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59|回覆: 0

[醫藥臨床] 中華中醫藥學會『十二五』規劃(2011-2015)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2-5-21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攻堅時期。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要求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結合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情況和學會工作的實際,編制【中華中醫藥學會『十二五』(2011-2015年)發展規劃】。
  一、回顧與展望
  回顧『十一五』以來的五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以下簡稱學會)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在中國科協、民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與支持下,堅持正確的辦會方向,以學術發展爲重點,以服務會員爲根本,以人才建設爲抓手,民主辦會,深化改革,團結並依靠全體會員與廣大中醫藥工作者,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推動學會各項工作全面發展。五年來,學會推動開展『著名中醫藥學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等10餘項學術交流重點項目和召開374次學術會議,推進【中醫雜誌】等23種學會主辦期刊的精品學術期刊建設,推出『名院共建、名醫培養』工程和全國中醫醫院院長培訓班等396項人才培養活動,發起全國範圍內的以『讀經典,從源頭上搞好繼承;重實踐,在發展中促進創新』爲主題的『讀中醫經典,學中醫名著』讀書活動,開展『養生文化進萬家』等1466場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活動,組織參與首屆『國醫大師』、『首席中醫藥科普專家』等10餘項評選表彰工作,主辦『第三屆南陽國際張仲景學術思想研討會』等20餘項文化交流活動,完成中醫藥標準化項目和中醫醫德規範專題研究等國家相關部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交辦的任務,參與『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和奉獻奧運等重大社會活動。學會的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普遍認可,學會的凝聚力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學會工作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主要是:學術活動的組織和策劃需要進一步突出重點,提高層次和規模;培育、舉薦、表彰中醫藥人才的力度有待繼續加強;繼續教育工作要進一步滿足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弘揚中醫藥文化『主陣地』地位尚需不斷鞏固;學會自身建設的信息化、自動化水平還要不斷的提高;國際交流水平還需要新的提升,等等。這些均需要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予以重視,並認真加以改進和完善。
  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健康意識和理念不斷增強,對中醫藥知識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特別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療效確切、費用相對低廉的中醫藥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健康觀念的不斷改變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使中醫藥整體觀理論思維、個性化辨證論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和關注中醫藥,爲中醫藥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深化醫改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學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出了新的要求。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六位一體』全面協調發展的格局,爲學會提高自身能力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
  面對機遇和挑戰,學會將緊緊圍繞國家中醫藥工作的重心,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努力開創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學會工作新局面。
  二、目標與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根據國家衛生工作方針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中醫藥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服務於中醫藥事業發展全局,著力於學術引領和文化建設工作;按照『全面的繼承、科學的發展』的工作思路,推進中醫藥學術發展,繁榮中醫藥文化,團結依靠全體會員和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堅持學會宗旨,增強學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積極向政府建言獻策,發揮參謀助手作用,爲中醫藥事業的快速發展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二)發展目標
