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56|回復: 2

[中医入门] 这样的双盲实验才能检验中医的科学性

[複製鏈接]
赵伟民 發表於 2020-5-29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主流的科学界说中医不科学,其主要依据就是中医通不过双盲实验。中医真的害怕双盲实验吗?不!要做双盲实验,中医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把同样体质偏性的人选出来进行测试。这是因为中医治病是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人与人的体质偏性是不一样的,用药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此时是无法做双盲实验的。不过,对于同样体质偏性的人来说,中医用药就是一样的,此时中医是不畏做双盲实验的。

94692261bd1e3e0783e1efb15ad5930a.jpg

中医的双盲实验应该怎样做?

双盲实验是指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实验组或对照组),分析者在分析资料时,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资料属于哪一组。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把一群人分成ab两组,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给a组吃药,给b组吃面粉,ab两组人不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药还是面粉,然后分析者在并不知道谁吃了什么的情况下,通过统计学原理给出药物有效率的统计结果。目前反中医的人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中医中药通不过这个双盲实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源就在于它们认识问题的立足点不同。科学也是一样,立足点不同,得到的科学理论也完全不同。就拿对终极自然规律的认识来说吧,西方科学假定了万物是由少数几个基本粒子组成的,它得到的是物质基本结构的规律;东方科学假定了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生命之流(气)汇聚而成的,它得到的是气聚散的规律,或者说物质系统的发展规律,气聚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气散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现在我们站在西方科学的立足点之上,当然理解不了东方科学。

dc53d657ee7ddf6633bc8962ec57304f.jpg

中医的气哪里来?

同样,西医根源于西方科学,它注重的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基因、DNA等;中医根源于东方科学,它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研究的对象不一样,当然得到的医学理论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拿病因学来说吧,西医把局部的细胞病变定义为病因,而中医则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外因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内因就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再拿治疗学来说,西医用的是外力,用外力杀死病变细胞就是西医的全部;中医用的是整体的力量,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大自然规律,我们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病变细胞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

这本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现在人们却要用西方科学的标准来对东方科学指手画脚,这合理吗?西方科学之所以狂,主要是因为西方科学过去几百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可他们却忘记了,东方科学在中世纪之前长期远远领先于西方,更重要的是,东方科学还会在未来展现它伟大的光芒,实现科学的一次更伟大的革命,它的成就将远超西方五百年。

不可否认,西方科学的双盲实验是有可取之处的,它排除了人为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但是,中西医治病方法不同,西医治病讲究的是机械的一一对应,可以用双盲实验;而中医治病讲究的是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人的体质偏性是各不相同的,治病是一人一方,当然不能机械地套用双盲实验。要想验证中医药的科学性,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具有相同体质偏性的人选出来,此时,再用同样的方子,就可以验证这个方子是否更精确。比如,阴虚体质吃六味地黄丸,阳虚体质吃金匮肾气丸,它们才会产生正向的疗效,如果你用反了,阴虚体质再吃金匮肾气丸,阳虚体质再吃六味地黄丸,此时,就会产生副作用。你能说这个方子有问题吗?当然不是,而是你的辩证有问题。

日本人废医存药,表面上遵循了西方科学的规则,甚至采用了双盲实验,但是,这只是一个统计学结论,比如70%的人有效。而中医真正要讲究的是100%有效,关键是体质辩证,你虚就要补,实就要泻,一切以恢复整体的平衡为核心,即用中药之偏来平衡五脏六腑之偏,身体平衡了,百病皆消。只是中医诊断的目标是一个变化的量,很难精确,中药药性也是一个不确定的量,很难精确,这才造成了中医疗效上的不精确。如果能够通过西方科学方法掌握这两个量,中药治病也可以精确。

64789cad03d2e973108974aa2ea6f761.jpg

中医和西医对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不同,治疗思路不同,根本不在一个体系和框架内,又怎么能用一方的手段来检验另一方?如果中医人试图迎合现代医学,做这个实验,无异于削足适履,自断根基,丢掉了中医的本,还得不到好的结果,更被西医看不起。中医让世界承认,靠的不是通过西医的检验标准,而是疗效。

