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59|回覆: 2

[中醫入門] 這樣的雙盲實驗才能檢驗中醫的科學性

[複製鏈接]
趙偉民 發表於 2020-5-29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主流的科學界說中醫不科學,其主要依據就是中醫通不過雙盲實驗。中醫真的害怕雙盲實驗嗎?不!要做雙盲實驗,中醫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把同樣體質偏性的人選出來進行測試。這是因為中醫治病是用中藥之偏來平衡身體之偏,人與人的體質偏性是不一樣的,用藥也應該是不一樣的,此時是無法做雙盲實驗的。不過,對於同樣體質偏性的人來說,中醫用藥就是一樣的,此時中醫是不畏做雙盲實驗的。

94692261bd1e3e0783e1efb15ad5930a.jpg

中醫的雙盲實驗應該怎樣做?

雙盲實驗是指在試驗過程中,測驗者與被測驗者都不知道被測者所屬的組別(實驗組或對照組),分析者在分析資料時,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資料屬於哪一組。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把一群人分成ab兩組,a組是實驗組,b組是對照組,給a組吃藥,給b組吃麵粉,ab兩組人不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藥還是麵粉,然後分析者在並不知道誰吃了什麼的情況下,通過統計學原理給出藥物有效率的統計結果。目前反中醫的人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中醫中藥通不過這個雙盲實驗。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根源就在於它們認識問題的立足點不同。科學也是一樣,立足點不同,得到的科學理論也完全不同。就拿對終極自然規律的認識來說吧,西方科學假定了萬物是由少數幾個基本粒子組成的,它得到的是物質基本結構的規律;東方科學假定了萬物都是由同一種生命之流(氣)匯聚而成的,它得到的是氣聚散的規律,或者說物質系統的發展規律,氣聚就是物質系統的產生,氣散就是物質系統的滅亡。現在我們站在西方科學的立足點之上,當然理解不了東方科學。

dc53d657ee7ddf6633bc8962ec57304f.jpg

中醫的氣哪裡來?

同樣,西醫根源於西方科學,它注重的是生物的基本結構,如細胞、基因、DNA等;中醫根源於東方科學,它研究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整體與局部的關係。研究的對象不一樣,當然得到的醫學理論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拿病因學來說吧,西醫把局部的細胞病變定義為病因,而中醫則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外因就是人與自然的矛盾激化,內因就是不平衡引起的整體管理失控。再拿治療學來說,西醫用的是外力,用外力殺死病變細胞就是西醫的全部;中醫用的是整體的力量,根據整體決定局部的大自然規律,我們只要恢復了整體的管理,病變細胞就會在整體力量的控制下改邪歸正。

這本來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現在人們卻要用西方科學的標準來對東方科學指手畫腳,這合理嗎?西方科學之所以狂,主要是因為西方科學過去幾百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可他們卻忘記了,東方科學在中世紀之前長期遠遠領先於西方,更重要的是,東方科學還會在未來展現它偉大的光芒,實現科學的一次更偉大的革命,它的成就將遠超西方五百年。

不可否認,西方科學的雙盲實驗是有可取之處的,它排除了人為因素對實驗的干擾。但是,中西醫治病方法不同,西醫治病講究的是機械的一一對應,可以用雙盲實驗;而中醫治病講究的是用中藥之偏來平衡身體之偏,人的體質偏性是各不相同的,治病是一人一方,當然不能機械地套用雙盲實驗。要想驗證中醫藥的科學性,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把具有相同體質偏性的人選出來,此時,再用同樣的方子,就可以驗證這個方子是否更精確。比如,陰虛體質吃六味地黃丸,陽虛體質吃金匱腎氣丸,它們才會產生正向的療效,如果你用反了,陰虛體質再吃金匱腎氣丸,陽虛體質再吃六味地黃丸,此時,就會產生副作用。你能說這個方子有問題嗎?當然不是,而是你的辯證有問題。

日本人廢醫存藥,表面上遵循了西方科學的規則,甚至採用了雙盲實驗,但是,這只是一個統計學結論,比如70%的人有效。而中醫真正要講究的是100%有效,關鍵是體質辯證,你虛就要補,實就要瀉,一切以恢復整體的平衡為核心,即用中藥之偏來平衡五臟六腑之偏,身體平衡了,百病皆消。只是中醫診斷的目標是一個變化的量,很難精確,中藥藥性也是一個不確定的量,很難精確,這才造成了中醫療效上的不精確。如果能夠通過西方科學方法掌握這兩個量,中藥治病也可以精確。