  在國務院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文件的指導下,全面實施『中醫藥學術傳承戰略』、『中醫藥學術創新戰略』、『中醫藥人才培養戰略』、『中醫藥文化建設戰略』、『中醫藥成果推廣戰略』,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促進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
  搭建一個多層次、多學科的學術交流平台;創辦一項中醫藥學術交流的高端峰會——岐黃論壇;組織開展一系列中醫藥重大學術活動;建立健全一套中醫藥學術發展制度規範;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的中醫藥人才梯隊;建立並夯實一批中醫藥學術傳承基地、繼續教育基地和中醫藥文化建設基地;舉辦中醫藥學術、文化國際交流精品項目;加強學會自身建設,將學會打造成引領中醫藥學術發展和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的富有活力的中醫藥學術團體。
  (三)主要原則
  1.堅持雙百方針,發揮學術引領作用,促進中醫藥文化繁榮和學術進步。
  2.堅持服務宗旨,提升服務水平,促進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
  3.堅持依法辦會,提高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人文化管理水平。
  4.堅持民主辦會,發揚學術民主,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5.堅持繼承創新,按照中醫藥發展規律豐富和發展中醫藥學術。
  6.堅持統籌兼顧,科學發展,促進學會各項工作的協調發展。
  三、任務與措施
  (一)加強學術引領,促進科技發展
  充分發揮學會的學術引領作用,推動學科發展與學術進步。增強中醫藥學術交流質量和實效;優化中醫藥學術發展環境,創新交流形式和機制,提高學術會議、學術期刊質量,推出一批高質量的中醫藥學術論文;做好科技獎勵工作,推動學術創新、促進成果轉化。以更加有利於中醫藥繼承創新、更加有利於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爲目標,促進中醫藥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搭建學術平台,推出精品工程
  ——立足於醫教研實際需求,組織多層次的學術活動。拓展研究平台,協調學會功能,組織開展重大學術課題的研究;有針對性地組織學術會議,提高基層中醫藥醫療水平;結合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達的任務,爭取更多的學科立項,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
  ——推出學術交流精品工程。圍繞對中醫藥發展方向具有引領作用的問題;對弘揚中醫藥特色,促進中醫、中藥協調發展有重大意義的問題;在應對公共衛生事件中作用突出的問題;在改善民生中學科特色突出、技術適應性強的問題,定期組織專家舉辦學術大講堂。
  專欄一 搭建學術交流平台,優化學術交流環境重點項目
  『岐黃論壇』:推出中醫藥文化品牌論壇,力爭3年內將『岐黃論壇』打造成國內影響力大、知名度高的中醫藥品牌論壇,5年內將其打造成國際中醫藥文化品牌論壇。採取有關部門與地方申請辦會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年份主題確定論壇主題,並酌情開闢分論壇,擴大其影響力。
  ——豐富和創新學術交流形式。開闢學術交流網站或專題網頁信箱,推動在線學術交流;充分調動地方學會和各專科分會積極性,引入激勵和競爭機制,發揮地方學會和各專科分會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促進多學科聯合辦會,充分汲取兄弟學會在提高中醫藥學術質量方面的經驗,促進中醫藥學術交流與發展。
  2.發布學科報告,推進學科發展
  ——對學科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圍繞學科的現狀、問題、癥結及學術前沿、國內外動態,組織學科領域裡有突出代表性的專家,理清學科發展方向與思路,做好學科發展情況調研工作;根據調研情況指導部分專科分會,加速重點學科建設。
  ——撰寫並發布中醫藥學科年度報告。定期對中醫藥學術領域的新觀點、新思想、新成果進行學術發布,引領和促進學術發展。
  ——搜集相關學科信息進行比對性研究。圍繞中西醫並重方針,發揮中醫藥優勢,注重多學科知識交叉研究,促進中醫藥學術進步。
  3.堅持學術特色,發揮中醫優勢
  ——突出中醫藥特色,挖掘中醫藥理論內涵,推動以中醫藥繼承爲基礎的繼承與創新協調發展,加強對具有中醫藥原創思維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的挖掘、整理與繼承,推動中醫藥學術健康發展。
  ——紮實做好中醫藥學術繼承。弘揚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加強對歷代醫家及中醫學術流派研究,對其學術源流、學術特點、特色療法,組織宣傳推廣;整理和研究當代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證經驗、技術專長;加強名中醫工作室建設,五年內建立50個名中醫工作傳承基地;籌辦國醫大師學術論壇,評選『優秀基層青年中醫』;組織優秀基層青年中醫向名老中醫拜師,促進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
