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0|回复: 0

高血压病人的食疗验方

[复制链接]
踏月追花 发表于 2005-1-9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美食中国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高于正常而言。在安静状态下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即为高血压;凡舒张压持续超过90毫米汞柱,不论其收缩压如何,均属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固然重要,但饮食疗法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食疗的作用是药物所不能代替的。以下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食疗验方供选用。( s& M3 C" t$ Q* X; q
山楂玉米须荷叶茶
% A. y: z  D% y" s8 c6 \! F. X, {9 o  z' j, u/ H0 B0 E
组成- U; ?0 p/ [! d5 b* m* s
9 Q; S: `7 \% b0 D9 F
山楂切片晒干30克,干玉米须60克亦可用鲜品160克,干荷叶15克亦可用鲜荷叶46克。
0 D6 s3 q1 N8 }. [& @" d! v( p 食疗功效/ y' j) y+ q) z4 X

/ z! `0 p- s$ {# f2 x4 I2 r 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含酒石酸、柠檬酸、山楂酸、苹果酸、鞣质、维生素C、铁、蛋白质、脂肪及三十多种黄酮类物质。《滇南木草》认为它能“消肉积滞”,《日用本草》说它能“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物类相感志》载: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益可推矣。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楂能降血脂、软化血管,这与中医“消肉积”的说法似有融会贯通之处。本品尚能强心,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有持久的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玉米须性味甘、平。功能清热利尿,平肝利胆。《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载其能降低血压,利尿消肿。荷叶性味苦涩、平。功能升清阳,去头风、止眩晕。《滇南本草》说它能“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清痰泄气”。合用为降血压、降血脂、清头目、止眩晕的食疗良方。
9 x8 b/ h* s8 E% _5 \$ c3 X0 ` 用法" E& X* X, }1 p8 @

. b$ \4 W. c" N" b1 x  W 每日一剂,水煎三十分钟,代茶饮。* d! a* @6 A. H+ q2 ?" ?
芹菜淡菜煲猪瘦肉5 H9 [& W" E' O% B  a+ y* ^% i

1 ~3 P6 j! ~! R: U 组成
9 E) D" Y/ J/ r$ M9 D
, M' p; T4 {8 J' R5 d 芹菜300克、淡菜30克、猪瘦肉30-40克。8 [( _. M3 R' C6 h: k5 P5 P
食疗功效4 F0 L; {6 k0 |2 r9 U

. O0 Y, `, V4 I6 X. J 芹菜性味甘、凉。含芜荽甙、甘露醇、烟酸等。功能利尿,除烦热。《中国植物志》说它“可治高血压症”。淡菜又名珠菜,是贻贝科动物厚壳贻贝和其它贻贝类的贝肉。性味咸、温。有较好的补肝肾、益精血、清虚热、生津液的作用。《本草汇言》说:“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善治肾虚有热”,《日华子本草》认为它能“补五脏,益阳事”。猪瘦肉补肾气,解热毒,且含有较丰富的动物蛋白,与芹菜、淡菜合用可起到协同作用。本方补虚益肾,清热降压,颇适合于老年患者。& F( T+ T' P. \3 {
用法9 n1 g( R# N- h8 b  l
' z: X2 A4 _5 r) |: R- ]
先用清水煮猪瘦肉待熟,入芹菜、淡菜,加盐少许,等芹菜熟后加味精适量即可服食。
/ I0 f8 ]$ A3 A- c8 ] 海参粥, B  S7 O* i1 _  C* F2 u

7 O7 k8 m1 e, ]  L8 G7 z 组成
# H3 [0 }/ c+ p6 x1 b1 [% {. J# Y( H: S# @9 B
海参30克、粳米60克。
3 r7 F% `( D- N# F1 Q 食疗功效
! T* c; |& G0 _6 v( `
+ ?8 C) U8 c  q 海参性味咸、温。功能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水浸海参含糖67%,蛋白质21.5%,脂肪0.3%,还含有钙、磷、碘等物质。可以说是很好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用佳品。《本草纲目拾遗》认为它能“生百脉血”,《本草求原》记载它可“润五脏,滋精利水”。用海参治疗高血压病是很适宜的,既可补虚又可软化血管。粳米性味甘、平。功能健脾和胃,利小便。与海参同用,治疗老年虚性高血压甚为适宜。
9 W; x3 O. Z( A 用法
& l  `) r' |: a0 W5 P2 F. S% {8 y* M0 y7 @$ r; I
先将海参浸透,剖洗干净,同米煮粥,空腹食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