫從崇禎六年至十六年間耶誕1633∼1643年,共出現了八次的大旱,其中崇禎十三年耶誕1640年更出現了持續時間最長的乾旱,這樣的嚴重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常見,但在明末卻產生了,這樣的現象造成明末民不聊生,人相食的悲慘狀況,之後,民亂四起,盜賊更四處破城掠奪,終導致明朝政權的滅亡。

史料裏面的記載也說:崇禎三年因天旱很久,居文華殿行齋,告訴百官修身反省。十二月一日,增派田賦充當軍餉

四年春正月己卯,流賊陷保安。丁酉,御史吳甡賑延綏饑民。是冬,延安、慶陽大雪,民飢,盜賊益熾。

崇禎六年1633正月二十八日,派使者分別監督直隸欠交賦稅。四月八日,免延安、慶陽、平涼新舊遼餉。

七年山西自去年不雨至於是月,民大飢。發帑賑陝西、山西飢。

崇禎八年戶部尚書侯恂請求嚴格徵收新舊欠交賦稅,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

九年山西大飢,人相食。乙酉,寧夏飢,兵變,殺巡撫都御史王楫,兵備副使丁啟睿撫定之。賑南陽飢,蠲山西被災州縣新舊二餉。免畿內五年以前逋賦。十一月丁未,蠲山東五年以前逋賦。

十年是夏,兩畿、山西大旱。秋七月,山東、河南蝗,民大飢。三月十二日,賑救陝西災害。九月,陝西、山西天旱饑荒。二月四日,派使者監督直隸省欠交賦稅。

十一年春六月兩畿、山東、河南大旱蝗九月,陝西、山西旱飢。

十二年六月,畿內、山東、河南、山西旱蝗。己酉,抽練各鎮精兵,復加征練餉。七月十四日,減免唐縣及其他四十州縣去年田租的一半。

十三年春閏正月乙酉,賑真定飢。戊子,賑京師饑民。癸卯,賑山東飢。三月賑畿內飢。丁未,免河北三府逋賦。秋七月庚辰朔,畿內捕蝗。己丑,發帑賑被蝗州縣。八月甲戌,賑江北飢。是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陝旱蝗,人相食。

十四年命駙馬都尉冉興讓等齎帑金賑恤河南被難宗室及人民。六月,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旱蝗,山東寇起。

十五年二月戊申,賑山東就撫亂民。十一月庚午,發帑賑開封被難宗室兵民。正月十八日,減免天下崇禎十二年以前欠交賦稅。

十六年六月癸亥,詔免直省殘破州縣三餉及一切常賦二年。京師自二月至於是月大疫,詔釋輕犯,發帑療治,瘞五城暴骸。

以上是明史中關於崇禎時期每年自然災害的記錄及應對。

西北地區自天啟中葉起就連年大旱,有些地方顆粒無收,到了崇禎初年,災情已經嚴重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行人司行人馬懋才曾經向皇帝陳奏過自己家鄉延安府安塞一帶的災情:鄉民採集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後而蓬草食盡,則剝樹皮而食,終而樹皮也吃盡了,只能挖掘山中的石塊而食。最可憐的,如安塞城西有一個糞坑,每天必有幾個棄嬰被扔在裏面,有的哭號呼其父母,有的吃那裏的糞土。更可怪異的,年幼童稚及獨行者一出城外,就會全無蹤影。後來見到城門外有人用人骨作柴,煮人肉為食,才知道以前失蹤的人都被吃掉了。而吃人的人幾天以後也會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於是,死屍橫陳,臭氣熏天。

進入崇禎9年1636之後這年春天,陝西、山西、河南等省的災情還在蔓延。三月,山西巡撫吳甡奏報:晉南聞喜、沁源等處大飢,人相食;河南巡撫陳必謙等人相繼奏報:南陽、南召、裕州今方城一帶村落荒涼,樹皮都已經被剝盡,有母親把兒女煮食的;陝西仍是沒有止境的旱災、蝗災,有個別地方還發生了洪澇。面對遍地饑饉,在那個科技還尚不發達的年代裏,上層一籌莫展,只能對災情特別嚴重的地區實行減免錢糧,但對於嗷嗷將死的饑民來說,減少一點賦稅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崇禎初年就沒有停止過的自然災害持續了十幾年,在崇禎十二、三年間勢頭更加猛烈,旱災、水災、蝗災,鋪天蓋地。崇禎帝在崇禎13年1640五月的一道上諭中也不能不承認:『近來直省各處告飢,而畿輔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地,近聞茹土食菜,人民並無菜色,甚至剜肉炊骨。』就連一向號稱富庶,比較風調雨順的江南地區也發生了少見的大旱災,許多地方因為無水而不能插秧,米價騰漲。