  ——發展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組織專家開展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的整理、研究,明確適用範圍,對應優勢病種,促進特色診療技術的專病專科建設。培養特色技術傳人,評選優秀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傳承單位和個人,推動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的繼承與發展。
  ——加快中醫藥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根據中醫藥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整合資源,研究建立中醫藥科技創新平台及運行機制,開展重大學術問題研究,爲重大科研項目服務,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專欄二 繼承學術特色,加快傳承創新重點項目
  『中醫藥學術流派』工作室:5年內建立10~20個中醫藥學術流派代表醫家研究工作室,系統整理、發掘、總結各學術流派思想,培養中醫藥學術流派傳人,定期舉辦『著名中醫藥流派代表醫家學術淵源、理論內涵、臨床應用學術研討會』,組織編寫相關研究性著作。  
  4.抓緊標準制定,推進標準化進程
  ——加強中醫藥標準制定和研究工作。以突出辨證論治特色的中醫病證診療及操作爲重點,繼續抓好中醫藥各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範、名詞術語規範、療效評價標準、診斷標準、疾病名稱標準、方劑配伍標準、臨床試驗方法標準、英譯標準、古籍整理規範、期刊編輯規範、機構質量管理標準等的編制修訂工作,研究並構建適合中醫藥特色的技術方法和標準體系,構建中醫藥標準化信息服務平台。
  ——發布中醫藥標準。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部署和要求,將趨於成熟的中醫藥標準(包括中醫各科診療指南)及時進行發布推廣;並組織調研,召開專家會議,搜集、整理標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好標準修訂工作。
  5.推進期刊改革,提高競爭能力
  ——不斷提高中醫藥期刊質量。堅持以服務臨床、科研、教學、產業爲出發點辦好期刊,提高系列期刊『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基金論文比』等期刊評價指標,未來五年使學會主辦的中醫藥期刊質量有較大提升。
  ——加快中醫藥期刊集約化進程。爭取在5年內,使學會主辦的中醫藥期刊達到40種以上,以國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爲契機,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做好『中華中醫藥期刊集團』的籌建工作,增強中醫藥期刊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開展優秀期刊建設及優秀論文評選活動。5年內進入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雙核心』的期刊數量在『十一五』的基礎上增加一倍。開展優秀論文評選活動,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中醫藥學術論文。  
  專欄三 加強期刊管理,提高競爭能力重點項目
  『期刊平台管理系統』:圍繞期刊信息化建設項目,建立學會期刊平台管理系統,重點建設學會期刊管理系統、信息服務系統和網絡審稿系統,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學會期刊管理機制。  
  ——加強期刊管理。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的相關規定,加大對編輯部的監督管理力度。推出適合行業、符合中醫藥學術發展實際的管理辦法,建立中醫藥期刊統一管理平台。
  6.開展科技獎勵,推動科技創新
  ——繼續開展科技獎勵工作。通過開展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李時珍醫藥創新獎、學術著作獎等獎勵的評選表彰活動,促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和學術進步。
  ——提高獎勵工作規範性、權威性。通過不斷完善相關的評選辦法、評審程序,使評審更加科學化、規範化,使學會科學技術獎勵權威性進一步提升。
  ——重視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關注和支持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中醫藥科研項目。積極開展廠會合作,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二)增強人才意識,重視隊伍建設
  樹立、增強符合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律的人才意識,大力發掘、舉薦、表彰優秀中醫藥人才,建立健全中醫藥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抓緊中醫藥人才梯隊建設,拓展中醫藥人才培養途徑,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
  1.重視人才培養,增強創新意識
  ——推進人才工程,培育一代名醫。積極協助相關部委做好第二屆『國醫大師』的評選工作;發掘、舉薦、表彰一批全國性中醫藥著名專家和中醫藥創新型人才,評選出國家級名中醫300名。鼓勵各省級學會,評選具有地域特色省級名中醫。
  ——表彰優秀人才,營造成才氛圍。爲新一代中醫藥管理者、優秀青年中醫、中醫藥文化建設工作者等各種人才脫穎而出營造良好氛圍,提供有利條件。評選『全國優秀中醫院院長』100名、『全國卓越青年名中醫』300名、『全國優秀中醫藥文化工作者』300名。
