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3|回覆: 0

[文化觀點] 文化復興需解決兩個層面的名正言順接續自身歷史、形成全球共識 ...

[複製連結]
蔡氏意學 發表於 2020-4-3 0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化復興是當前一個大問題,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呢?就是中國文化的名正言順。名正言順是孔子的說法,他並不是虛名的問題,我們現在人會把它理解成一個虛名。先秦的時候,名的含義更多的是指理論、邏輯。

de12fca16829aa813cab5f1ea313457e.png

諸子百家有一家叫名家,辯論白馬非馬的公孫龍就是這一家,這個名就是邏輯。名正言順,它的更核心的內容就是說邏輯上要說得通,理論上要說得通,讓名實相符。即邏輯能反映真實,理論上能反映真實。所以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後邊就是『言不順則事不利』。邏輯上不通,理論上沒搞通,那你做事那就不好做。

文化上的名正言順,實際上面臨著兩個問題,就是邏輯上或者理論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對中國自身的歷史,另外一個就是對全球。

我們現在的意識形態,包括我們現在的教育,我們的歷史教材,和咱們的歷史是有背離的。這個問題已經被認識到了,提出了一個說法叫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那麼這個歷史虛無主義是怎麼造成的呢?其實就是用西方的思維、西方的理論、西方的觀念,去解讀咱們自己的歷史,去描述咱們自己的歷史。西方理論、我們學術,就是名,中國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就是實,名實不符、名實背離。最終導致對歷史的背離、篡改。

這種虛無主義是在民國新文化運動之後才有的。辛亥革命之後,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是蔡元培,幾年後他也成爲北大校長。剛上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廢止讀經,而四書五經則是咱們傳統學術的核心。這是對中國傳統學術的徹底否定,然後引入西學化的教育和西式的學術。

1916年的時候,然後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長,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所謂的新文化運動,以蔡元培爲首,以北大爲這個基地。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其實都是當時年輕的留學生,主要是留學日本,還有極少的是留學美國。像胡適是美國,像陳獨秀、魯迅、李大釗、錢玄同,這些都是留學日本的,蔡元培本人也曾留學日本。

所謂的新文化,實爲搬運的日本明治維新文化,那麼就是否定中國文化,搞全盤西化、引入西學。所以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中國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後來以致整體否定中國的歷史,懷疑中國的歷史,懷疑和否定傳統經典所描述的一切,都覺得有問題。出現了一個所謂的學派叫古史辯派,以顧頡剛爲頭目。這就是歷史虛無。

那麼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所謂的歷史唯物主義來解讀中國歷史,而歷史唯物主義也是基於歐洲的歷史背景。你比如說他總結出來,歷史分階段前進,什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認爲古代的社會一定存在著一個奴隸社會,古代的社會一定是階級社會,這一點恰恰和中國歷史是不相符的。

我們中國歷史是沒有階級的,這是中國歷史的特殊之處。其他任何地方,無論是日本也好,印度也好,歐洲也好,的確是有階級的。唯獨咱們中國是沒有階級的,咱們只有行業分工,沒有階級這一說。

這樣中國的歷史上所有的時代,都是行業分工式社會,只有行業分工,而沒有階級。那麼行業分工和階級的區別在哪裡呢?行業分工它只是一個相互協作的關係,最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各行各業的人員是可以自由流動的。所有的階級,其實階級也有行業的特徵,從在工作內容上它也相當於一個行業,典型的是印度的種姓制,種姓是階級,同時也是行業,一個行業就是一個種姓。

那麼行業和階級的不同是什麼呢?階級它是固化的,人員是不可以跨階級自由流動的。你出生在什麼階級,那麼你一定是什麼階級,是不可以在階級之間流動的,尤其是從低階級向高階級,或者說從被統治階級向統治階級。如果可以自己流動的話,就就無所謂階級不階級了。階級一定是固化的。

說中國歷史上沒有階級,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咱們的這種官員選拔,後來成爲科舉制。科舉制就是靠考試來去選拔官員,在唐朝之後成形,在唐朝之前這種官員選拔也是存在的。只是說他沒有去考試,是靠推薦。推薦的標準就是你的品德品行,直到唐朝之後開始考試,用儒家的東西,用以五經爲核心的儒家經典作爲考試內容來進行考試。其實他們的原理是一樣的,那都是人的品行,因爲考試的內容是四書五經,也是義理、仁義,是培養人品行的。

總之科官員舉薦和舉考試是不分階級的,不分出身的,任何人,你只要覺得你有品行、品德,只要你的考試成績好,就可以到朝廷去做官。到朝廷做官意味著什麼呢?那就是按照階級的劃分來講,就是統治階級了。甚至說我們傳統上還更謳歌這些所有的出身貧寒的人,說寒門貴子、寒門狀元。這一點在現代之前的任何國家,任何文明它都是做不到,因爲他們是階級是固化的

所以中國歷史是沒有所謂的奴隸社會,沒有歐洲式的封建社會這一說的,沒有階級社會這一說。但是現在咱們的教材一定是把中國的歷史上的唐虞三代,說成奴隸社會,而我們傳統上則一直認爲是那是中國歷史上的美好社會,尤其是在堯舜時代。這就是歷史虛無。

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是是講仁義的,講道義的,這是儒家。但是到春秋戰國,出現一種新的思想,就是專制的法家。秦始皇將這種法家的發揮到極致,所以秦國統一中國十幾年就崩潰了。實際上法家它是相對於我們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來講,有著強烈的蠻夷、異化色彩,講專制、講利益,不講仁義,就像後來賈誼說的,『仁義不施』。但是現在我們把他描述成一個什麼?認爲中國是他統一的,是統一中國的大功臣。這就是歷史虛無虛無。

中國文化名正言順的第二個問題,是對全球我們怎麼去描述它,成爲全球的共識。中國的文化復興一定是全球的、全世界的。尤其是這一次疫情之後,中國一定會替代美國成爲全球價值的提供者。我們要提供一個價值系統來支撐全球的秩序。

現在西方對中國一個最大的誤解,認爲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比如這次疫情,我們可以做到全國統一,而且即便政府頒布了很嚴厲的政策,你比如說封城、居家隔離,但是老百姓也是願意遵守的。在西方看來,這是專制、威權主義的結果,即政府靠高壓統治,然後老百姓是迫於高壓被動的去服從。顯然這是一種誤解。

我們講統一,中國歷史上也確實一直非常崇尚統一,但是這種統一,包括大一統,絕對不是法家式的統一,不是秦始皇似的,而是儒家的。那麼在春秋之前,中國一直是統一的,也是大一統的。大一統大一統本來就是儒家的觀點,而不是法家的。譬如說在三代的時候要『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就是大一統。但是儒家的統一其基礎是道義、仁義,是共識,而不是暴力,不是專制。中國的統一、中國的團結是基於道義的,政府和人民之間在道義之上可以達成共識、相互協作。

因此,中國的政治形態是道義政治。

在道義政治之下,人民尊重政府,政府真正的以民爲本。現在我們講爲人民服務,密切聯繫群眾,這就是我們傳統的以民爲本、以民爲貴思想的體現。所以我們的社會是一個道義社會,是超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

我們目前沒有做到名正言順,既有歷史虛無主義的問題,也是將專制的法家式統一與道義式儒家統一混爲一談的問題。傳統上我們對兩種截然不同的秩序基礎、統一基礎分的很清,這就是儒法之爭、禮樂刑政之辯,但是這些東西卻被現代學術所否定和無視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