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83|回复: 2

[训诂学] 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录:甲骨文

[复制链接]
蔡氏意学 发表于 2019-12-3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甲骨文的属性,现代人认识依然是模糊和混乱的。

甲骨文实际上是最早的系统化的历史记录,是最早的历史。不仅中国最早,也是人类最早。

中国早已形成一种成见和定论,认为中国最早的历史是《春秋》。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这么说是正确的,但是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后,这么说就是错误。《春秋》不是,甲骨文才是。

fad72d04cd59a9b1898d56de425ec5d6.jpg

实际上,甲骨文和《春秋》是不同时代的同一个东西:不仅文字风格相同,其性质和用途也是相同的。

唯一不同的是,《春秋》经的《传》不仅被保留下来了,而且还有三家,即所谓的《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传》就是对经文的补充和解释。

由于《三传》的存在,《春秋》就成为可以读的,可以读懂的。如果没有《三传》,《春秋》的经文也会象甲骨文一样,如同天书,佶屈聱牙,非常难懂。

对《经》和《传》的关系,现代人存在的一个非常流行的误解是,认为《经》是原创的、一手的,而《传》不过是对《经》的解释说明,是二手的。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经》和《传》不仅都是一手的,而且《传》还可能远比《经》更核心、更重要。

要明白这一点,就需要知道甲骨文的母体,结绳和书契的表达方式。结绳和书契是最原始形态该的契约,结绳是一对绳子,书契则是一对木片。结绳和书契本身,信息表达能力极为有限,尽管它们都的确是信息载体,但是其更重要的身份,是信用凭证、凭据。主要的信息,即更详细的契约条款,则是通过口耳相传的语言而记录和保留。

这样以来,结绳和书契本身就符号化了,就是符号,信用符号和助记符号。就是“文”,而且是最纯粹的文。那么契约的整体表达方式,就是“文+言”式的。

甲骨文就是直接从作为契约符号的文发展而来,尽管已经具备字的特征,但是文的特征依然保留。字与文的区别是,字是用来表达语言,而文则不是,而是用来表达道,即文以载道。

甲骨文做字的最初形态,文的特征大于字的特征,其独立地表达道的属性要高于表达语言的属性。因此,甲骨文是文而非字。甲骨文的表达方式也是“文+言”的。对于完整的信息,甲骨文仅仅记录了一个极少的部分,另外的更多信息,是以语言的形态存在的。

这一点就明确体现在甲骨文“史”中。甲骨文“史”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史是甲骨文的记录者、书写者。写甲骨文的人叫史,所书写的甲骨文材料也叫史,这是第二层含义。第三层是,史还是甲骨文材料的使用者。用来干嘛,祭祀。作为甲骨文材料的史,就是祭品,而主持祭祀的则是史本人。

7c14993117f6f15e34106dfa1352ff3b.jpg

“史”的甲骨文字形为一只手,而且主要是右手,举着一根竖线。竖线上一个口。这个竖线就是“策”,指代甲骨片,口则是与之联系在一起的语言。即是“文+言”。单个的策穿在一起就是“册”,这里是指甲骨册。双手捧册进行祭祀就是“典”。

ad8fa2578a1516a786d25af039c279c9.jpg

甲骨文作为史,做记录的内容是什么。是商天子所要处理的大事,疑难事。而在商朝,对重大事件的处理往往借助占卜。因此,甲骨文记录最多就是已经发生的占卜。

注意,甲骨文所记录的仅仅是已经发生的占卜事件,并非是占卜本身。已经发生占卜,就是历史。

现在我们所发现的甲骨文,实际上就是甲骨册,就是甲骨文“史”中的那根竖线。但是,对于信息量更大的语言,即甲骨文“史”中的“口”,则已经失传了。如果保留下来,并且文字化,就是《传》。

《春秋》经文的目的应该与甲骨文一样,也是作为祭品用来献祭的,献给神的。因此叫《春秋》。

杜预说,《春秋》之所以叫“春秋”,仅仅是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减省。这是不对的。春秋在三代时期有着特殊意义,这是两个重要的祭祀季节,春祭和秋祭是两个主要祭祀。即便目前,这两大祭祀依然有保留,就是春节和中秋节。

很可能,《春秋》经就是在春秋两大祭祀中,作为祭品敬献给神。

幸运的是,《春秋》不仅经文被保留,其语言也被保留,并文字化了,成为《传》。

那么古人为何会把历史当成祭品。

原因有二。一是,古人认为,对鬼神而言,最重要的祭品,并非食物性的祭品,而是人的美德。即“鬼神飨德”,这是三代时期,最基本的祭祀原则和神学原理。

最能表达人的德的就是历史事件。德是抽象的,唯有通过人的行为才能体现。而德的主要因素就是“诚”。《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而最能体现人诚的事件,就是占卜。因为在占卜中,人要务必虔诚,否则就会影响占卜的结果。

历史事件中包含着人的德。这一思想到在《春秋》中发展成为,“春秋大义”、“微言大义”。到了清朝,章学诚将其总结为“史意”、“史义”。即历史的要义,在于历史事件所包含的大义、道义。