  ——鼓勵科技創新,舉薦優秀人才。推出創新型人才及創新性科技成果,鼓勵原始創新。繼續做好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獎項的推薦工作,爲國家舉薦優秀中醫藥人才和科研成果。
  2.健全評價機制,完善評價體系
  ——健全評價標準,引導人才培養。依照【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精神,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建立、健全有中醫藥特色的人才評價標準。
  ——完善評審制度,推進評審公開。完善人才評審制度,建立評審專家信用制度,加強對評審過程中的監督,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評選人才。
  3.重視學術傳承,培養優秀傳人
  ——按照中醫藥傳承的自身規律,打造人才梯隊。定期舉辦著名中醫藥學家學術繼承高層論壇,強化『跟名師、做臨床』的人才成長規律,全面建設老、中、青結構合理的學科隊伍,並重點扶持一批中醫藥科技創新團隊。對帶徒名師、高徒、梯隊設立專項獎勵,促進人才梯隊建設,評選『「薪火相傳」學術傳承獎』200個,『全國中醫學術繼承傑出青年』100名。
  ——面向基層民間,傳承特色技法。組織挖掘整理民間中醫藥寶庫,將散見於民間基層治療的一技之長、特色技法挖掘出來,加以整理、提高、推廣,使中醫藥特色診療技法更好的傳承發展。
  4.拓展培養途徑,加速人才成長
  ——繼承傳統模式,促進學術傳承。全面開展以『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爲主題的讀書活動。按照名老中醫推薦、中醫藥專家把關、藏書部門提供服務的原則和程序,從學術水平高、臨床實用價值大的古籍中,爲初級、中級、高級中醫藥工作者提出必讀書目,並舉辦全國性中醫經典知識競賽,促進中醫藥學術傳承和發展。  
  專欄四 學術傳承人才培養重點項目
  『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讀書活動:以【中醫必讀百部名著】(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編寫)和【中醫臨床必讀名著30種】(余瀛鰲主編)爲藍本,除四部經典外,學會組織專家爲不同層次的中醫藥人員確定一批通讀書目,各專科分會結合不同的研究領域和各科臨床,遴選一批必讀書目(初級人員2種、中級人員3種、高級人員4種),並提出讀書進度和具體要求、制定驗收計劃。學會將通過期刊定期進行輔導和舉辦知識競賽,並對讀書活動進行指導和表彰。  
  ——適應時代要求,拓寬培養途徑。積極探索中醫藥人才培養新形式,適應資訊時代要求,發揮網絡的優勢,爲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不斷更新的優勢資源,創新培養模式,提高培養效率。
  ——結合『三名』工程,加快人才培養。加強與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等機構的合作,推動『名院共建、名醫培養』工程。遴選一批在相應學科具有突出優勢、在專科專病方面有特點的單位,通過『師帶徒』的方式,培養一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優秀人才。
  (三)深化繼續教育,拓寬培訓渠道
  以不同層次中醫藥工作者的需求爲基礎,以不斷提高中醫藥工作者的理論水平和技術水平爲根本,以提高中醫藥工作者創新能力爲核心,以高層次人才培育爲目的,整合學會資源,結合中醫藥行業特點,不斷擴大中醫藥人才隊伍。
  1.優化繼教模式,改進培訓機制
  ——拓展繼續教育形式。在課程教育、教材培訓、會議以及講座等傳統繼續教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開拓新的繼續教育渠道,建立醫療通告、科學會談、同行交流等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形式。加強網絡平台和數字資源建設,開設網絡教育培訓課程,提高中醫藥培訓的信息化水平。5年內,依託學會現有網站,建成覆蓋廣泛的遠程網絡繼續教育平台。
  ——加強多渠道合作。摸索中醫藥人才培養、技術更新和科研推進的路徑,廣泛開展與地方學會、專科分會、中醫藥院校、中醫藥科研院所、中醫醫院以及中醫藥企業的合作,探索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搭建技術創新平台,加強中醫藥技術培訓路徑。
  ——注重繼續教育效果評價體系建設。依託學會繼續教育管理部門,成立繼續教育效果評價委員會或小組,評估繼續教育在中醫藥行業發展中的作用。優化繼續教育項目,並探索繼續教育項目評價方法。
  ——開展適合不同層次中醫藥人才的繼續教育項目。根據需求,聯合地方學會,指導專科分會,建立適用於不同層次中醫藥人才需求的繼續教育模式。開展面向不同層次人員的繼續教育項目,擴大繼續教育覆蓋面。
  ——加強基層中醫藥工作者的繼續教育。完善針對社區以及農村等基層中醫藥工作者繼續教育方案,設計符合基層中醫藥工作者需求的繼續教育項目,搭建基層中醫藥工作者繼續教育平台。
  2.發揮專家優勢,開展特色培訓
  ——擴大繼續教育範圍。以知識獲取、技術發展、臨床實用與科技成果轉化爲目標,擴大繼續教育範圍。提供臨床技能、實驗方法以及醫學管理等不同領域的繼續教育項目。開展現代醫學知識和醫學相關科學知識的繼續教育,尤其是循證醫學、轉化醫學等學科的繼續教育。每年舉辦100個繼續教育項目,召開3場次高端繼續教育論壇。  
  專欄五 繼續教育重點項目
  中醫藥繼續教育網絡平台:建成開放式的中醫藥繼續教育網絡平台,滿足各層次中醫藥人才的不同需求,開發並提供不同類型的繼續教育產品;建立中醫藥繼續教育網絡評價體系,制定適合不同層次中醫藥工作者學習的課程,建立起覆蓋全國的中醫藥繼續教育網絡體系。  
  ——開展多種技術培訓,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研究制定適宜技術培訓項目,撰寫培訓教材,依託多媒體課件和配套軟體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與交流。
