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23|回覆: 0

[諡號諡法] 諡號是什麼意思?為何帝王諡號從一字到二三十字越來越長

  [複製鏈接]
國家人文歷史 發表於 2020-6-3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公元前626年,楚王熊惲的長子商臣在太傅潘崇的策劃下發動政變,率領宮中的警衛部隊包圍王宮,熊惲心知命不久矣,就向兒子提出,臨死前想吃一口熊掌。沒有兩三個小時是熬不熟熊掌的,潘崇怕熊惲是在拖延時間等待翻盤的機會,厲聲拒絕了他的請求,要他立即上吊自殺。熊掌沒吃上固然遺憾,可真正差點讓熊惲死不瞑目的,是他行將斷氣之時,聽到兒子和潘崇商議給他上諡號為『靈』之時,突然睜開眼睛,死死地瞪着商臣。商臣見父親這個表情,也算最後盡了一回孝,安慰他不用『靈』字,換為『成』字。楚王一聽,這才閉上了眼睛。

諡號是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是貶,嚴於斧鉞』,自己死後得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諡號,對君王來說當然意義重大。

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中的楚成王

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中的楚成王

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中的楚成王(張山飾演,他還演過【三國演義】的趙雲)

按照諡法的解釋:『安民立政曰成』,自然是美諡。而『亂而不損曰靈』,表面意思就是把國家搞亂了,但是還沒到不可挽回的程度。實際就是指帝王荒唐胡鬧、胡作非為。楚成王雖然在立儲、易儲事件上犯了糊塗而死於自己兒子之手,但開疆拓土,擊敗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要是攤上個『靈』字諡號,也未免太虧了。

『厲』『幽』是惡諡嗎?

一般認為,諡號產生於西周初年,開始只是先人避諱死者生前之名的方式。有了諡號,人們就不再稱呼死者生前的名字,用以區別前代和後代的王侯貴族。各代周王,活着時一律稱為『天王』,各國諸侯也一律稱為某公某侯某伯等。但死後就不能這樣叫了,所以繼任者就要給他上個諡號。如【禮記·檀弓下】記載,衛國大夫公叔發去世後,兒子戌向國君請求賜予諡號:『日月有時,將葬矣,請以易其名者。』『易其名』即賜予諡號,所以諡法又稱易名禮、更名典。

一開始,諡號並不具有褒貶先人的性質,目的一為避諱,二為表彰。人們認為死者為大,對壞字眼總不肯輕易下,而是『誄列其行而作之』『取於尊隆』,隱惡揚善,以告死者,以慰生者。而且只給有爵的人才能賜諡號,即『生無爵,死無諡』。

隨着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陪臣執掌國命,諡法出現了變化。諸侯的諡號不再請天子,而由其子弟大臣議定,一般卿大夫甚至貴夫人也有諡號,還出現了私諡。

西周『史牆盤』,1976年陝西省扶風縣莊白村出土

西周『史牆盤』,1976年陝西省扶風縣莊白村出土

銅盤銘記有『靜幽高祖,在微霝處』

銅盤銘記有『靜幽高祖,在微霝處』

西周『史牆盤』,1976年陝西省扶風縣莊白村出土

史牆盤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牆的人,為紀念其先祖而作,銅盤銘記有『靜幽高祖,在微霝處』(紅圈標註處)。『靜幽』者,謂能審時度勢,默隱遠禍也,據此來看,在西周之時,『幽』作為諡號,或為美諡。

諡號之有善惡,大多都認為始於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周王胡貪財好利,暴虐無道,導致『國人暴動』,死後被諡為『周厲王』。【諡法】曰『殺戮無辜曰厲』,厲乃暴虐狠戾之意。

西周另一個獲得惡諡的是周幽王,『壅遏不通、淫德滅國曰幽』。周幽王在位時不問政事,任用奸佞小人,還廢嫡立庶破壞禮法,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由此可見,『幽』用得非常合適。

但有觀點認為,春秋之後諡號才有褒貶之分,西周並無惡諡。學者塗白奎以兩周金文為依據,提出『厲』『幽』二字實為美諡。金文中無『厲王』,厲王作『剌王』。『剌』字作功烈解,在西周乃至春秋時是貴族們習用於已故父母的諡稱。置於祖、考之前作修飾語,其音義同於文獻的『烈』字。所謂『烈祖』『烈考』,言有功烈之祖考也。銘文中『先祖剌德』即先祖具有美善之德。然迨乎姬周東遷,字又或以音轉為厲,遂致誤解。

