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93|回覆: 2

[訓詁學] 愛的意義與愛的甲骨文

  [複製連結]
蔡氏意學 發表於 2019-12-12 13: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愛』這個字,在現代社會非常重要,也非常泛濫。大到愛國,中到愛情,小到愛好,無所不包。愛似乎涵蓋了生活的全部,生活的過程就是處理愛的過程,愛和被愛。

但是,在傳統的中國,最重要的不是『愛』而是『仁』。政府治理社會應該是『仁政』,做人要『仁義』,同事不叫同事,叫『同仁』。

不過『仁』和『愛』存在密切關聯。仁的主要義項就是愛,甚至有時兩者等價。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荀子說:『仁,愛也』

愛與仁之間的密切關聯,可以追溯到字形、字源上,兩者是同源的。下面就剖析一下愛的字形字源,從源頭和根本上弄清楚愛的準確含義,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愛和被愛,更好地去生活。同時,這也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仁,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愛的甲骨文

愛的甲骨文

從目前的資料看,愛這個字出現在戰國時期,而且最初存在三種寫法、三種字形,分別是:㤅 、愛 、 。但是,他們的基本結構都可以追溯至甲骨文,見上圖。

㤅的結構爲上旡下心。愛的結構爲上旡,中間爲心,下邊爲一個反寫的旡。的結構爲上既下心。

愛的意義

愛的意義

進一步,從甲骨文字形看,旡可分解爲卩加口,上口下卩,只不過口是豎著寫的。反『旡』與旡相對稱,可分解爲㔿加口。卩㔿是對稱的。

既則爲皀加旡。甲骨文皀與喜共享關鍵結構,兩者存在密切關聯。

愛的意義

愛的意義

通過字形分析,可以看到,『愛』與甲骨文『卿』、『喜』、『夾』、『仁』之間存在密切關係。

總體看,愛的基本字形結構單元有共五個:卩、㔿、口、心、皀。弄明白這五個結構單元的真正含義,是準確理解愛的基本前提。下面分別說一下。

卩㔿這一對對稱結構,所描繪的一對結繩在進行比對時的狀態,指代一對結繩,其中,卩擺放在右邊,爲右繩,㔿擺在左邊爲左繩。

關於『卩』我在前面已經做過很多次討論。這裡只是再強調一下,它是結繩的右繩,儘管其形狀很象一個跪著的人,而卩㔿則很象一對面對面跪著的人,但是,這種相似完全是偶然的,實際上與人形完全無關。關於『卩』的真實含義,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記錄在根本上是正確的:『卩,瑞信』。現代文字學家基於象形思維,斷然否定許慎,而把卩強說成人,是錯誤的。

卩瑞信

卩瑞信

不僅『卩』不是對人的象形,而是源自結繩,就連『人』也不是對人象形,也是源自結繩,是對『卩』的簡化。但是,甲骨文造字者將『卩』和『人』當成兩個獨立的字,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前一篇我已經對甲骨文人的字形做了詳細解析。

儘管,從字形構造上,『卩』、『人』都不是對人的象形,與人形無關,但是,因爲他們是一對結繩的左右繩,分別爲契約雙方所持有,也可以指代契約雙方,即指代人。不過大家一定要清楚,『卩』、『人』二字與人的關聯是基於結繩機制的,基於契約機制的,與人的形狀無關,與象形無關。

結繩是最原始的契約形態,與現代契約形態不同,中國早期的契約的基石在契約雙方之間的尊重和誠信,其簽訂和執行,都是基於這種雙方的尊重和誠信,而不存在具備強制權力的第三方權威,不存在政府和法律。

不過在這種契約機制中,的確存在一個契約中介,就是義務爲雙方提供評理、說理服務的『大人』,甲骨文『大』的原型、字源就是『大人』。但是,『大人』並不擁有強制性的權力,而且對契約雙方具體業務完全不參與,僅基於義理水平和道德威望,義務且超越性地爲雙方提供參考意見,雙方願意採納大人的意見,完全出於自願和對擔任的尊重、信任。

中國早期的契約形態是結繩和書契,結繩是一對打著繩結的繩子,書契是一對刻有契齒文的小木片。在春秋之前,尤其是在堯舜之前,契約在中國社會秩序的形成和維護中發揮著基石作用。在這種契約機制中,契約雙方是契約實體,雙方的關係的基石充分的尊重和誠信,而作爲契約中介的大人儘管很重要,爲契約雙方消除分歧、糾紛,達成共識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大人卻又完全不參與和干預具體的相關業務,因此大人是個契約虛體,而非實體。

『卩、㔿』是一對結繩,而『口』,則是與結繩相關聯的口耳相傳的語言,記錄更詳細的契約條款。作爲契約的記錄載體,結繩自身的信息記錄能力極爲有限,主要是靠繩結來記錄數字。更複雜和詳細的契約條款,必須依賴語言。但是這些語言,不是一般的語言,而是經過商討,契約雙方都認可的共識性語言。語言加結繩才構成完整的契約,且結繩本身則更是一種象徵、符號,代表契約雙方的共識性的意願、誠意,是信用憑證、信用符號。