赴任途中飛章進言說:『我從靜海走到臨清,一路上看到百姓飢餓而死的有十分之三,病疫而死的十分之三,做了盜賊的十分之四。米一石值二十四兩白銀,人死後活人拿他來吃了充飢,希望陛下為下邊的小百姓來考慮考慮吧!』又上書講『:我從魚台到南陽,一路上看到流寇殺人放火,鄉村、城市都化作一片廢墟。其他餓死病死的百姓,屍體堆在河邊,使河水都不能流淌了,對百姓的賑濟怎麼可以不立即進行呢?』過後他又陳述了安撫百姓消除賊寇的策略,請求丈量荒田,清查逃亡戶口,給流民以生存的喜樂,鼓勵他們耕種的心思。

新任保定巡撫徐標進京入對,向皇帝報告了一路的見聞:『臣自江淮來,途經數千裏,見到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就是沒有被攻陷的城市,也僅存四壁城隍。物力已盡,蹂躪無餘,蓬蒿滿路,雞犬無音,路上竟沒有遇到過一個耕田的人。皇上幾乎沒有人民,沒有土地了,如何還能達到天下大治呢?』這一番悲觀的實況和悲觀的論調讓崇禎帝更為悲觀。

以上就是明末尤其是崇禎年間,中國北方地區『旱災、蝗災、鼠疫三位一體』合併發作的一些基本情況了。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崇禎年代爆發的大饑荒在當時已經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程度。事實上光在崇禎年爆發的各種大饑荒,水旱蝗災加起來,幾乎可以抵得上整個宋代爆發的災荒。而在古代中國的這種情況下,處於當時的科技水平,生產力和生產狀況等等,並不足以抵擋如此聲勢浩大的,遍及整個北中國和部分南方的災荒。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斷出現饑民變為流民,流民加入造反,然後滿清後金再趁亂大肆劫掠。明朝政府為了剿滅流民和後金,則不得不加派賦稅,而這些又落在了已經因為災荒而滿目瘡痍的人民頭上。於是饑民不斷造反,後金繼續趁火打劫,陷入惡性循環當中,直到明朝滅亡。

附錄三:明朝宗室的俸祿

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所定宗室俸祿如下:

·親王歲祿萬石

·郡王歲祿二千石

·鎮國將軍歲祿千石

·輔國將軍歲祿八百石

·奉國將軍歲祿六百石

·鎮國中尉歲祿四百石

·輔國中尉歲祿三百石

·奉國中尉歲祿二百石

·公主及駙馬都尉二千石

·郡主及儀賓八百石

·縣主及儀賓六百石

·郡君及儀賓四百石

·縣君及儀賓三百石

·鄉君及儀賓二百石

然而,這僅僅是紙面上的數字,實際發放則差很多:

洪武二十八年又令晉、燕、楚、蜀、湘府祿米如數撥給;代、肅、慶、遼各府遠在邊陲,民少賦薄,歲給五百石;齊府一千石;秦府嗣王年幼,歲用糧米按數撥給。

親王的法定俸祿是每年一萬石,但有一半的親王,拿到手的俸祿不過500石,僅為法定數額的二十分之一。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宗室數量增多,朝廷為了節省不必要的開支,對各級宗室的俸祿一壓再壓:

嘉靖四十四年定【宗藩條例】,規定郡王、將軍祿米七分折鈔,中尉祿米六分折鈔,郡縣主、郡縣鄉君及儀賓八分折鈔。諸王亦請辭歲祿,少者五百石,多者二千石。嘉靖年間宗室庶人月給米六石,萬曆年間減至二石或一石。

也就是說,郡王、將軍一級的宗室,俸祿的70%是以寶鈔的形式發放的,中尉一級則為60%,宗女高達80%,在明末寶鈔已經貶值到和衛生紙差不多的情況下,這種發放形式無疑是在變相減俸。以至於明末大量宗室生活困苦。嘉靖年間御史林潤上奏曰:『故自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多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常號呼道路,聚詬有司。守土之臣,每懼生變。』因為明朝宗室餓的號呼道路,當官的都怕他們因為飢餓造反了。