【孔子聖跡圖】之【漢高祀魯】,明,曲阜文官會藏

【孔子聖跡圖】之【漢高祀魯】,明,曲阜文官會藏

【孔子聖跡圖】之【漢高祀魯】,明,曲阜文官會藏

再看『幽』字。對先祖的稱頌『史牆盤』,銘記商代末年其先祖洞觀天下形勢,蟄伏於亂局之中,是為『靜幽高祖,在微霝處』。『靜幽』者,謂能審時度勢,默隱遠禍也,這顯然是歌頌先祖之詞。還有西周中期【即簋】銘有『文考幽叔』字樣。文考,美父稱也,則幽叔自然也是美稱。(塗白奎【西周王號無惡諡說】,【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4期)

如果『厲』『幽』是美諡,那【諡法】又是怎麼回事呢?【逸周書·諡法】說周公做諡法,但實際上現在學界已經公認,【逸周書·諡法】乃是後世偽作。學者汪受寬通過分析【逸周書·諡法】中所收諡字以及先秦人物得諡情況,得出【諡法】篇的撰述年代『不會早於周威烈王元年(前425),不能遲於周顯王末年,很可能在楚肅王死前到周顯王末年之間,即公元前370年至前321年間』。也就是說,『幽』的解釋可能是因人而設,就是照着周幽王的故事來的。

西周一代若從文王算起,共歷13王。即使排除『厲』『幽』,『夷』也常被看作惡諡。實際上,在西周金文中,周夷王里的『夷』與蠻夷的『夷』並不是一個字;另外,在西周時期,『夷』字也多作褒義,有『心情愉悅』、平和的意思,【詩經·小雅·節南山】有『既夷既懌』『君子如夷』之句。很多名人也用這個字做名字,不食周粟的伯夷、管仲字夷吾、晉國的晉惠公也叫作夷吾等等,由此說明,『夷』字在當時絕非貶義。

一字褒而華袞,一字貶而斧鉞

春秋戰國之際,在儒家的推動下,諡法具有了評價逝者生前品行功績的作用,諡號才有了美惡褒貶之分。『一字褒而華袞,一字貶而斧鉞』,諡號成為子孫百世不能夠更改的定論。戰國中後期,還出現了【諡法】,其以『╳╳╳╳曰╳』的形式對百餘諡字進行了解釋,如『經緯天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等,並作出『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的規定。

諡法到秦朝曾一度遭到廢止。秦始皇翦滅六國後,下令廢除諡法。他認為這是後代君王議論前代君王,是以下犯上。朕稱『始皇帝』,後代君王的稱號只用數字表示,下面依次是『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秦始皇廢除諡號,是為了突出帝王尊嚴,不許群臣和後人對他隨便加以評議,更不容指摘自己的過失。學者認為,這也與秦始皇信奉法家有關,他『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摒棄儒家仁義禮治的治國思想。秦朝的暴虐統治,最終引發社會不滿,繼陳勝、吳廣於公元前209年發動農民起義後,被秦國滅掉的六國舊貴族也相繼割據稱王,尤其是一些儒生,紛紛『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公元前207年,陳勝被車夫殺死,後被儒生們諡為『隱王』。由此打破了秦始皇有關諡號的禁令。

西漢初年,劉邦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受儒生們的影響較大,他意識到諡法對他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楚漢之爭時,劉邦就下令叔孫通制定關於諡法的禮儀制度。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之戰打敗項羽後,很快諡其生母為昭靈夫人,追尊其兄劉伯為武哀侯,接着又給一些異姓諸侯王賜予諡號,把諡法作為他鞏固新生政權的法寶,並在朝廷中正式設立管理王公列侯諡法的職官,即大鴻臚。諡號成為神化皇帝的工具。

漢代多『孝』 魏晉尚『武』

西漢時期,除了高帝劉邦以及短暫稱帝27天無諡的海昏侯,從孝惠帝始,皇帝諡號皆加『孝』,東漢除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外,其餘諸帝的諡號均帶『孝』字,也就是說,西漢的文帝、景帝、武帝,東漢的明帝、章帝、和帝諡號里都有孝字,孝文、孝景、孝武、孝明、孝章、孝和才是他們的諡號。西晉最後三個皇帝諡號也效仿漢朝,為『孝╳皇帝』。他們的簡諡,也省略『孝』字,比如『孝惠皇帝』簡稱『惠帝』。但東晉孝武皇帝司馬曜,簡諡不能省略,如果省略,就與他祖先晉武帝司馬炎『撞號』了。

魏文帝曹丕,選自【歷代帝王圖】,唐,閻立本,絹本設色,現藏波士頓美術館 ...