關於『心』無需做過多解釋,指代契約雙方的心理活動、感受。其實加心不加心,都可。

要把『皀』字甲骨字形的含義說清楚,需要很大篇幅的專門分析。這裡只是概要性地說一下。甲骨文『皀』有兩種寫法,一個是白加匕,另一個是合字頭加豆。其實兩種寫法的含義是相同的,都是指契約雙方或多方達成共識,實現了思想的統一,由多變一。需要強調是,這種共識的達成,思想的統一,儘管一般都有作爲中介中間人的大人的參與和輔助,但是,卻沒有絲毫的專制、強迫,完全所有參與者自願的結果。

『白』之爲『白』,是說契約雙方或多方,完全是共識爲念,除此之外,每個人沒有任何見不得人的私見,在私見上是空白的。這是甲骨文『白』的原始含義。『皀』爲『白』加『匕』,就是契約雙方之間達成了『白』的狀態,以『白』的方式去做事。

『皀』的另一種寫法是合字頭加豆。合字頭就是合,指的契約雙方在意見上相合,即達成共識,實現了思想的統一。下面的豆是指鼓。在中國傳統的樂器、樂隊中,鼓的作用是指揮,通過自己的鼓點、節奏指揮、引領整個樂隊中的其他樂器,從而實現整體節奏的統一。在中國傳統的樂隊中,鼓師就是指揮。因此,『皀』這種寫法的含義依然是實現共識、統一。在戰爭中,鼓的作用也是指揮,統一整個軍隊的行動。

下面結合這5個基本字形結構的含義,來解讀一下三種寫法的愛的含義。

『㤅』爲旡加心,旡爲口加卩,而卩則是結繩之右繩,指代結繩關係中的右方。在結繩、書契這兩種形態的契約機制中,通常會用左方指代借入方、債務方,用右方指代借出方、債權方。即債務方持左繩或左契,債權方持右繩或右契。在進行比對時,左繩、左契擺左邊,右繩或右契擺右邊。因此,中國古代以右爲尊,以左爲卑。官員降職叫『左遷』。

爲何以右爲尊,並非因爲作爲借出者,右方的錢多,而是因爲在當時來說,借出資產都不是基於獲取利息的目的,而是出於幫助債務人的目的。儘管當時已經有利息的概念,但是,並沒有專門以獲取利息爲目的的經濟行爲,更沒有這樣的行業和職業。因此,借出資產就意味對借入者的幫助。是右方對左方的幫助,因此叫『佑助』、『保佑』。右方對左方就是『愛』。

『㤅』就是右方之心,就是愛心、愛。

儘管『㤅』的字形中僅僅有作爲契約右方的旡、卩,其實既然旡、卩代表著契約的右方,就意味著左方一定存在。因此,『愛』與『㤅』的字形含義是完全相同的,因爲『愛』僅僅比『㤅』多了反寫的旡,指代契約左方。

『』比『㤅』多了一個『皀』,這個符號代表契約雙方之間實現了統一、共識。其實對一個成功的契約,對於一對結繩而言,也是不言而喻的,也一定包含著『皀』,沒有『皀』也跟就打不成契約。

同時,既然契約是以『皀』爲基礎的,即以共識,以統一的思想爲基礎的,而且契約中的契約雙方是完全自由、自願和對等的,這意味契約雙方之間『愛』也是對等的。當右方通過借出資產而對左方表達佑助之愛時,借方也會對右方滋生尊敬和感恩之愛。

實際上,『愛』所指的就是契約雙方之間的關係和狀態,是契約之愛、結繩之愛。

愛的婚姻關係

愛的婚姻關係

最後再解讀一下『愛』與『卿』、『喜』、『夾』、『仁』之前的關聯。

從字形結構看,『愛』與『卿』完全一致。『愛』中『心』上下的旡和反寫的旡指代契約雙方、結繩雙方。而『卿』中『皀』的卩㔿也是指契約雙方、結繩雙方。

區別僅僅在於,『愛』字加『心』用來表達契約雙方心理狀態,即愛的狀態。『卿』字加『皀』來強調契約雙方達成共識,實現思想統一。一般來說,實現『皀』是需要作爲契約中介的大人來幫忙、輔助。因此『卿』的主要義項就是指作爲契約中介的,爲契約雙方提供輔助的大人。這個字後來被指代朝廷中的官員,他們都對天子進行輔助,是天子的卿。

『皀』中也是包含著情感、情緒的,就是『喜』。甲骨文『喜』所指的,就是當成共識之後,契約雙方內心所湧現的喜歡、歡喜的情感、情緒。因此『喜』也是契約之喜、共識之喜、統一之喜,與『愛』有著相同的成分。關於喜的甲骨字形解釋,以後還會專文進行。

甲骨文『夾』與『卿』和『愛』,在字形上也是一致的。在甲骨文『夾』中,用『人』和反寫的人,指代契約雙方,而『大』則是作爲契約中介的大人。因此『夾』的主要義項就是輔助,是作爲契約中介的大人,對兩側的契約雙方的輔助。同時又有『夾』孳乳出『俠』字,指代除暴安良、劫富濟貧的『大人』。

