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1|回覆: 0

[醫藥臨床] 從經筋論治膝骨關節炎疼痛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2-5-21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膝骨關節炎(OA)是以關節軟骨變性軟化、軟骨增生性改變和軟骨下骨改變為基礎,以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關節退行性疾病,其中疼痛是絕大多數患者的主訴症狀。臨床上許多患者主訴關節內疼痛的同時,在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部位也存在明顯的疼痛;而沒有主訴關節外疼痛的患者在查體過程中也多發現關節周圍軟組織存在明確的壓痛點。因此,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可分為關節內和關節外兩部分。關節內的疼痛是以關節軟骨、軟骨下骨、滑膜為致痛源,關節外的疼痛是繼發引起的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起止點、滑囊、脂肪墊等存在的勞損或炎性病變所致。其中有些患者關節外疼痛的存在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其與骨軟骨的病變相互作用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對其有效治療極其關鍵。
  膝部經筋『結』、『聚』的解剖學特點
  經筋理論源於【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是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韌帶及關節等處的結締組織在內的筋肉系統。足陽明、足太陽、足少陽和足三陰經筋分別循行於膝關節的前、後、外及內側,並在膝關節周圍有相應的結聚點,如『結於膕』、『結於膝外廉』、『結於膝』等。【靈樞·經筋】提及的『結』、『聚』於某處,與現代解剖學中肌肉和韌帶的起止點、運動受力點基本一致。膝骨關節炎關節外痛點絕大部分為這些結聚點,其與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等的附着點有着極大的對應性。膝骨關節炎以內側的結聚點疼痛者較多,有壓痛的患者初期為60%,中期多於80%,且最容易出現在鵝足部和內側關節間隙。
  膝骨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行性疾病,但關節軟骨沒有感覺神經分佈,觸及或退變不會有疼痛感覺。那麼,膝骨關節炎患者為什麼疼痛呢?為什麼在關節周圍這些結聚點也容易有疼痛症狀呢?
  原來,膝關節周圍的經筋組織如肌肉、韌帶、滑囊及其附着點是神經支配最豐富的區域,也有豐富的神經供應到接近關節緣的骨膜和進入滑膜及軟骨下骨的血管。軟骨的變性、退變和磨損可引起關節內的炎症,當關節炎症波及這些神經豐富的區域,就成為膝關節疼痛的致痛源。這說明結聚點的感覺神經分佈較其他部位組織分佈要多,容易受炎症、勞損等刺激,也由此決定了這些結聚點易引發疼痛。
  膝部經筋『結』、『聚』點的力學要素
  膝部的經筋在循行途中分別或重複『結』、『聚』於關節部和肌肉豐厚之處。膝關節屈伸和維持其穩定性過程中必然要使肌肉收縮,從而牽拉關節產生運動,其着力點正在肌腱、韌帶與骨的結合部,即經筋『結』、『聚』之處。
  當膝關節勞損、受外邪侵襲等發生病變時,其周圍的經筋組織也必然受到損傷。膝骨關節炎患者在軟骨發生退變的同時,關節承重形式及運動力線的改變導致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等經筋組織發生勞損,其痛點的位置往往出現在肌肉韌帶起止部的保護性附屬組織上。而這些痛點的位置和經筋在膝關節周圍的『結』、『聚』點相近。這些結聚點也是肌肉收縮牽拉關節運動的應力集中點。當關節活動時,附着於骨骼兩端的肌腱由於應力較大,便成為了整塊肌肉的應力集中點。肌肉-肌腱長期受力容易導致局部組織勞損,其應力集中點的勞損為最重,勞損則產生疼痛,疼痛則又影響到機體防禦功能,產生肌肉痙攣,導致受累區域供血減少或呈缺血狀態,以致惡性循環而誘發肌肉軟組織病變。從軟組織方面看,此類疾病患者痛點大多在應力集中之處,是肌腱、韌帶與骨的結合部,也是經筋的『結』、『聚』點。
  鈹針切刺使經筋減壓、減張
  正常的膝關節各部組織的平衡,使人體可以很容易地完成跑跳、蹲起、上下樓梯等運動而不受傷害。多種原因可引起膝關節周圍的組織發生病變,如風、寒、濕等邪氣侵襲;韌帶受損,關節的穩定性下降;肌肉的急慢性攣縮、肌力下降,削弱了這些組織對關節的保護作用;滑膜炎症刺激,引起疼痛、肌肉攣縮等。這些因素均可導致關節整體的失衡。為維持這種平衡,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經筋組織就會重新分佈力量,於是,經筋的某些『結』、『聚』點就要承受過高的應力。為適應病變後高應力的存在,人體經筋組織就會產生相應的變化。應力的集中使該處的肌肉韌帶發生痙攣、筋膜攣縮,並且,筋膜和肌肉還會產生代償性增生肥厚。這些變化使一個封閉的筋膜腔室內的肌肉韌帶組織增多,筋膜腔室內的壓力和表面的張力就會增高。
  上述在對『結』、『聚』點的解剖學論述中說到,這些結聚點是神經最豐富的部位,這些神經不僅容易受到關節軟骨退變造成的炎症刺激產生疼痛,更重要的是神經所經過或穿行的部位是應力的集中點,其筋膜腔室內的壓力和張力增高必然對這些神經產生牽拉和壓迫。這是關節外痛點產生的綜合原因。
  鈹針源自【靈樞·九針十二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鈹針者,末如劍鋒』。現在的鈹針由原來的『末如劍鋒』,改成了『末扁體圓,末為直刃』,這種結構用來治療膝骨關節炎『結』、『聚』點的疼痛有着很好的應用。經筋『結』、『聚』點的疼痛是由於肌肉韌帶附着點筋膜腔內的內容物增多,腔內壓力及表面張力增高,壓迫或牽拉局部神經所致。所以,臨床治療原則就是對其進行減張減壓。鈹針可以切刺張力最高點,限制張力釋放的筋膜、瘢痕組織等,釋放過高的張力,降低受壓部位軟組織張力,從而解除了神經的機械性牽拉和壓迫,對局部軟組織減張減壓;另外,也可改變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加快炎症代謝產物的吸收,從而從根本上消除引起疼痛的病理基礎,使鈹針的減壓減張具有『針出痛止』的療效。
  可見,了解膝骨關節炎周圍經筋『結』、『聚』點的解剖特點,為經筋痛點觸診提供了思路,綜合分析『結』、『聚』點的解剖特點及生物力學特性,探討鈹針獨特且實效的治療機制,在改善膝骨關節炎患者疼痛症狀、延緩關節退變方面有重要的臨床指導作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