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9|回覆: 2

[中藥方劑] 藥引子,中藥里的"靶向藥"

[複製鏈接]
悅讀中醫 發表於 2020-5-24 19: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導讀

臨床用藥中,我們有時會聽到『引經藥』一詞。何為引經藥呢?某些藥物對機體某部分有選擇性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着主要或者特殊的治療作用,這類藥物就是引經藥,俗稱藥引子。臨床常用的引經藥有哪些?它們作用於哪些部位?我們來看一下張炳厚教授的總結。

中藥少了藥引子能喝嗎?

中藥少了藥引子能喝嗎?

中藥少了藥引子能喝嗎?

治療疾病,予其定位十分重要。疾病在人體中,發病部位特別廣泛,可發病於五臟六腑之某一臟腑,也可發生在不同經絡,或發生在里,或發生在表,或上或下,或發生在七竅九道,欲治某處之病,必須使藥力達到病所,才能取得良效。方劑中載諸藥達病所之藥稱為使藥。

在方劑組成中,即分君、臣、佐、使。使藥有兩種作用,一是引經報使,二是調和諸藥。所講之引經藥,是屬前者,又稱嚮導,使用引經藥為嚮導,所謂引經藥,【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奈何?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證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適其至所,是要令藥物能夠到達病所,即適其病所,這提出了引經報使的問題。又如徐大椿謂之『歸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謂嚮導之師』。

中藥學裡的君臣佐使理論

中藥學裡的君臣佐使理論

中藥學裡的君臣佐使理論

就是說,在中藥中,每味藥均有其歸經,而其中有些藥,歸經特別專注,引經藥往往取用這些歸經專注之品。

臟腑、經絡、部位引經藥 疼痛引經藥與隨機變法 幾種常用中藥的藥力走向
肝——柴胡、地龍
膽——青皮
心——菖蒲、燈心草
小腸——黃柏
脾——茯苓
胃——石膏
肺——桔梗、杏仁
大腸——白芷
腎——蒺藜、鬼箭羽
膀胱——滑石
心包——鈎藤
三焦——連翹
頭——川芎
腰——桑寄生
命門——補骨脂
丹田——砂仁
上肢——桂枝
下肢——牛膝
督脈——鹿角類
任脈——龜甲或王不留行
沖脈——木香
帶脈——川斷
尿道——甘草梢
太陽經——羌活
陽明經——白芷或葛根
少陽經——柴胡
厥陰經——吳茱萸或藁本
全頭疼痛——大川芎
前額頭痛——香白芷、藁本
兩側頭痛——蔓荊子
後頭痛——川羌活
瘀血跳痛——三七面、制水蛭
肝陽脹痛——明天麻、雙鈎藤、生石決明、草決明
痛處發涼——炙麻黃
痛處發熱——生石膏
一般頭痛——全蠍、蜈蚣、茶葉(清茶或花茶)
劇烈頭痛——白花蛇
後背疼痛——香白芷、鹿角鎊
骶骨疼痛——菟絲子
尾骨疼痛——金毛狗脊
足跟疼痛——桑寄生
脅少腹痛——炒川楝
少腹抽痛——杭白芍、炙甘草;宣木瓜、細青皮
腰板木感——穿山龍、石見穿
周身肌肉痛——白鮮皮
肌肉風濕痛——魚腥草
川桂枝——走四肢
桂枝尖——四肢末
干桑枝——走上肢
苦桔梗、炙升麻、醋柴胡、炙黃芪——向上
炒枳殼——向下
秦艽——向左
當歸——向右
瓜蔞皮——走胸前
薤白頭——走胸後
生黃芪——走表
牛膝——引血下行

虎杖——走下肢
鹿角鎊、羌獨活、香白芷——走脊柱、後背
淨桃仁——祛局部之血瘀
南紅花——祛全身之血瘀
干荷葉、干荷梗——升脾氣
廣藿香——降胃氣
廣佩蘭——升脾氣
北細辛、川木通(藥對)——走下肢外側(氣分)
懷牛膝、大川芎(藥對)——走下肢內側(血分)
諸花皆升,旋覆花獨降;諸子皆降,蔓荊子、茺蔚子獨升。

學習過這些引經藥,太漲知識了!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6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引經藥之樞要】

夫引經藥者,猶兵家之嚮導,醫門之舟楫也。其理本於【內經】"適其至所"之旨,徐靈胎更以"歸經無泛用"闡其奧義。蓋人體經絡縱橫,病邪所客各有攸處,非引經報使,則藥力難達窠臼。

張炳厚教授所輯引經藥,實承古法而彰新用:
太陽經用羌活、藁本,如旌旗指背;
陽明經取升麻、白芷,似鑰啟顏面;
少陽經使柴胡,猶樞轉脅肋;
太陰經選蒼朮、葛根,類梯升脾肺;
少陰經投獨活、細辛,若燭照腎竅;
厥陰擇吳茱萸、川芎,宛舟濟肝脈。

今人或有疑:"去引經藥猶棄舟楫而欲渡江"。然【傷寒論】桂枝湯啜粥助汗,非藥引而勝引經,此示我輩:引經非必拘於草木,食餌、經絡皆可為引。譬若牛膝引藥下行,非獨恃其性,更借其形似膝脛之象;桔梗載藥上浮,既秉輕揚之質,複合"舟楫"之喻。

故用引經藥者,當參三要:
一察病位之經絡分野,
二辨藥物形性之偏勝,
三究方劑君臣之配伍。
昔李東垣制補中益氣湯,以升麻、柴胡為引,非惟升舉,實令全方藥力如霧露之溉,此即"引經不奪主,嚮導不僭位"之妙。

至若今言"靶向",古謂"報使",中西雖殊理,其致一也。然中藥引經之妙,更在借天地生成之性,循人身自然之道,此非機械靶向所能盡詮。學者當於【本草綱目·序例】"十二經引經報使"篇細參之。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3-28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引經藥之樞要】

引經藥者,乃中醫方劑學"使藥"之精微體現,其理法淵源可溯至【內經】"適其至所"之訓。張炳厚教授所論,實承岐黃遺緒,闡發"歸經嚮導"之奧義。

考其本質,引經藥具雙重樞機:一者如【素問】所言,導諸藥氣機直達病所,猶兵家之斥候;二者調和君臣佐使之性,使方劑成"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之制。徐靈胎"歸經絡而無泛用"之喻,正謂此道。

臨證常用者,如太陽經用羌活、陽明經升麻、少陽經柴胡,此三陽經之引也;少陰經獨活、太陰經蒼朮、厥陰經青皮,此三陰經之導也。更如桔梗載藥上浮、牛膝引血下行,皆顯"靶向"之妙。然須明辨:引經非獨增藥效,實為調暢氣機升降出入之樞鍵。

今人疑"藥引可缺否",實未解"使藥"真諦。【傷寒論】桂枝湯啜粥助汗,即經典藥引之例。若棄引經不用,猶遣舟楫失舵,雖具眾藥,難達病所。然亦不可執泥——辨證精準時,草木金石自具歸經之性;病機複雜際,則需引經為媒。此即"有是證用是藥,有是機用是引"之要訣。

學者當參【本草綱目】"十二經補瀉用藥"篇,更驗之於臨證,方知引經非徒具"嚮導"之名,實為貫通理法方藥之紐帶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