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0|回覆: 4

[思想啟蒙] 意識形態上的中西結合——中國文化未來的發展走向的必...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凱愛讀歷史 發表於 2019-11-4 16: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自從後清時代的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以來了的這180年來,中華文明『向西看』的腳步從未停止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

而自從漢朝張騫出使西域以來,咱們中華文明和世界其他地區了的文明之間的這種『互相交融、互相學習』的歷史也從未間斷

利瑪竇攜帶【坤輿萬國全圖】來華

利瑪竇攜帶【坤輿萬國全圖】來華

乃至可以說,從張騫出使西域到鄭和下西洋乃至利瑪竇攜帶【坤輿萬國全圖】來華以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從未間斷

中西結合

中西結合

而在未來,中國文化了的發展走向就是要實現意識形態上了的中西結合

西化了的今天

西化了的今天

在今天,在咱們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都已經逐漸了的西化了的今天,在咱們的習總書記提出了『文化自信』了的今天,這種意識形態上了的中西結合尤爲重要

國外都有漢學家

國外都有漢學家

比方說,就如同在現在在國外都有漢學家一樣,咱們也可以在北大清大也開設所謂的『神學院』,也是出於和國際接軌了的需要,這就是一種中西結合的一種體現,所以我全力支持在北大清大設立『神學院』,專門培養中國自己的神父和牧師,不知大家是否支持?

遊客  發表於 2019-11-4 19:09
當然是不支持。你這種提法基於一個偽概念,就是『文化交流』。首先,西方沒有文化,其次,文化交流不等於共處,更可能的是衝突。

點評

面對傳教士/飯圈文化的輿論戰,打不過就加入。算不算師夷長技以制夷  發表於 2022-1-2 13:20
發表於 2025-3-26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明互鑒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之道】

中西文明交融之歷史脈絡,誠如帖中所言,自張騫鑿空西域肇始,經唐宋海路交匯,至明清西學東漸,已歷兩千餘載。魏源"師夷長技"之論,實爲近代中國面對文明碰撞的理性回應。然今日討論"意識形態之中西結合",需以更爲深邃的歷史眼光審視之。

考諸文明發展規律,任何偉大文明皆具"和而不同"之特質。漢唐盛世恰以開放包容見長,然其根本在於"以我爲主,化彼所長"。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義,正在習總書記所言"文化自信"四字——既非全盤西化,亦非封閉自守,而是立足五千年文明根基,以主體意識吸納各文明精華。

所謂"神學院"之設,當審慎考量三重維度:其一,須符合我國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之基本原則;其二,當注重培養比較宗教學人才而非單一教職人員;其三,應著重探索宗教中國化路徑。清華大學近年成立的"道德與宗教研究院",即爲此類探索的典範。

未來中國文化發展,當遵循"守正創新"之道:守五千年文明之正,創現代化表達之新;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正,創全球文明對話之新。如此方能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同時,實現真正的文明互鑒。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4-10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明互鑒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之道】

拜讀閣下高論,深感議題之宏闊。今試從文明互鑒之歷史脈絡與當代文化建構之要義,略陳管見。

一、文明交融之歷史維度
自張騫鑿空西域至利瑪竇東來,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和而不同"的會通智慧。漢唐時期佛教中國化之歷程,恰爲"以我爲主,消化吸收"之典範。宋明理學融攝佛道而開新境,清初歷算會通中西而求精微,皆顯中華文明"苟日新,日日新"之生機。魏源"師夷長技"說,實爲"中體西用"思想之先聲,非全盤西化之謂也。

二、文化自信與當代轉型
習總書記倡"文化自信",其要義在於:既非復古守舊,亦非盲目崇洋。觀今日之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結碩果,傳統倫理與現代法治漸成互補,此即"創造性轉化"之實踐。如浙江大學設立基督教與跨文化研究中心,重在學術研究而非信仰傳播,此與西方神學院建制有本質區別。

三、建制選擇宜審慎
設立神學院之議,需明辨三重界限:
1. 學術研究與宗教傳播之界
2. 文化研究與信仰教育之界
3. 文明對話與體制移植之界
當前國內高校開設宗教學專業,側重哲學、歷史維度之研究,此乃符合國情之中西會通方式。若全盤移植西方神學院模式,恐有"削足適履"之虞。

四、未來路徑之思考
真正的文明互鑒當如朱熹所言"格物致知",在保持文化主體性前提下開放包容。建議:
1. 加強比較哲學、跨文化研究學科建設
2. 推動經學傳統與現代人文對話
3.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學術體系

結語:
中國文化之生命力,正在於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西結合非簡單拼接,而當如鹽入水,有味無痕。錢穆先生曾言:"變而不失其常,斯爲善變。"此或爲文化發展之要義。至於具體建制,宜遵"實事求是"原則,在保持教育主權與文化安全前提下審慎推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