  (四)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加快中醫藥文化普及
  不斷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建設力度,提升中醫藥文化影響力。做好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工作,加強中醫藥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升中醫藥的軟實力與核心競爭力。不斷拓展中醫藥文化內涵,開發構建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地域文化』、『醫院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文化標準體系,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加大中醫藥文化的普及力度,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範圍,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和關心、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1.注重文化傳承,推動科普宣傳
  ——根據國家關於建設文化強國、文化富國的相關方針、政策,總結中醫藥文化發展的實踐和經驗,全面深化開展中醫藥文化建設。
  ——深入開展中醫藥文化核心內涵以及價值體系方面的理論研究,探索中醫藥文化傳承模式。不斷提高中醫藥從業人員道德素質,推進中醫藥從業人員道德標準的落實。協調中醫藥文化建設與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關係,促進中醫藥行業完善中醫藥文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組織開展中醫藥文化研究。利用學會專家資源優勢,組織相關專家開展中醫藥文化研究。聯合中醫藥院校以及各地方學會、專科分會開展中醫藥古籍普查工作,開展地方中醫藥文化的發掘、整理工作。
  ——不斷推進中醫藥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並推出在全國範圍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中醫藥文化領軍人才。
  ——探索制定中醫藥行業文化建設標準,促進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產業等機構的中醫藥文化建設。評選具有代表性的中醫藥文化建設個人和單位,樹立中醫藥文化建設的先進典型,舉薦表彰優秀中醫藥文化人才300名。
  2.加大科普力度,引領大眾健康
  ——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以中醫藥文化普及爲基礎,深入開展中醫藥知識的普及。開展養生健康諮詢活動,重點推出具有中醫特色的體質辨識、慢性病管理、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等知識的普及項目。
  ——把握時代要求和群眾需求,積極探索中醫藥文化科普工作的長效機制,加強中醫藥文化及科普隊伍建設。組建中醫藥科普專家庫,成立中醫藥科普講師團,深入基層開展中醫藥文化普及工作。建設100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加大中醫藥文化傳播與普及力度。
  ——培養並推出優秀中醫藥科普工作者。組織開展『百名中醫科普專家講科普』活動,繼續擴大『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專家名錄』,加快普及中醫藥文化和技術知識。5年內,開展300場次的『百名中醫科普專家講科普』活動,推出100名中華中醫藥科普專家。
  ——繼續做好中醫科普期刊的發行以及科普系列叢書的編寫工作。增加中醫藥科普期刊的種類,整合現有中醫藥科普期刊資源,打造中醫藥精品科普陣地,5年內組織國內著名中醫藥科普專家編寫30部既能夠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又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對百姓生活方式具有科學引導作用的科普作品。實施『中醫藥大家寫小書』工程,撰寫20部中醫藥文化知識『小書』。
  3.滿足群眾需求,服務經濟建設
  ——深化『治未病』理念的宣傳,推進『三進』活動。宣傳『治未病』理念,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的需求,擴大中醫藥的社會服務覆蓋面。
  ——開展健康諮詢與義診服務,宣傳、普及中醫藥健康理念。組織各專科分會,聯合地方學會以及中醫院校、醫院等機構,開展健康諮詢與中醫藥義診服務。『十二五』期間,遴選200家『中醫藥健康教育促進醫院』。
  4.擴大傳播途徑,建立科普網絡
  ——不斷增強中醫藥文化知識科普宣傳力度。聯合地方學會以及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醫藥文化科普活動。
  ——加強中醫藥文化科普渠道建設。聯合電視台、廣播電台、報刊以及網絡等傳播媒體,推出中醫藥文化科普品牌欄目,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  
  專欄六 中醫藥文化科普工作重點項目
  中醫藥文化技術知識巡展:策劃中醫藥文化知識相關的展示、展覽活動。開展中醫藥文化相關書畫攝影、中醫藥知識、中醫藥技術、中醫藥學歷史等主題的展覽,並聯合地方學會開展中醫藥文化全國巡展活動。
  中醫藥科普『三進』工程:組織中醫藥科普專家、中醫藥專家等,開展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的『三進』工程,提高農村、社區中醫藥服務可及性和服務水平。聯合地方學會以及社會團體,每年組織開展不少於300場次的『三進』活動。  
  完善中醫藥科普網絡信息平台建設。依託學會現有網站,提供科普知識、科普動態、科普書籍及音像資料、典型示範及在線查詢等信息服務,滿足群眾需求。