魏文帝曹丕,選自【歷代帝王圖】,唐,閻立本,絹本設色,現藏波士頓美術館 ...

魏文帝曹丕,選自【歷代帝王圖】,唐,閻立本,絹本設色,現藏波士頓美術館

漢代以儒家作為其統治思想,而儒家講究以孝治天下,且孝對治國平天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務本莫貴於孝。人主孝,則名章榮,下服聽,天下譽;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士民孝,則耕芸疾,守戰固,不罷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紀也。』而諡法又是統治者進行道德評價的統治手段,既然孝對治國平天下的作用這麼大,自然應該在皇帝的諡號中加入孝字。

所以,要說古代帝王諡號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就是『孝』。魏晉以後,不少朝代的帝王都在諡號中加『孝』字,有的加於前,有的加於後,如唐代、後唐、後晉、前蜀、後蜀、南唐、宋代、遼代、金代、元代、明代等,除個別例外,均有『孝』字。只因這些朝代習慣稱廟號,不稱諡號,故而在稱呼時也就不存在是否省略的問題。在其他不加『孝』字的朝代,諡號中若有『孝』字,就是諡號的組成部分,後人在稱呼時不能省略。如南朝的劉宋,劉裕諡號『武帝』,劉駿諡號『孝武帝』,前者為一字諡,後者為二字諡,所稱者是兩個帝王,就不能混淆。

唐代皇帝諡號中的『孝』字開始大量使用,是始於玄宗天寶十三載(754)二月的加諡。在這之前只有中宗李顯一人的諡號包含『孝』字(孝和皇帝)。這次加諡玄宗為唐前期五位皇帝的諡號各增加了『大╳孝』三字,從此,唐代皇帝諡號基本上都以『孝』字結尾,只有代宗諡為『睿文孝武皇帝』,德宗諡為『神武孝文皇帝』,沒有以『孝』字結尾。這次加諡為唐代皇帝諡號的形式奠定了基礎,成為後代皇帝效仿的依據。

晉武帝司馬炎,選自【歷代帝王圖】,唐,閻立本,絹本設色,現藏波士頓美術館 ...

晉武帝司馬炎,選自【歷代帝王圖】,唐,閻立本,絹本設色,現藏波士頓美術館 ...

晉武帝司馬炎,選自【歷代帝王圖】,唐,閻立本,絹本設色,現藏波士頓美術館

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不長,但是皇帝換得跟走馬花燈似的,不乏奇葩、暴君、荒淫之輩,弒父、弒兄上位的也不在少數,但死後仍然多為美諡。這一時期,使用頻率最高的為『武』字,有9位帝王(魏、晉、成漢、後趙、宋、齊、梁、陳、北周)單諡為『武』,與『武』組合的諡字還有孝武、昭武、武宣、武昭、懿武、成武、獻武、武桓、武元、厲武、武烈、德武、平武、道武、太武、宣武、武成等。諡字『武』的頻繁使用,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事頻發、各個政權間互相征伐,帝王多有征伐武功息息相關。同時也反映了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武力的推崇。

唐代的加諡之風

唐以前,皇帝一般都以諡號稱呼。但是唐之後,突然風格就變成了唐高祖,唐太宗,開始稱廟號了。這主要是因為唐朝把諡號給玩脫了,唐以前諡號多為單或二字,也有少數三字者,如衛武公諡『睿聖武』等。諡字的多少,與或貶或褒沒有必然聯繫。

但從高宗時期開始,就颳起一股『加諡』之風。唐高祖李淵被諡為太武皇帝,為二字復諡。唐太宗李世民被諡為文皇帝,為一字單諡,還都很正常。上元元年(674),唐高宗李治把李淵從『太武皇帝』改成畫風清奇的『神堯皇帝』,李世民從傳統的『文皇帝』變成疊床架屋的『文武聖皇帝』。李世民『文』『武』『聖』三大美諡加身,可謂諡號里的頂配,但要論霸氣,還是比不過給他加諡的高宗,他在位晚期自稱『天皇』,尊武后為『天后』。駕崩後,諡號『天皇大帝』,【舊唐書》裡就管李治叫『大帝』。這種給自己死後預定諡號的還有曹操的孫子曹叡,35歲就給自己定了個『明』的諡號,結果36歲就病重身亡。

