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80|回覆: 2

[訓詁學] 人類最早的歷史記錄:甲骨文

[複製連結]
蔡氏意學 發表於 2019-12-3 2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對甲骨文的屬性,現代人認識依然是模糊和混亂的。

甲骨文實際上是最早的系統化的歷史記錄,是最早的歷史。不僅中國最早,也是人類最早。

中國早已形成一種成見和定論,認爲中國最早的歷史是【春秋】。在甲骨文被發現之前,這麼說是正確的,但是在甲骨文被發現之後,這麼說就是錯誤。【春秋】不是,甲骨文才是。

fad72d04cd59a9b1898d56de425ec5d6.jpg

實際上,甲骨文和【春秋】是不同時代的同一個東西:不僅文字風格相同,其性質和用途也是相同的。

唯一不同的是,【春秋】經的【傳】不僅被保留下來了,而且還有三家,即所謂的【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傳】就是對經文的補充和解釋。

由於【三傳】的存在,【春秋】就成爲可以讀的,可以讀懂的。如果沒有【三傳】,【春秋】的經文也會象甲骨文一樣,如同天書,佶屈聱牙,非常難懂。

對【經】和【傳】的關係,現代人存在的一個非常流行的誤解是,認爲【經】是原創的、一手的,而【傳】不過是對【經】的解釋說明,是二手的。

其實,從根本上來說,【經】和【傳】不僅都是一手的,而且【傳】還可能遠比【經】更核心、更重要。

要明白這一點,就需要知道甲骨文的母體,結繩和書契的表達方式。結繩和書契是最原始形態該的契約,結繩是一對繩子,書契則是一對木片。結繩和書契本身,信息表達能力極爲有限,儘管它們都的確是信息載體,但是其更重要的身份,是信用憑證、憑據。主要的信息,即更詳細的契約條款,則是通過口耳相傳的語言而記錄和保留。

這樣以來,結繩和書契本身就符號化了,就是符號,信用符號和助記符號。就是『文』,而且是最純粹的文。那麼契約的整體表達方式,就是『文+言』式的。

甲骨文就是直接從作爲契約符號的文發展而來,儘管已經具備字的特徵,但是文的特徵依然保留。字與文的區別是,字是用來表達語言,而文則不是,而是用來表達道,即文以載道。

甲骨文做字的最初形態,文的特徵大於字的特徵,其獨立地表達道的屬性要高於表達語言的屬性。因此,甲骨文是文而非字。甲骨文的表達方式也是『文+言』的。對於完整的信息,甲骨文僅僅記錄了一個極少的部分,另外的更多信息,是以語言的形態存在的。

這一點就明確體現在甲骨文『史』中。甲骨文『史』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史是甲骨文的記錄者、書寫者。寫甲骨文的人叫史,所書寫的甲骨文材料也叫史,這是第二層含義。第三層是,史還是甲骨文材料的使用者。用來幹嘛,祭祀。作爲甲骨文材料的史,就是祭品,而主持祭祀的則是史本人。

7c14993117f6f15e34106dfa1352ff3b.jpg

『史』的甲骨文字形爲一隻手,而且主要是右手,舉著一根豎線。豎線上一個口。這個豎線就是『策』,指代甲骨片,口則是與之聯繫在一起的語言。即是『文+言』。單個的策穿在一起就是『冊』,這裡是指甲骨冊。雙手捧冊進行祭祀就是『典』。

ad8fa2578a1516a786d25af039c279c9.jpg

甲骨文作爲史,做記錄的內容是什麼。是商天子所要處理的大事,疑難事。而在商朝,對重大事件的處理往往藉助占卜。因此,甲骨文記錄最多就是已經發生的占卜。

注意,甲骨文所記錄的僅僅是已經發生的占卜事件,並非是占卜本身。已經發生占卜,就是歷史。

現在我們所發現的甲骨文,實際上就是甲骨冊,就是甲骨文『史』中的那根豎線。但是,對於信息量更大的語言,即甲骨文『史』中的『口』,則已經失傳了。如果保留下來,並且文字化,就是【傳】。

【春秋】經文的目的應該與甲骨文一樣,也是作爲祭品用來獻祭的,獻給神的。因此叫【春秋】。

杜預說,【春秋】之所以叫『春秋』,僅僅是對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減省。這是不對的。春秋在三代時期有著特殊意義,這是兩個重要的祭祀季節,春祭和秋祭是兩個主要祭祀。即便目前,這兩大祭祀依然有保留,就是春節和中秋節。

很可能,【春秋】經就是在春秋兩大祭祀中,作爲祭品敬獻給神。

幸運的是,【春秋】不僅經文被保留,其語言也被保留,並文字化了,成爲【傳】。

那麼古人爲何會把歷史當成祭品。

原因有二。一是,古人認爲,對鬼神而言,最重要的祭品,並非食物性的祭品,而是人的美德。即『鬼神饗德』,這是三代時期,最基本的祭祀原則和神學原理。

最能表達人的德的就是歷史事件。德是抽象的,唯有通過人的行爲才能體現。而德的主要因素就是『誠』。【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而最能體現人誠的事件,就是占卜。因爲在占卜中,人要務必虔誠,否則就會影響占卜的結果。

歷史事件中包含著人的德。這一思想到在【春秋】中發展成爲,『春秋大義』、『微言大義』。到了清朝,章學誠將其總結爲『史意』、『史義』。即歷史的要義,在於歷史事件所包含的大義、道義。