  (五)深化國際交流,擴展對外合作
  深入開展中醫藥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交流範圍,繼續強化合作深度,搭建交流平台,豐富交流內容與形式,加強中醫藥知識和文化的海外宣傳。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1.拓展國際交流,強化合作深度
  ——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繼續尋求在重大疾病防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發揮中醫藥作用的國際合作。
  ——加強與世界各國中醫藥學術團體的合作。在深化與周邊國家中醫藥學術團體良好合作的基礎上,繼續建立與更多國家中醫藥學術團體的合作關係。
  ——組織多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建立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組織考察團,參觀、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圍繞基礎、臨床研究中的關鍵問題,開展多層次務實合作,學習借鑑國外先進的技術與成果。
  ——搭建中醫藥國際交流平台。圍繞國際重大醫療衛生事件及重大中醫藥前沿學術問題,組織中醫藥國際學術交流會,提高中醫藥學術的國際影響力。
  2.加強業界合作,促進國際交流
  ——加強與兄弟學會的配合,在對外交流與合作中與國際中醫藥學術團體相互配合,共同搭建中醫藥國際交流平台,推動中醫藥事業走向世界。
  ——與有關部門合作,組織對海外中醫醫生的考試和認證。發揮學會人才優勢,與有關部門聯合,將海外中醫人才的資質評價、管理認證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納入到工作中來。
  ——與有關院校合作,聯合促進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圍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組織出版和製作一批適宜的中醫藥文化宣傳與知識普及圖書和視頻資料,舉辦國際中醫藥文化展覽和科普知識講座等活動,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
  (六)注重自身建設,完善服務功能
  發揮學會機關在學會全局工作中的樞紐作用,促進學會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繼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加強學會機關建設,強化爲會員和中醫藥科技工作者服務的意識。
  1.推進組織建設,增強發展活力
  ——加強服務能力建設,提高辦事機構整體水平。繼續深化學會改革,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工作程序;實施『黨建強會計劃』,以黨建促進學會發展;逐步改革用人機制,加強辦事機構幹部隊伍建設;健全考核獎勵機制,探索建立有利於學會自律、自立、自主發展的機制;加強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機關建設,增強服務能力和發展能力。
  ——利用信息化、網絡化技術,推進辦公自動化。完善學會網上自動化辦公系統(OA辦公系統),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完善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推薦評審系統與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論文集共享平台建設,以信息資源整合爲重點,推進完成論文庫、科研成果庫等信息庫的建設任務。
  ——加強會員發展,積極吸納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吸納更多年輕中醫藥科技工作者到學會中來。『十二五』期間,學會探索通過個人在線註冊申請入會、通過總會直接申請入會等形式,發展更多會員。注重吸收不同學科、不同地區熱愛中醫藥事業的科技工作者,以及關心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單位和企業加入學會,建立多元結構的會員制度。
  ——充分發揮專科分會的作用,促進專科分會的發展。加強專科分會內涵建設,科學合理地設置專科分會和整合相關分會,鼓勵專科分會以不同形式聯合申報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發揮專科優勢,制定符合臨床各科疾病中醫藥診斷及療效判定標準;發揮分會在科技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在行業專項建設中發揮專科分會學術引領作用和主導作用。
  ——積極協調、指導地方中醫藥學會的工作,構建一個『政府支持、部門協作、地方聯動、上下一致』的學會工作新格局。加強與地方學會的聯繫與溝通,發揮學術引導作用,指導地方學會開展學術交流;創造條件,調動各地學會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地學會的作用,通過組織學會互訪、內部通報、通訊、網絡等形式,加強交流,資源共享,構建協調一致的覆蓋全國的中醫藥學會網絡。
  ——加強與兄弟學會的交流、協作,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進步。與兄弟學會團結協調,聯合舉辦多學科學術會議、論壇,促進多學科交叉,共同開展跨地區、跨學科的重大學術問題研究活動,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繁榮發展。  
  專欄七 學會機關建設重點項目
