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3|回覆: 0

[醫藥臨床] 姜良鐸運用氣化升降理論辨治脾胃病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1-6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筆者老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姜良鐸教授對脾胃病的治療提倡從調動人體各方面積極因素、促進臟腑之間生理功能協調出發,采各家之長,輕靈用藥,以通為補,達到升降平衡得宜,氣機轉化正常。從各個臟腑的功能特點來看,主要表現為胃主和降,脾主升清,大腸主傳導,肝主疏泄,腎主關約等。由於消化系統有關的各個臟腑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約的關係,並以經絡氣血為媒介相互聯繫和傳遞信息,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所以臨證辨治時,要有整體觀。
  升清降濁為治脾胃基本大法
  脾主升清,為髒宜藏,胃司降濁,屬腑宜通,脾胃之間互相協調,相反相成,保證納化功能的正常進行。若諸因導致脾升胃降的相互協調失常,脾氣不升,則腸鳴泄瀉;胃腑不降,則嘔吐噁心;升降失司,氣機不暢,阻滯於中,則脘腹痞滿等諸種病證發生。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法當升清降濁,使中焦得和,升降復常。姜良鐸認為,胃為六腑,治療六腑病,時刻都要着眼於一個『通』字,只有通,才能疏其壅塞,消其郁滯,導引食濁淤滯下行,使消化道保持通暢,即通則不病。通腑亦是通降胃氣的一個重要法則,承氣類方是臨床治療六腑病行之有效的方藥。
  疏理肝氣升降脾胃氣機
  肝為風木之髒,喜條達,主疏泄。姜良鐸辨治脾胃病非常注重疏理肝氣,『木郁達之』乃調肝之大法,疏氣令調,脾胃自安。姜良鐸臨床用藥多着眼於氣機的調理,氣行則氣、血、痰、火、濕、食等邪皆能消散。如在辨治慢性胃炎、潰瘍病,症見胃脘痛,噯氣嘈雜,燒心吞酸,口苦,胸悶,舌質淡紅,脈細弦者,常用輕量左金丸,川黃連、吳茱萸一苦一辛,苦辛通降藉以泄木,加柴胡、綠萼梅、川楝子、白檀香、炒枳實殼、青陳皮等疏肝氣,降胃氣;疼痛甚者加金鈴子、延胡索;偏寒加蓽澄茄、高良姜、制香附;久病入絡,頑固性疼痛加九香蟲、制刺蝟皮;郁而化熱加丹皮、山梔子。
  姜良鐸辨治脾胃病每每倡導『輕可祛實』,『忌剛用柔』的用藥原則,並指出:『疏肝牢記和胃,理氣要防傷陰,用藥必需靈活,切忌呆板硬套,師古之法,采方不執於方。』
  宣降肺氣以行脾胃氣化
  【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大氣下陷方】指出,胸中所積之氣名曰『大氣』,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氣。宗氣由肺吸入的清氣與水谷精氣相合而成,有賴於肺陽的溫煦,激發其獨特的宣降運動,協助脾的升清,胃的降濁。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宣降肺氣關鍵就在於胃氣潤降。降則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不通。姜良鐸辨治胃病非常注重宣降肺氣,常用紫菀、蘇梗、桔梗宣肺氣以治胃,並適當配伍炒枳殼、香櫞皮、佛手等通降之品;如肺胃氣虛,亦令短氣,當選用扶掖肺陽之品如黃芪、人參、桔梗,俾宗氣充裕,自可大氣上舉,肺胃通降功能調勻,病當自愈。
  調氣補脾斡旋一身氣機
  脾氣具有消化飲食,轉輸水谷精微的功能,而水谷精微是人體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屬化生氣血的物質基礎,故有『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說。脾氣內充,升運向上,有力地支持了臟腑整體氣機的升降,使之成為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氣健旺,中州和調,化源充足,血固脈中,五臟安和。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如果脾氣下陷,元氣耗傷,脾乏升運,清氣不升,濁陰不降,臨床可見胃、肝、腎下垂,直腸下垂,子宮脫垂等證。姜良鐸辨治此證,多選用桔梗、升麻、柴胡;黃芪、黨參、白朮等升發脾胃陽氣,斡旋一身氣機,達到升降並舉,相輔相成。同時臨床辨證要審證求因,分清虛實、寒熱,孰輕孰重,根據實際情況組方用藥,斟酌藥量,使陰陽平衡,氣化如常。不過無虛之疾,切不可補。投多味甘膩壅補,必礙氣機,助滿滯膈,致食納欠佳,不惟無益,反而有害。
  病案舉例
  案1楊某,女,41歲。1992年3月7日初診。素有胃脘痛,痛無定時8年余,每遇情志不舒或勞累後疼痛加重。近因吵架,納後胃脘脹痛,胸脅脹滿,噯氣吞酸,食慾減退,形體消瘦。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胃鏡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證屬肝鬱脾虛,胃失和降。治宜疏肝理氣,辛開苦降。藥用制香附10克,白芍藥15克,青陳皮各10克,綠萼梅10克,炒枳實12克,龍膽草10克,吳茱萸3克,川黃連3克,雞內金4克(研沖),烏梅10克,砂仁6克(後下),制刺蝟皮10克,炒麥芽30克,紫菀6克。水煎服。
  服藥2周,諸證大減,仍以調肝和胃法治療,服藥5月余,症狀基本消失,胃鏡複查有好轉。上方加減改為丸藥,以緩圖之。
  案2宋某,男,53歲。1998年4月12日初診。主因胃病多年,經常胃脘痛,痛牽引胸脅,咳嗽氣逆,善太息,胃脘嘈雜,大便秘結,舌質淡紅,苔薄膩。胃鏡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竇炎。證屬肝氣鬱滯,肺氣不宣,胃失和降,痰濁內阻。治宜宣肺調肝,化痰消脹。藥用玉桔梗6克,紫菀6克,枇杷葉6克,蘇梗10克,瓜蔞仁20克,制香附10克,高良姜5克,川楝子10克,制刺蝟皮10克,吳茱萸2克,雞內金4克(研沖),焦山楂30克,焦神曲15克,川厚朴12克。水煎服。
  上方服2周,胃脘痛明顯好轉,余症大減。原法加減共服4月,胃鏡複查:慢性淺表性胃竇炎好轉,病情向愈,改服丸藥,以鞏固其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