【明皇擊球圖】卷,宋,傳李公麟繪,紙本,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明皇擊球圖】卷,宋,傳李公麟繪,紙本,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明皇擊球圖】卷,宋,傳李公麟繪,紙本,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又將前幾任諡號全部重新上了一遍,先是高祖、太宗和高宗加『大聖』之號(高宗諡號就變成了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又再次為之前五代祖宗全部加諡至7字(太宗諡號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之後唐代皇帝諡號字數不定,多為4字、5字到9字之間,字數最多的是唐宣宗李忱的『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共18個字。唐代諡號少的也有例外,僅僅在位17天就讓出皇位的李重茂,死後被諡為『殤帝』,後人也沒人給加諡。

唐代不斷地把各種好字好詞加到自己先輩的諡號之中,諡號也就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吹捧的工具。不過字數雖多,還是有一個關鍵字的,唐代一般格式為『╳╳╳╳孝皇帝』,諡號簡稱就是『孝』字前的那個字。比如李隆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簡稱『明帝』,這就是民間『唐明皇』的由來。

唐代皇帝諡號字數多為5字、7字、9字,皆為奇數。如果不考慮『孝』字,剩餘部分則為偶數,一般以兩個字為一個意群。例如李淵諡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神堯』為一個意群,『大聖』為一個意群,『大光』則用以形容『孝』字;肅宗李亨諡號為『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則『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各為一個意群;穆宗李恆諡號為『睿聖文惠孝』,『睿聖』與『文惠』各為一個意群。

其實要是細品一下有些唐代帝王的諡號,也還是會婉轉地傳達出一些信息的,比如當了二十年之久的皇儲,卻僅僅做了三個多月時間就選擇禪讓的唐順宗,諡號為『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可以簡稱『安帝』。【諡法】解:『好而不爭曰安』。

不過隨着唐以後諡號的暴走,的確大多數都已失去原來的意義了。如唐中宗昏庸無能,遭妻子韋後毒死,卻獲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的諡號;明熹宗朱由校昏庸無能,使國勢敗壞到不可收拾,他的諡號卻美之曰『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又如清代光緒皇帝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幽禁,成了名副其實的掛名皇帝,他死後的諡號卻是『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雖然諡號是在評價逝者生前品行功績,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主張為君父諱惡,主張用隱諱的手法,為尊者、賢者和親者諱。皇位大都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兒子給父親諡號,強調『孝』的統治者自然要踐行這一原則,所以帝王惡諡少也在情理之中。但唐朝以後諡號由『春秋大義』變為吹捧工具。負責為大行皇帝擬諡的官員大部分是科舉進士科出身,他們又多以文辭能力見長,因此皇帝的諡議文中便會盛讚君王功德,充滿溢美之詞。

元代帝王諡號長短不一,有二字諡、四字諡、六字諡(如鐵木真被追諡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忽必烈為聖德神功文武皇帝)等。明代除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和建文、景泰、崇禎三帝外,均為17字諡,且已形成固定的格式,即『╳天╳道╳╳╳╳╳文╳武╳仁╳孝╳皇帝』。這些字中,最後那個字,也就是『皇』字前的那個字是關鍵字。如朱元璋簡稱『高帝』,明成祖朱棣『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就簡稱『文皇帝』。

雍正滿漢文諡寶

雍正滿漢文諡寶

雍正滿漢文諡寶及印文,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雍正滿漢文諡寶及印文,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雍正滿漢文諡寶及印文,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到清代各帝諡號終於增加到史無前例的長度。清太祖努爾哈赤初諡『武皇帝』,後被子孫不斷加強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成為中國諡法史上的最長紀錄,共25字。清太宗、順治帝、雍正帝、乾隆帝、道光帝為23字諡;其餘康熙帝、嘉慶帝、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均為21字。清代格式一般為『╳天╳運╳╳╳╳╳文╳武╳╳╳孝╳╳╳╳╳皇帝』,部分字會有調整變化。慈禧太后的諡號是『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仁獻熙顯皇后』,共20個字。宣統帝被辛亥革命推翻,無諡。清代皇帝諡號這些字中,關鍵性的也是最末一字,如清仁宗(嘉慶) 的諡號是『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簡稱就是『清睿帝』。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