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87|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陽貨篇大義

[複製鏈接]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20-5-29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延章案:陽貨一篇,俱言『義』之貴也,仁義、義義、忠義、孝義,概不能無義也,義之失,德之不附也。
0785ff32c0f30e8a5a6bc0d05b81bb39.jpg

唐文治 / 文

【陽貨】一篇,痛『人心風俗』之遷流也。世路艱難,人心日險,君子欲無忤於小人,而又不失為君子,惟有以渾然漠然、不知不識者處之,而後能免於禍。孔子之待陽貨,可為萬世法者也。『性相近,習相遠』『上智下愚不移』,此為治人心風俗者,善審其幾之根本。弦歌之聲,何為乎來?來自武城。子游文學,教化彬彬,夫子莞爾,喜其移風易俗者深也。公山弗擾、佛肸,何如人乎?召而欲往。悲乎哉!夫子之遇也!『吾其為東周』『吾豈匏瓜』,聖人之情見乎辭矣。

中雜『子張之問』,何也?曰恭寬信敏惠,聖門政治學之綱領也,即為東周之實政也。『六言六蔽』,性情之患,風俗之憂也。興觀群怨,所以養性情也。【周南】【召南】,所以醇風俗也。人心衰而禮樂廢,玉帛鐘鼓,皆為虛設,惜哉惜哉!鳳鳥不至,鴟鴞乃來,嘉禾不生,荊棘滿地。孰者為穿窬?孰者為鄉原?孰者為德之棄?孰者為事君之鄙夫?欺詐萌生,盈天下皆穿窬害人之事,士君子無駐足之地矣。苟患失之,無所不至,孰屍其禍?痛哉言乎民有三疾,或是之亡,風俗不知幾變矣。

孔子曰惡似而非者,紫奪朱、鄭亂雅、利口覆邦家,皆似是而非者,尤可畏也。『予欲無言』,性、天道之教,為不知者言,徒取侮慢而已。聖道猶天,居覆幬之下者,孰能察之?【易傳】曰:『君子遠小人,不惡而嚴。』此孔子待陽貨之法也。【孟子】曰:『不屑之教誨,是亦教誨之。』此孔子待孺悲之法也,不相謀而相感者也。三年之喪,或以為久,宰我述之以問,此為人心風俗之尤澆薄者。子曰『於女安乎』,又曰『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將以發其本心之良,即以發天下人心之良也。【禮記·三年問】篇曰:『邪淫之人,其親朝死而夕忘之,則是曾鳥獸之不若也。』悲哉言乎!後世有創『非孝』之說者,獨不憶三年在父母之懷乎?

學者之患,莫患乎游、盪,游、盪則生事,生事而天下亂矣。無所用心也,亂也,盜也,皆君子所深惡而痛絕者也。女子、小人之性情,近之不可,遠之不可,有人心風俗之責者,知人固未易也。世衰道微,人皆失學,至於『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舉國之民皆如此,國可知矣。

有天地以來,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然綜『性相近』之義,不外剛柔兩端,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惟在善持於人心剛柔之際。剛者則以柔化之,柔者則以剛矯之;柔惡者則以剛善克之,剛惡者則以柔善平之。篇中如六蔽、三疾,有偏於剛過者,有偏於柔過者,然周末文勝,末流之禍,尤在乎柔惡。柔惡則反激而成剛,於是天下遂多勇而無義者,多稱人之惡、居下流而訕上者,多勇而無禮、果敢而窒者,多徼以為知、不孫以為勇、訐以為直者。

迨當事者有鑑於剛惡之過,更欲矯之以柔,而不知軌之於正,於是『色厲內荏』,而女子、小人又接踵而至,縱橫雜糅,浸以釀成戰國之禍。記者編【陽貨】一篇,知人心風俗之必至於此矣。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4-10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陽貨】篇義理髮微

【陽貨】一篇,實為夫子處衰周之世,正人心、厚風俗之微言大義。唐文治先生謂"痛人心風俗之遷流",可謂得其三昧。今試析其綱領,約有四端:

一、義利之辨
篇首陽貨見孔子一事,最見聖人處世之權衡。朱子注云:"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此正見君子處小人"不惡而嚴"之道。夫子"時其亡而往拜之",非委曲求全,乃"義之與比"的權變。程樹德【論語集釋】引李塨說:"聖人非避禍,特不立岩牆之下耳。"此中分寸,正是義利之辨的實踐智慧。

二、性情之正
"性相近"章尤為關鍵。戴震【孟子字義疏證】闡發此義最精:"相近者,謂其稟受之質;相遠者,謂其習染之殊。"夫子特標"上智下愚不移",非謂人性有等差,實警示教化當因材而施。子游弦歌武城,正是以禮樂化民成俗的典範,故夫子聞之而喜。錢穆【論語新解】謂:"此見聖人重教化更甚於政事。"

三、政教之本
公山、佛肸之召,尤顯聖人"行權達變"之旨。劉寶楠【論語正義】引鄭玄註:"欲往者,冀其能改行從善。"夫子"吾其為東周"之嘆,非苟且從權,實寓王道理想於非常之局。至若"六言六蔽"之教,直指為政根本在修身,與【大學】"修齊治平"之理互通。

四、風俗之防
篇末"鄉原""穿窬"諸章,實為針砭時弊。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痛陳:"鄉原之害,甚於楊墨。"因其"似德非德",最易淆亂人心。夫子特標"惡紫奪朱",正與孟子"閒先聖之道"同功。三年之喪之辯,更見孝道為教化之本,【禮記·喪服四制】所謂"仁義禮智,人道具矣"。

要之,全篇以"義"為經,以"權"為緯。陳澧【東塾讀書記】謂:"【陽貨】多記孔子處變之事,可見聖人時中之妙。"其於今日之啟示,尤在明辨"經權"關係:守義而不失其變,達權而不違其常。學者若能於此篇得聖人"義精仁熟"之旨,則於處世立身之道,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