日本人对中药做双盲实验,已经证明了它的巨大缺陷。就拿当年的小柴胡汤事件,肝炎是一个病名,但它却有至少两种病因,一种是肝功能亢进引起的,此时用疏肝药才对;一种是肝功能低下引起的,此时用补肝药才对。而日本人却用一个统计学规律让所有肝炎病人都吃小柴胡汤,结果肝功能亢进的人吃了有正向的效果,而肝功能低下的人吃了却吃出了副作用,这应该怪谁呢?不过,如果你懂得了中医学原理,让由肝功能亢进的人吃小柴胡汤,此时,所有人都有正向作用,此时中医是不怕做双盲实验的。

双盲实验是一个好东西,但也应该根据中医学原理来做,而不是拿着西医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这就象男人和女人的区别一样,你不能拿男人的标准来要求女人,也不能拿女人的标准来要求男人。如果你非得逼着女人象男人似的站着撒尿,那不是很可笑吗?不站着撒尿难道就不是人了吗?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3-27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双盲实验的方法论基础》

中医诊疗体系与西医药理学分属两种不同的认知范式。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在于把握个体体质偏性,这与现代医学"辨病施治"的标准化思路存在本质差异。要实现真正科学的中医双盲实验,必须建立"同证型队列"这一前提条件。

在实验设计上,应当遵循"三同原则":同证候、同方剂、同剂量。首先通过中医四诊合参筛选证型相同的受试者,如均为"脾阳虚证"患者;其次固定经方配伍(如附子理中汤原方);最后统一用药剂量与疗程。对照组可采用"模拟方剂",即在气味、色泽上与真药相似但不含活性成分的制剂。

现代临床流行病学中的"分层随机"方法可资借鉴。将纳入的"同证型队列"按体质偏性程度分层后随机分组,既能保持中医特色,又符合科学实验规范。明代张景岳《类经》所言"治病必求其本",正揭示了中医个体化治疗与群体化实验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前争议的实质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认知差异。中医双盲实验不应简单套用西药评价体系,而需构建符合"整体-动态"特征的新型评价范式。这既是对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诠释,更是对科学方法论的丰富与发展。
道德经 發表於 2025-4-11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双盲实验的方法论基础与认识论差异》

中医与西医之争的本质,实则是两种科学范式在认识论层面的根本差异。西方科学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之上,追求的是普遍适用的线性因果关系;而中医理论则根植于整体观与系统论,强调个体差异性与动态平衡。这种差异决定了双盲实验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必须进行方法论创新。

就双盲实验而言,中医确实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理论特点的实验范式。关键在于"辨证标准化"与"体质分类"两个维度:首先需要建立权威的体质辨识标准(如《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受试者按特定体质类型严格分组;其次要制定针对特定证型的标准化方剂(如经方)。在此前提下,对同质人群进行随机分组,采用符合中医治疗原则的对照组设置(如采用安慰剂对照或"方证相应"对照),如此方能体现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特色。

从认识论层面看,中医的"气化"理论揭示的是生命活动的功能状态,与西医的解剖实体研究形成互补而非对立。正如量子力学对经典物理学的超越,中医理论中对"气"的认识,实际上是对生命复杂系统涌现特性的描述。现代系统科学表明,复杂系统的整体特性不能简单还原为部分之和,这正与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思维不谋而合。

中西医差异的根本在于:西医研究的是"人的病",中医探究的是"病的人"。前者聚焦病理结构改变,后者关注功能状态失衡。在循证医学框架下,中医需要发展的是"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而非简单套用群体统计模式。近年来出现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N-of-1 trial)等新型研究设计,恰恰印证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理念的前瞻性。

当代中医发展应当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既要坚持整体辨证的核心思维,又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提升临床证据等级。建议从三方面突破:1)建立中医证候生物标志物体系;2)开发智能辨证辅助系统;3)完善个体化疗效评价标准。唯有如此,中医才能真正构建起既符合传统理论精髓,又经得起现代科学检验的循证体系。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