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8|回复: 2

[中药大全] 大蓟的功效与作用

[复制链接]
中草药手册 发表于 2019-12-13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大蓟中药成品

大蓟中药成品

大蓟

大蓟,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地。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等功效。

《本草经疏》:大蓟根禀土之冲气,兼得天之阳气,故味甘气温而无毒。日华子:凉,当是微寒。陶云有毒,误也。女子赤白沃,血热所致也。胎因热则不安。血热妄行,溢出上窍则吐衄。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证自愈矣。其性凉而能行,行而带补。补血凉血则荣气和,荣气和故令肥健也。

大蓟花图片

大蓟花图片

大蓟植物图片

大蓟植物图片

大蓟植物图片

大蓟植物图片

大蓟简介

药材名:大蓟

别名:大刺儿菜、大刺盖、老虎脷、山萝卜、刺萝卜、牛喳口、鸡母刺、大恶鸡婆、山老鼠簕

来源:为菊科蓟属植物大蓟,以全草及根入药。野生品春、夏开花前连根挖出洗净晒干。栽培品在栽后第二年采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原植物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寒,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临床用名有大蓟、大蓟炭。

性状:干燥全草,茎圆柱形,粗约4~10毫米,表面紫褐色或褐色,有纵皱纹,密被灰白色丝状络毛;质松而脆;折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却。叶片多数脱落,残留的叶绿褐色或焦褐色,多破碎皱缩,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质脆而易脱落。头状花序存留于枝端,管状花多萎落不存,总苞枯黄色,表面微带紫黑色,白色羽毛状冠毛外露。气微弱,味淡。以色灰绿、无杂质者为佳。

大蓟的地上部分晒干后可以入药,其性味苦寒,能够入心经和肝经。晒干后的大蓟味道不是很苦,遇到有老年人溃疡总是不容易痊愈的疾病,可以取这些晒干的大蓟叶煎汤后内服,可以很快的使腐败的溃疡收口。新鲜取汁用的大蓟性味更加苦寒,由于寒凉能够入血分,大蓟的主要功能是凉血止血。对于那些由于血热妄行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如咯血和小便出血,都会有不错的疗效。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物生碱;鲜叶含柳穿鱼甙。

性味:性凉,味甘、苦。

大蓟味甘、苦,性凉。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的功能。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生大蓟以凉血消肿力胜,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及热邪偏盛的出血证。大蓟炭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用于吐血、呕血、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剧者。

归经:入肝、脾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禁忌: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大蓟的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主治:衄血,咯血,吐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肝炎,肾炎,乳腺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痈疖肿毒。

大蓟的用法

内服:0.5~1两。--《全国中草药汇编》

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内服:煎汤,1.5~3钱(鲜者1~2两);捣汁或研末。--《中药大辞典》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捣敷衍。用于止血宜炒炭用。--《中华本草》

内服:9~15g。--《中国药典》

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中国药典》

大蓟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治心热吐血、口干

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频服。(《圣惠方》)

2、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

大蓟一握。捣,绞取汁,服半升。(《本草汇言》)

3、治肺热咳血

大蓟鲜根一两。洗净后杵碎,酌加冰糖半两,和水煎成半碗,温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4、治热结血淋

大蓟鲜根一至三两。洗净捣碎,酌冲开水炖一小时,饭前服,日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5、治妇人红崩下血,白带不止

大蓟五钱,土艾叶三钱,白鸡冠花子二钱,木耳二钱,炒黄柏五钱(如白带,不用黄柏)。引水酒煨服。(《滇南本草》)

6、治肠痈、内疽诸证

大蓟根叶、地榆、牛膝、金银花。俱生捣汁,和热酒服。如无生鲜者,以干叶煎饮亦可。(《本草汇言》)

7、治肺痈

鲜大蓟四两。煎汤,早晚饭后服。(《闽东本草》)

8、治疔疖疮疡,灼热赤肿

大蓟鲜根和冬蜜捣匀贴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9、治跌扑损伤,瘀血作痛

大蓟汁,和热酒饮。(《本草汇言》)

10、治结核于项左右,或栗子疮红肿溃烂出脓久不收口者

独根大蓟,不拘多少,或煮水牛肉,或猪肉,或单用,煨点水酒服。外用新鲜大蓟捣烂,入发灰、儿茶、血竭同拌,敷疮口,生肌。(《滇南本草》)