  學會機關思想建設項目:實施『黨建強會計劃』。加強思想作風、基層組織、領導班子、人才隊伍和活動品牌建設,抓黨建、促發展,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和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堅持以黨建帶學會建設,建立學會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組織開展黨員培訓,評選表彰先進;以黨的重要紀念日、評比表彰等重大活動爲抓手,推進學會機關學習型黨組織建設。  
  2.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
  ——依託學會聯繫廣泛、組織網絡健全優勢,發揮黨和政府聯繫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開展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利用學會的網絡信息平台,搭建起更爲快速、便捷的聯絡通道,了解會員和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狀況;及時、準確地向黨和政府反映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的建議和訴求。
  ——發揮人才薈萃、專家雲集和相對客觀獨立的優勢,當好政府的參謀助手。強化主動參與意識,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聯繫,努力在項目評估、技術論證、技術准入、政府決策諮詢等方面爲政府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在協助政府妥善處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積極發揮重要作用。
  ——組織中醫藥衛生政策研究,充分發揮行業智囊團、思想庫作用。依託中醫藥科技工作者對中醫藥衛生事業狀況和規律的認知優勢,結合我國衛生事業及中醫藥事業發展,特別是針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組織專題調研,開展戰略性、前瞻性政策研究,爲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增強責任意識、積極參與醫改。結合我國醫藥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以發出倡議、舉辦專題論壇、宣傳先進等形式,動員廣大會員和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醫改,做醫改的支持者、參與者,發揮主力軍作用。動員廣大會員和中醫藥工作者致力於發揮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在醫改中發揮中醫藥的長處,實現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充分利用學會的組織優勢,投身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通過自身力量或尋求合作,選擇10家中醫醫院、10家中醫藥企業,採取提供技術支持的方法,開展合作共建,加強廠會合作,促進企業的創新體系建設。『十二五』期間,廣泛聯繫中醫藥相關領域的企業,做好中醫藥科技產業化服務及企業中醫藥文化建設服務。
  ——繼續完善網站構架,進一步提高爲廣大會員和中醫藥工作者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以網站管理系統爲平台,進一步完善學會會議管理系統,加強公益性信息資源建設,提高信息的時效性,提升學會網站的訪問量和知名度;加強信息報送員隊伍建設,加強與會員的網上聯繫與溝通,加快服務對象信息庫建設,拓展爲專家、會員服務的內容,實現學會傳統職能的進一步轉化,提高學會信息化服務與水平。
  ——廣納社會人才,發展志願者隊伍。建立學會志願者鼓勵機制,充分調動志願者的積極性,通過志願者向社會展示學會風貌。5年內使志願者隊伍發展到500人定期爲學會服務,每年動員2000人次的志願者隊伍爲學會各種活動提供服務。
  四、實施與保障
  學會各部門及相關組織認真履行職責,合理調配資源,創新工作機制,保證本規劃的目標與任務順利完成。
  ——加強組織領導,高度重視本規劃的貫徹落實工作,對規劃工作的組織協調、監督檢查和總結考核。指導地方學會和各專科分會年度規劃與本規劃相銜接,注重短期措施與長期措施配合,對主要指標設置年度目標,充分體現本規劃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加大學會的推動力,促進各專科分會、各地學會的聯合協作,建立強有力的學會協調機制。
  ——健全責任制度,建立目標明確、切實有效的工作責任制,全面實行目標管理,做到有部署、有檢查、有考核、有總結,認真做好每項任務、每個項目的任務分解落實方案,明確工作職責、時間進度和質量要求,明確任務和項目的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確保本規劃落到實處。
  ——加強統籌協調。各地學會和各專科分會可結合本地區、本專科的實際情況,參考本規劃制定實施『十二五』規劃和年度計劃,將學會事業發展規劃與國家及地方有關中醫藥事業規劃進行銜接,堅持大聯合、大協作的工作機制,加強與科技、財政、民政等部門的溝通協調。
  ——完善經費多元籌措機制與籌資渠道。加強廠會合作,開闢社會資金投入渠道,廣泛吸納境內外機構、個人的資金,支持學會事業健康發展。按照國家相關法規和有關章程規定,吸收民間資金,依法接受社會捐贈,爲學會的學術研究活動爭取必要的經濟支持,確保學會工作的順利開展。
  ——加強監督檢查。實行規劃年度監督、中期評估和終期檢查制度。建立動態評估評價機制和有效的激勵機制,強化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跟蹤分析,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總結評估和表彰獎勵,並依照相關程序適時對規劃內容進行調整。不斷完善和優化規劃實施方案和實施手段,促進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