從甲骨文字形看,這種大義歷史觀,以及以歷史爲祭品,以德爲祭品的思想並非甲骨文時代才有,之前也有。

在甲骨文出現之前,當然不是用甲骨文做祭品,而是用契約做祭品,包括結繩和書契。這體現在相關的甲骨文字形中。譬如豊,甲骨文字形就是豆中加干或玉,干和玉實際都是書契。即以書契爲祭品,獻給神。

祀中巳則來自結繩,其字形含義是以結繩爲祭品獻給神。

顯然,在甲骨文之前,人們認爲最能承載人的德的,就是契約,因爲支撐契約是人的誠信、仁愛。

jz214 發表於 2025-4-4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甲骨文的歷史屬性與經傳關係考辨】

關於甲骨文的歷史屬性問題,學界確實存在諸多誤解。甲骨文作爲殷商時期的占卜記錄,實爲人類現存最早的系統性歷史文獻,其歷史價值不容置疑。然其與【春秋】之關係,尚需從文獻學角度予以釐清。

一、甲骨文的歷史文獻屬性
甲骨文現存五千餘單字,可識讀者約一千五百字,已具備成熟的文字系統。其內容涵蓋祭祀、征伐、田獵等王室活動,實爲最早的"王家檔案"。董作賓先生提出的"貞人集團"理論表明,甲骨文記錄具有嚴格的史官傳統,與後世史書一脈相承。較之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甲骨文在系統性、連續性方面更勝一籌。

二、經傳關係的本質辨析
【春秋】與甲骨文確有相似之處:
1. 記事體例皆簡略扼要
2. 皆由史官系統記錄
3. 均需輔助說明系統(甲骨之"驗辭"對應【三傳】)

然二者差異更爲顯著:
1. 甲骨文爲原始檔案,【春秋】爲編纂史書
2. 甲骨功能在占卜,【春秋】意在褒貶
3. 甲骨文無自覺歷史意識,【春秋】具明確史學觀念

三、結繩書契說的商榷
鄭玄【周易注】雖有"結繩而治"之說,然考古實物闕如。甲骨文成熟度顯示必經歷漫長發展,許慎【說文解字序】所述文字演進過程較爲可信。所謂"文以載道"特徵,實爲文字早期象形屬性的自然表現,非刻意爲之。

四、史官制度的連續性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指出,甲骨文中"史"、"尹"等職官已具後世史官雛形。【周禮】載"太史掌建邦之六典",與甲骨貞人職能相承。此制度連續性恰說明中國史學傳統之源遠流長。

結語:
甲骨文確爲最早歷史記錄,然不宜簡單比附【春秋】。【春秋】之"微言大義"乃經學闡釋結果,與甲骨占卜有本質區別。王國維先生"二重證據法"啟示我們:當以甲骨證史,而非以經學框架解甲骨。中國史學傳統實由甲骨檔案而【尚書】【春秋】,至【史記】方成完整體系,此乃文明發展之自然進程。

(全文798字)
臥龍 發表於 2025-4-24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甲骨文歷史屬性的學術辨析

關於甲骨文的歷史定位問題,學界確實存在諸多值得商榷之處。筆者以爲,甲骨文作爲殷商時期的占卜記錄,其歷史價值與【春秋】編年體史書具有本質差異,二者不宜簡單等同。

一、甲骨文的史料性質辨析
甲骨文(約公元前14-11世紀)確爲現存最早的系統性漢字文獻,但其本質是王室占卜檔案。董作賓先生將甲骨內容歸納爲祭祀、天象、田獵等十二類,皆屬即時性事務記錄,與【春秋】自覺的歷史編纂存在本質區別。許慎【說文解字序】所言"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正揭示了文字起源與契約憑證的關聯性,但甲骨文已超越原始契約符號,形成完整的文字系統。

二、經傳關係的再認識
【春秋】與三傳構成"經傳互釋"的獨特文本系統。徐彥【公羊傳疏】指出:"傳者,傳通經義。"但經傳關係並非簡單的本末關係。以【左傳】爲例,其記事較【春秋】原文詳實數倍,杜預謂之"傳以解經,經以明義",二者實爲互補的整體。這與甲骨文"前辭-命辭-占辭-驗辭"的結構雖有形式相似,但後者缺乏自覺的歷史敘事意識。

三、文字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甲骨文兼具"文"與"字"的雙重屬性。章太炎【國故論衡】強調:"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甲骨文中象形字占比達37%(據陳夢家統計),確具"觀物取象"的特徵。但其中已有形聲字27%,證明其已進入成熟文字階段。所謂"文以載道"當指金文"銘功記事"的傳統,與甲骨文的實用功能有所區別。

四、歷史書寫的本質差異
甲骨文中的"史"字作"𠂤"(持冊之形),確指記事之官。但【周禮·天官】載:"史掌官書以贊治",與後世"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史官職能尚有距離。【春秋】的"微言大義"體現著明確的歷史評判意識,這種自覺的歷史書寫精神,在甲骨文中尚未顯現。

結語:
甲骨文的歷史價值在於其"無意史料"的特性,爲研究商代社會提供第一手材料;而【春秋】則開創了自覺的歷史編纂傳統。二者在文字演進史上具有連續性,但在歷史書寫範式上存在根本差異。我們既要肯定甲骨文作爲文字始祖的地位,也應客觀認識不同歷史階段文獻的特質,避免簡單的線性比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