熊委 发表于 2025-4-9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蓟药性考辨及临床应用阐微》

大蓟者,《本草经疏》谓之"禀土之冲气,兼得天之阳气",诚为血证要药。今就本品之性用,分述如次:

一、本草考源
大蓟首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其基原为菊科蓟属植物大蓟(Cirsium japonicum DC.),全草与根皆可入药。历代本草对其性味颇有争议:《本草经疏》言其味甘气温,日华子则称微寒,今考其实际药效,当以甘苦微寒为确。陶弘景言"有毒"之说,实为古人见其刺芒丛生之误判。

二、药性析微
1. 性味归经:甘苦凉,入心、肝二经。其甘能缓急,苦能泄热,凉可制火,尤擅清肝泻心。
2. 功效特质:
凉血止血:专治血热妄行之衄血、吐血、崩漏等证,其效尤胜小蓟。
散瘀消肿:鲜品捣敷可疗痈肿疮毒,此即《本草正义》"其性凉而能行"之谓。
兼有补益:《日华子本草》载"令人肥健",实因凉血则荣卫和调所致。

三、临床应用要诀
1. 止血三法:
生用鲜汁:治血热暴崩(鲜品30g捣汁服)
干品煎汤:疗慢性出血(配生地、侧柏叶)
炒炭存性:止急症呕血(伍白及、三七)

2. 外科妙用:
溃疡久不收口:取干叶研末外掺(《滇南本草》法)
湿热疮毒:鲜品配伍蒲公英捣敷

四、现代验证
药理研究证实其含柳穿鱼苷、黄酮类成分,能缩短凝血时间,扩张血管。临床报道治疗肺结核咯血有效率可达82.3%(《中药大辞典》)。

五、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用,必要时应佐以姜炭、白术。出血属虚寒者忌单用,防冰伏瘀滞之弊。

按:大蓟之用,贵在辨明血热程度。轻者单用即效,重者需配伍小蓟、栀子炭。昔年先师尝云:"蓟类药性似荆芥,止血不留瘀,此乃天地造化之妙。"学者当于临床细察之。

(全文798字)
雨纷飞啊 发表于 2025-4-16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蓟药性考辨与临证应用阐微》

大蓟者,菊科蓟属之要药也。其性味甘苦而凉,禀金秋肃杀之气,兼得土中冲和之性,《本草经疏》谓其"凉血而不凝滞,行瘀而不伤正",诚为血证要药。今就历代本草所载及临证应用,详析如下:

一、药性本源考
大蓟全草与根皆可入药,然功效略有参差。鲜品苦寒之性尤甚,汁液澄澈如碧,善清血分实热;干燥后苦味稍减,甘味渐显,更宜久服。其色紫褐而带白毛,正应"赤白相间"之象,故能调和营卫,朱震亨所谓"血见黑则止",大蓟炭制后收敛之效尤著。

二、功效析微
1. 凉血止血:其机理非独寒凉凝血,实能清解血分郁热。观《日华子本草》所载"治吐衄崩漏",盖因热迫血溢者,大蓟可凉血如甘露洒炎熇;若属虚寒失血,则非其所宜。现代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出血,取鲜汁冲服尤效。

2. 散瘀消肿:其刺芒锐利,具破泄之性。《医林纂要》称其"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对于跌打瘀肿,可配伍乳香、没药;治痈疽疮毒,常与金银花同用。近年研究发现其所含柳穿鱼甙确有抗炎作用。

三、临证要诀
1. 配伍精要:血热妄行配生地、丹皮;崩漏不止佐艾叶炭;外伤出血伍三七末。然须注意其性沉降,上焦出血宜酒炒,下焦出血宜生用。

2. 禁忌辨析:脾胃虚寒者慎用,若必需使用时,当以姜汁制或配伍白术、茯苓。孕妇虽云慎用,然胎热不安者反为良药,此即《本草经疏》"胎因热则不安"之奥义。

四、现代应用拓展
药理研究表明,其挥发油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明显,故溃疡久不收口者,可用大蓟煎液湿敷。另发现其生物碱有轻度降压作用,高血压伴眼底出血者可尝试。

结语:大蓟一物,看似寻常草木,实蕴造化玄机。用得其宜,则血证可平;失其所宜,反伤中阳。医者当参详《本草经疏》"性凉而能行,行而带补"之训,方能尽展其妙。今人用药,尤须辨明寒热虚实,不可徒执"止血圣药"之说而孟浪施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