64789cad03d2e973108974aa2ea6f761.jpg

中醫和西醫對生理病理的理論基礎不同,治療思路不同,根本不在一個體系和框架內,又怎麼能用一方的手段來檢驗另一方?如果中醫人試圖迎合現代醫學,做這個實驗,無異於削足適履,自斷根基,丟掉了中醫的本,還得不到好的結果,更被西醫看不起。中醫讓世界承認,靠的不是通過西醫的檢驗標準,而是療效。

日本人對中藥做雙盲實驗,已經證明了它的巨大缺陷。就拿當年的小柴胡湯事件,肝炎是一個病名,但它卻有至少兩種病因,一種是肝功能亢進引起的,此時用疏肝藥才對;一種是肝功能低下引起的,此時用補肝藥才對。而日本人卻用一個統計學規律讓所有肝炎病人都吃小柴胡湯,結果肝功能亢進的人吃了有正向的效果,而肝功能低下的人吃了卻吃出了副作用,這應該怪誰呢?不過,如果你懂得了中醫學原理,讓由肝功能亢進的人吃小柴胡湯,此時,所有人都有正向作用,此時中醫是不怕做雙盲實驗的。

雙盲實驗是一個好東西,但也應該根據中醫學原理來做,而不是拿着西醫的標準來要求中醫。這就象男人和女人的區別一樣,你不能拿男人的標準來要求女人,也不能拿女人的標準來要求男人。如果你非得逼着女人象男人似的站着撒尿,那不是很可笑嗎?不站着撒尿難道就不是人了嗎?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3-27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雙盲實驗的方法論基礎】

中醫診療體系與西醫藥理學分屬兩種不同的認知範式。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在於把握個體體質偏性,這與現代醫學"辨病施治"的標準化思路存在本質差異。要實現真正科學的中醫雙盲實驗,必須建立"同證型隊列"這一前提條件。

在實驗設計上,應當遵循"三同原則":同證候、同方劑、同劑量。首先通過中醫四診合參篩選證型相同的受試者,如均為"脾陽虛證"患者;其次固定經方配伍(如附子理中湯原方);最後統一用藥劑量與療程。對照組可採用"模擬方劑",即在氣味、色澤上與真藥相似但不含活性成分的製劑。

現代臨床流行病學中的"分層隨機"方法可資借鑑。將納入的"同證型隊列"按體質偏性程度分層後隨機分組,既能保持中醫特色,又符合科學實驗規範。明代張景岳【類經】所言"治病必求其本",正揭示了中醫個體化治療與群體化實驗的辯證統一關係。

當前爭議的實質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的認知差異。中醫雙盲實驗不應簡單套用西藥評價體系,而需構建符合"整體-動態"特徵的新型評價範式。這既是對傳統醫學的現代化詮釋,更是對科學方法論的豐富與發展。
道德經 發表於 2025-4-11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雙盲實驗的方法論基礎與認識論差異】

中醫與西醫之爭的本質,實則是兩種科學範式在認識論層面的根本差異。西方科學建立在還原論基礎之上,追求的是普遍適用的線性因果關係;而中醫理論則根植於整體觀與系統論,強調個體差異性與動態平衡。這種差異決定了雙盲實驗在中醫領域的應用必須進行方法論創新。

就雙盲實驗而言,中醫確實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理論特點的實驗範式。關鍵在於"辨證標準化"與"體質分類"兩個維度:首先需要建立權威的體質辨識標準(如【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將受試者按特定體質類型嚴格分組;其次要制定針對特定證型的標準化方劑(如經方)。在此前提下,對同質人群進行隨機分組,採用符合中醫治療原則的對照組設置(如採用安慰劑對照或"方證相應"對照),如此方能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治療特色。

從認識論層面看,中醫的"氣化"理論揭示的是生命活動的功能狀態,與西醫的解剖實體研究形成互補而非對立。正如量子力學對經典物理學的超越,中醫理論中對"氣"的認識,實際上是對生命複雜系統湧現特性的描述。現代系統科學表明,複雜系統的整體特性不能簡單還原為部分之和,這正與中醫"司外揣內"的診斷思維不謀而合。

中西醫差異的根本在於:西醫研究的是"人的病",中醫探究的是"病的人"。前者聚焦病理結構改變,後者關注功能狀態失衡。在循證醫學框架下,中醫需要發展的是"個體化療效評價方法",而非簡單套用群體統計模式。近年來出現的"單病例隨機對照試驗"(N-of-1 trial)等新型研究設計,恰恰印證了中醫個體化治療理念的前瞻性。

當代中醫發展應當秉持"守正創新"的原則:既要堅持整體辨證的核心思維,又要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方法提升臨床證據等級。建議從三方面突破:1)建立中醫證候生物標誌物體系;2)開發智能辨證輔助系統;3)完善個體化療效評價標準。唯有如此,中醫才能真正構建起既符合傳統理論精髓,又經得起現代科學檢驗的循證體系。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