附錄四:明末大臣殉國一覽表僅為一部分,更多由於戰亂難以統計

左都御史李邦華投水自殺。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殺。兵部右侍郎王家彥自殺。大理寺凌義渠上吊自殺。庶吉士魏學濂自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全家投井自殺,御史陳良謨全家投井自殺。吏部許直投水自殺。兵部成德全家上吊自殺。戶部吳甘中全家自殺。兵部主事金鉉全家自殺。留名者有吳征,王章,於騰蛟夫婦總計不下百人,尚有無法統計者。全家自殺有馬世奇,劉理順,周鳳翔,汪偉不下百家。

高其勛參將。陳正指揮使。王承憲游擊。王士傑縣丞。段見錦教授。楊明盛經歷。魏崇治司獄。單國祚典史。高拱極舉人。楊士俊舉人。吳子騏鄉官。劉管鄉官。楊元瀛鄉官。曾異撰知州。米壽圖御史。耿廷籙監軍。馬乾者知州。席上珍舉人。何思知州。金世鼎舉人。冷陽春知州。夏祖訓知縣。段伯美舉人。陳昌裔知縣。杜天禎舉人。廖履亨進士。徐道興經歷。焦潤生知府。劉廷標通判。羅國瓛巡按。王運開推官。沉迅給事中。范淑泰進士。高名衡侍郎。馬從聘進士。耿蔭樓員外郎。徐汧右庶子。鹿善繼太常少卿。薛壹鶚知州。周遇吉總兵。翁之琪總兵。劉肇基左都督。余煌尚書。李向中尚書。張亮右僉都御史。丘祖德右僉都御史。沉猶龍右僉都御史。周定仍右僉都御史。熊汝霖大學士。沉辰荃大學士。朱大典大學士。張國維大學士。乙邦才副將。馬應魁副將。莊子固副將。樓挺副將。江雲龍副將。李豫副將。陶國祚參將。許謹參將。馮國用參將。陳光玉參將。李隆參將。徐純仁參將。李大忠游擊。孫開忠游擊。姚懷龍都司。解學曾都司。汪皞光祿少卿。朱旻如鎮西將軍。周震中書舍人。呂大器侍郎。侯偉時主事。那嵩土知府。任民育知府。曲從直同知。王纘爵同知。周志畏知縣。羅伏龍知縣。楊振熙鹽運使。吳道正知縣。王志端縣丞。汪思誠副將。何剛知府。吳爾塤進士。黃端伯主事。劉成治郎中。吳嘉胤主事。龔廷祥中書舍人。陳於階博士。陳用極司務。王壹斌游擊。張良佐都司。劉統都司。王廷佐都司。王道焜同知。顧咸建知縣。高岱主事。葉汝崖主事。伍經正知府。鄧岩忠推官。方召知縣。朱永佑侍郎。劉世勛安洋將軍。左懋第右僉都御史。祁彪佳右僉都御史。張肯堂右僉都御史。袁繼咸右僉都御史。張名揚左都督。鄭遵儉通政使。董志寧給事中。朱養時郎中。林瑛主事。江用楫主事。董元主事。朱萬年主事。顧珍主事。李開國主事。顧中堯主事。蘇兆人中書舍人。戴仲明所正。顧明楫參謀。劉朝太監。李待問知縣。陳子龍給事中。夏允彝主事。魯之與副總兵。湯芬參政。林嵋給事中。都廷諫知縣。太監自殺者以百計,大部分連名字也沒留下,北京保衛戰守備太監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皇親國戚自殺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劉文炳全家十六口。衛時春全家十八口。皇親屬於外戚家族全家自殺超過壹百家。另有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另外後宮周皇后帶頭自殺,崇禎帝嬪妃並不多,基本自殺。另外更加早的有明朝大學士兼太子太傅孫承宗全家七十口於河北高陽縣,比較出名,有明末岳少保之稱的盧象升戰死河北嵩橋。後南明死忠者有著名的史可法戰死揚州,劉宗周死杭州,還有官員全家自沉船死海上,官員獨自到南京死,為的就是留名證明自己的氣節。由於自殺官員者眾,至少有上千人名字都難以統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