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章按:道者,明於君子,而化於小人。君子學道以教化四方,四方受化以踐從政令,此德治之優於法治者也。子游之執武城,琴詩歌以樂百姓,此君子學道之所的也,是故孔子白己過而改之。 【論語陽貨篇】『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全文翻譯 原文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君子學道則愛人
白話譯文孔子到了武城,聽到弦歌之聲。他微微一笑說到:『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曾聽夫子說過:「君子學習禮樂就會懂得愛人,小人學習禮樂就會易於服從使命。」』孔子說:『諸位!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前面說的話是和他開玩笑啊。』 注釋之:到、往。 武城:魯邑名。 弦歌:弦,指琴瑟。歌,指【詩】之樂章。【正義】:『歌,謂以琴瑟之弦,依【詩】詠之也。』朱子:『時子游爲武城宰,以禮樂爲教,故邑人皆弦歌也。』【註疏】:『欲以禮樂化導於民。』 聲:配以琴瑟的歌聲。【後案】:『器而被之以音,音而葉之以器。氣不靜則手不調,志不和則音不雅。此弦歌之聲,具有平日陶淑之功,即下文之所謂「道」也。』 莞爾而笑:微微一笑。莞爾,微笑的樣子。錢穆先生認爲:『莞字本作「莧」,山羊細角,人笑時兩眉角微垂似之。』 割雞焉用牛刀:殺雞怎麼能用宰牛的刀。【註疏】:『雞乃小牲,割之當用小刀,何用解牛之大刀,以喻治小何須用大道。今子游治小用大,故笑之。』錢穆:『此有兩解:一言其治小邑,何必用禮樂大道。其實則深喜之。一言子游之才而用於武城之小邑,則是深惜之也。然承上莞爾而笑,則終是喜深於惜。』 偃:子游之名。子游是武城之宰。 君子、小人:此處從地位而言。【正義】:『君子者,謂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小人者,謂凡庶民之子孫也。【尚書大傳】:「新谷已入,櫌(yōu)鉏(鋤)已藏,祈樂已入,歲事既畢,餘子皆入學。」是小人亦入學習禮樂也。』 學道:道,此處指禮樂。劉宗周:『道之所該者廣,而禮樂其大端也。』孔安國:『樂以和人,人和則易使。』朱子:『子游所稱,蓋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學。故武城雖小,亦必教以禮樂。』 二三子:諸位之意,或看作你們,指孔子身邊從行的人。 前言戲之耳:前面說的話是和他開玩笑而已。朱子:『嘉子游之篤信,又以解門人之惑也。夫子驟聞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戲之。而子游以正對,故復是其言,而自實其戲也。』錢穆:『戲言蓋出於嘉喜之情。游、夏皆孔門後進弟子,而列文學之科。子游宰武城時尚年輕,已能行禮樂之教,知孔門四科皆能實見之於行事,即在文學,亦非徒務空言。』 先賢註疏【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言爲治者當以道化民也。 朱子曰:治有大小,而其治之必用禮樂則其爲道一也。但眾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獨行之。 【論語註疏】曰:此章論治民之道也。『道』,謂禮樂也。禮節人心,樂和人聲。言若在位君子學禮樂則愛養下人也,若在下小人學禮樂則人和而易使也。 【四書合講】曰:在上之君子學道,則有以養其慈祥之德而愛人;在下之小人學道,則有以生其和順之心而易使也。見得無人不當學道,無處不當以學道治之。 【論語集說】曰:子游爲武城宰,以禮樂爲教。君子學道則知爲上治人之理,故能愛人;小人學道則知爲下事上之理,故易使也。可見子游能尊其所聞,而以道爲教者矣。 劉宗周曰:武城有弦歌之風,教化達矣。大道而小試之,可喜也,故聖人有莞爾之喻。武城之爲治,舉而措之道者也。君子小人,皆在斯道範圍之中,而愛敬聯爲一體,和氣溢於兩間矣。若子游可爲不負所學矣。 黃干曰:教以弦歌,而謂之學道者,使人人習於中正和平之音,以養其心,而所歌之【詩】,又皆溫柔敦厚,合乎禮義。君子因之知撫乎下,小人因之知順乎上,如此,安有不治者乎? 陳祥道曰:君子學道則能仁,能仁故愛人;小人學道則知禮,知禮故易使。子游爲武城宰而以道教民,可謂知本矣。觀其責子夏之趨末,則其學道而爲政務本可知矣。蓋君子之於天下,無所施而非道。夫豈以眾寡小大而加損之哉?然則割雞牛刀之說,特戲之也。 鄭汝諧曰:夫子警策諸弟子每每如此。使子游轉徙於聖人之言,非自得之學也。前言非戲也,托戲以實之也。 張栻曰:辭氣抑揚之間,豈弟(愷悌)和平無非教也。 【論語稽】曰:禮樂之治,冉有以俟君子,公西華亦曰『願學』,而皆無以自見。子游不得行其化於天下國家,而唯於武城小試焉。夫子牛刀割雞之喻,其辭若戲之,其實乃深惜之也。 繆播曰:子游宰小邑,能令民得其所,弦歌以樂也。惜其不得導千乘之國,如牛刀割雞,不盡其才也。 熊禾曰:子游宰武城之事凡兩見,一以人才爲重,一以道化爲先,皆見其知本。 【附錄】 【論語正義】曰:【毛詩·子衿】傳:『古人教以詩樂,誦之歌之,弦之舞之。』夫子於武城得聞之者。【樂記】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春秋時,庠塾之教廢,故禮樂崩壞,雅頌之音不作。子游爲武城宰,乃始庠序之教,於時受學者眾,故夫子得聞弦歌之聲也。(按:可見學之興廢。) 【相關材料】 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樂者爲同,禮者爲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言順天地之氣與其數)。和,故百物不失(不失其性);節,故祀天祭地(成物有功,報焉)。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助天地成物者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雲。(節選自【禮記·樂記】)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學案】【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會箋】【論語後案】【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四書解義】【四書合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