『愛』、 『卿』、『夾』主要結構就是契約雙方,而『仁』,則是專門把這個契約雙方提煉出來,即『二人』。契約關係就是二人關係。『仁』所指的就是二人關係,合理的二人關係就是契約關係:相互尊重、誠信,這也是『愛』的關係。正確的愛,也是契約之愛、契約式的愛。

梅花 發表於 2025-4-11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愛":從甲骨文解構仁愛之本源】

考"愛"字之流變,當溯其形於甲骨。戰國所見三體——㤅、愛、,皆可上承殷商契文。其結構以"旡""心"爲基,"旡"復析爲"卩""口"二形。此中深意,實關華夏文明之根本。

一、結繩爲信:卩㔿本相非人形
許慎【說文】以"卩"爲瑞信,誠得古意。今觀甲骨文"卩""㔿"相對如繩契,實爲契約之具。先民"結繩而治",左繩爲㔿,右繩爲卩,合契則信成。晚清以來學者強以跪坐人形釋之,乃蔽於象形之說。考"人"字實由"卩"簡省而來,二者同源而異用,足證文字初起皆因事造文,非盡摹形狀物。

二、心旡相生:愛的雙重維度
"愛"字從心從旡,心者內蘊,旡者外顯。"旡"字上口下卩,口示言語宣發,卩表信約履行。反"旡"作㔿,猶鏡像對稱,暗含施受雙方之互動。孟子言"仁者愛人",正謂此心契於行,言行相顧乃成其愛。至若"既"字從皀(香食)從旡,更見愛之實踐必落實於養人惠物,【禮記】"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相發明。

三、五元會通:仁愛體系探微
愛字五基元中,"皀"(香米)與"喜"同源,揭示愛悅與生存之關聯;"夾"字二人護持一人,顯愛之護衛義;"卿"字二人共食,明愛之共享性。此諸形皆圍繞"卩㔿"契約精神展開,形成以信諾爲基、以惠養爲用、以心契爲本的倫理體系。孔子謂"仁者安仁",正是此心行如契、內外相印之境界。

四、由愛及仁:華夏倫理樞機
【郭店楚簡】載"仁,人也",其字從身從心,與愛之"從心"同構。仁愛之別,猶契約之兩造:愛者主動施與,如持卩示信;仁者克己復禮,若執㔿踐約。二者如陰陽合契,共成"同仁"之義。故【中庸】云"仁者人也",非謂形貌相似,乃言人我以信相系,以心相印,此即愛之真諦。

今人言愛,多耽情識而失其信義。回望甲骨文"愛"字結繩之形,方知大愛必本於誠,至仁必踐於行。若能持此心契精神,則愛國非虛口號,愛情非縱私慾,愛好非溺玩物——蓋凡真愛者,皆當如先民結繩,有約必踐,有心必達。此乃中華愛道之正脈,亦解"仁者愛人"之密鑰也。

(全文798字)
是飛 發表於 2025-4-13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愛":從甲骨文解構仁愛之本相】

"愛"字三體(㤅、愛、)實爲同一結繩符號系統之分化,其核心構件"卩"與"㔿"乃上古契約制度之遺存。許慎【說文】"卩,瑞信也"之解確爲的論,此物即【周禮】"掌節"之"玉節",乃契約信物之象。今人以跪坐人形釋之,實未解殷商契約文明之精微。

考"旡"字構形,上口下卩,實爲"契口"與"右繩"之合文。【釋名】云:"契,刻也,刻識其數也。"豎置之"口"正象刻齒之形,與戰國楚簡【語叢】"愛生於性"之論遙相呼應。愛之初義,當爲契約雙方心意之契合,此即【孟子】"愛人者人恆愛之"的 reciprocity(互惠)本質。

"皀"符尤爲關鍵。此字從"即"從"旡",而"即"本爲就食之象。【禮記】"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造字者以"皀"(香米)與"喜"同構,暗喻愛欲與生存本能同源。戰國文字"愛"中反寫的"旡",實爲契約雙方之鏡像對稱,恰如【周易·咸卦】"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的感應狀態。

"心"符之演變更值深味。西周金文始見"心"部,至小篆定型爲愛字核心。此演變軌跡與孔子"仁者愛人"思想之形成同步,【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愛類七,唯性愛爲近仁"可證。仁愛之辨,實乃契約精神(愛)向道德自覺(仁)的升華過程。

今人所謂愛,已失其結繩記事之本相。觀甲骨文"卿"字作二人對坐共食狀,"夾"字象二人扶腋之形,皆與"愛"共享契約符號。可知上古之愛,非抽象情感,而是具象的信用實踐。明乎此,則知【大學】"民之所好好之"非謂情感投射,實指契約義務的履行。

要之,"愛"字五要素:卩㔿示信、口喻誓言、心表誠意、皀象滋養,此五者共同構建了華夏文明特有的"契約化情感"模式。由愛至仁,正是從信用實踐到道德主體的覺醒歷程。今日重釋此字,不僅爲文字考據,更爲喚醒那沉睡三千年的契約精神——真正的愛,從來都是"言必信,行必果"的生命實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