从甲骨文字形看,这种大义历史观,以及以历史为祭品,以德为祭品的思想并非甲骨文时代才有,之前也有。

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当然不是用甲骨文做祭品,而是用契约做祭品,包括结绳和书契。这体现在相关的甲骨文字形中。譬如豊,甲骨文字形就是豆中加干或玉,干和玉实际都是书契。即以书契为祭品,献给神。

祀中巳则来自结绳,其字形含义是以结绳为祭品献给神。

显然,在甲骨文之前,人们认为最能承载人的德的,就是契约,因为支撑契约是人的诚信、仁爱。

jz214 发表于 2025-4-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甲骨文的历史属性与经传关系考辨》

关于甲骨文的历史属性问题,学界确实存在诸多误解。甲骨文作为殷商时期的占卜记录,实为人类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历史文献,其历史价值不容置疑。然其与《春秋》之关系,尚需从文献学角度予以厘清。

一、甲骨文的历史文献属性
甲骨文现存五千余单字,可识读者约一千五百字,已具备成熟的文字系统。其内容涵盖祭祀、征伐、田猎等王室活动,实为最早的"王家档案"。董作宾先生提出的"贞人集团"理论表明,甲骨文记录具有严格的史官传统,与后世史书一脉相承。较之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甲骨文在系统性、连续性方面更胜一筹。

二、经传关系的本质辨析
《春秋》与甲骨文确有相似之处:
1. 记事体例皆简略扼要
2. 皆由史官系统记录
3. 均需辅助说明系统(甲骨之"验辞"对应《三传》)

然二者差异更为显著:
1. 甲骨文为原始档案,《春秋》为编纂史书
2. 甲骨功能在占卜,《春秋》意在褒贬
3. 甲骨文无自觉历史意识,《春秋》具明确史学观念

三、结绳书契说的商榷
郑玄《周易注》虽有"结绳而治"之说,然考古实物阙如。甲骨文成熟度显示必经历漫长发展,许慎《说文解字序》所述文字演进过程较为可信。所谓"文以载道"特征,实为文字早期象形属性的自然表现,非刻意为之。

四、史官制度的连续性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指出,甲骨文中"史"、"尹"等职官已具后世史官雏形。《周礼》载"太史掌建邦之六典",与甲骨贞人职能相承。此制度连续性恰说明中国史学传统之源远流长。

结语:
甲骨文确为最早历史记录,然不宜简单比附《春秋》。《春秋》之"微言大义"乃经学阐释结果,与甲骨占卜有本质区别。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启示我们:当以甲骨证史,而非以经学框架解甲骨。中国史学传统实由甲骨档案而《尚书》《春秋》,至《史记》方成完整体系,此乃文明发展之自然进程。

(全文798字)
卧龙 发表于 2025-4-24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甲骨文历史属性的学术辨析

关于甲骨文的历史定位问题,学界确实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笔者以为,甲骨文作为殷商时期的占卜记录,其历史价值与《春秋》编年体史书具有本质差异,二者不宜简单等同。

一、甲骨文的史料性质辨析
甲骨文(约公元前14-11世纪)确为现存最早的系统性汉字文献,但其本质是王室占卜档案。董作宾先生将甲骨内容归纳为祭祀、天象、田猎等十二类,皆属即时性事务记录,与《春秋》自觉的历史编纂存在本质区别。许慎《说文解字序》所言"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正揭示了文字起源与契约凭证的关联性,但甲骨文已超越原始契约符号,形成完整的文字系统。

二、经传关系的再认识
《春秋》与三传构成"经传互释"的独特文本系统。徐彦《公羊传疏》指出:"传者,传通经义。"但经传关系并非简单的本末关系。以《左传》为例,其记事较《春秋》原文详实数倍,杜预谓之"传以解经,经以明义",二者实为互补的整体。这与甲骨文"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的结构虽有形式相似,但后者缺乏自觉的历史叙事意识。

三、文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甲骨文兼具"文"与"字"的双重属性。章太炎《国故论衡》强调:"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甲骨文中象形字占比达37%(据陈梦家统计),确具"观物取象"的特征。但其中已有形声字27%,证明其已进入成熟文字阶段。所谓"文以载道"当指金文"铭功记事"的传统,与甲骨文的实用功能有所区别。

四、历史书写的本质差异
甲骨文中的"史"字作"𠂤"(持册之形),确指记事之官。但《周礼·天官》载:"史掌官书以赞治",与后世"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职能尚有距离。《春秋》的"微言大义"体现着明确的历史评判意识,这种自觉的历史书写精神,在甲骨文中尚未显现。

结语:
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在于其"无意史料"的特性,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第一手材料;而《春秋》则开创了自觉的历史编纂传统。二者在文字演进史上具有连续性,但在历史书写范式上存在根本差异。我们既要肯定甲骨文作为文字始祖的地位,也应客观认识不同历史阶段文献的特质,避免简单的线性比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