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6|回覆: 1

[醫藥臨床] 朱文元用陳平湯加減治胃腸病舉案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20-6-22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朱文元為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導師。

陳平湯即二陳湯與平胃散之合方,由蒼朮、厚朴、陳皮、半夏、雲苓、甘草、生薑、大棗組成,水煎二汁,作湯劑內服。方中蒼朮燥濕健脾;厚朴下氣燥濕;半夏燥濕化痰,和中降逆;雲苓健脾燥濕,利水化痰;甘草、大棗、生薑補脾合中止嘔,適用於脾胃不和,痰濕內阻、不思飲食,胸膈痞悶,脘腹脹滿,肢體倦怠,噁心嘔吐,噯氣泄瀉,舌淡紅,苔白膩而厚,脈緩或沉滑等症。朱文元以之加減治療胃腸疾患,每獲捷效。今將朱文元用陳平湯加減治療胃腸病經驗簡要整理,供同道臨證參考。

胃脘痛案

孫某,女,44歲,2010年3月8日診。現胸悶腹脹,胃痛泛酸、嘈雜灼熱,口苦便秘,舌紅苔微黃而膩,脈弦滑。經鋇餐透視,診為慢性胃炎,服西藥療效不顯著。中醫診斷:(肝鬱化火,脾胃濕熱型)胃脘痛。治以清熱化濕,理氣和胃。處方;陳平湯加減,藥用蒼朮12g,厚朴10g,陳皮10g,半夏10g,雲苓15g,枳殼12g,蒲公英30g,梔子10g,佛手10g,大黃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3劑,症狀明顯減輕,胃脘部仍有痛感,大便已調。原方去大黃,加川楝子15g,元胡18g。3劑後,感輕微痞悶,口微苦,余症減消。上方再服3劑,基本如常,為鞏固療效,又進3劑,乃告愈。

泄瀉案

胡某某,男,24歲,2010年3月17日診。訴便溏不爽,帶有白凍膠樣及未消化食物,伴腸鳴腹痛,日解大便2~3次,腹痛時發時止,已曆年余。平素不欲飲食。曾多處求治,西醫診為慢性過敏性腸炎,屢用西藥見效甚微。刻診面色白光白,形體瘦弱,舌淡苔白膩,脈濡緩。診斷:(脾胃虛寒、濕蘊中焦型)泄瀉。治法:散寒化濕,健脾止瀉。處方:陳平湯加減:蒼朮15g,川朴6g,雲苓15g,陳皮10g,半夏15g,桂枝10g,焦三仙各30g,車前子30g(包煎),米殼10g,甘草6g,生薑3片,大棗6枚,水煎服,每日1劑,服3劑諸症減輕。後又在上方中加炒玉米30g,肉豆蔻10g,乾薑10g,3劑後再診,腹痛泄瀉明顯減輕,自覺舒服。原方繼服3劑,藥後大便日行1次,已無白凍樣物,僅偶覺輕微腹痛,效不更方。共服藥18劑痊癒。

胃脘痛案

辛某,男,46歲。2008年12月28日診。訴胸脅痞悶、脘腹脹痛、噯氣頻發、太息時作、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舌淡苔白膩而厚,脈弦滑。經多處診治,未發現消化道器質性病變,診為胃神經官能症,屢用西藥療效不顯。診斷:(肝鬱脾虛、脾氣抑鬱、濕痰內阻型)胃脘痛。治法;疏肝健脾、理氣養胃、燥濕化痰。處方:陳皮湯加減:蒼朮12g,厚朴12g,陳皮12g,半夏12g,雲苓15g,木香10g,砂仁10g,香附12g,焦三仙各12g,川楝子12g,甘草6g,生薑3片,大棗3枚,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3劑後複診,諸症減輕,上方加減繼服,12劑告愈。

討論

陳平湯確是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有效方劑。臨床應用時,可隨症加減,如脾胃濕盛酌加藿香、佩蘭、白豆蔻、木瓜、車前子、薏苡仁;腹脹滿者酌加檳榔、炒卜子、大腹皮、枳實、砂仁;氣滯者酌加木香、香附、枳殼、佛手;食欲不振或食積者酌加雞內金、枳實、炒卜子、焦三仙;痞痛者酌加川楝子、元胡、白芍、鬱金;泛酸者酌加烏賊骨、川楝子、吳茱萸;泄瀉者酌加炒扁豆、罌粟殼、黃芪;噁心嘔吐者酌加旋覆花、竹茹、代赭石、藿香;嘈雜灼熱者酌加川連、石膏、蒲公英、梔子;伴胃中虛寒者酌加良姜、砂仁、吳茱萸、制附子等。(朱萌 山東省棗莊市婦幼保健院 朱傳龍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LQ)

胡吞 發表於 2025-4-16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運用陳平湯加減治療胃腸病經驗探析

陳平湯作為二陳湯與平胃散的合方,具有燥濕健脾、理氣和中的功效。朱文元先生深諳此方精要,在臨床應用中辨證精準,加減得當,現就其治療胃腸病的經驗作一分析。

一、方義解析
陳平湯由蒼朮、厚朴、陳皮、半夏、雲苓、甘草、生薑、大棗組成。方中蒼朮、厚朴相須為用,共奏燥濕運脾之功;半夏、陳皮配伍,體現"治痰先治氣"之旨;茯苓健脾滲濕,佐以姜棗草調和脾胃。全方結構嚴謹,共成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劑。

二、臨證應用特點
1. 辨證要點
朱氏強調本方適用於痰濕中阻之證,以脘痞腹脹、苔白膩、脈濡滑為辨證要點。其應用指征明確,體現了"有是證用是方"的經方思想。

2. 加減法度
(1)胃脘痛案中,針對肝鬱化火證,加梔子、蒲公英清解鬱熱,佛手疏肝,大黃通腑,後入金鈴子散增強止痛之效,體現"急則治標"之策。
(2)泄瀉案中,配伍桂枝溫陽,焦三仙消導,車前子分利,米殼澀腸,後入肉豆蔻、乾薑溫補脾腎,展現"標本兼顧"的用藥思路。

三、學術特色
1. 注重氣機調理
朱氏在諸案中均保留原方理氣之品,或加枳殼、佛手等增強疏理之效,體現"百病皆生於氣"的學術觀點。

2. 善用對藥
如蒼朮-厚朴燥濕運脾,半夏-陳皮化痰理氣,茯苓-車前子利水滲濕等,顯示其嫻熟的傳統配伍技巧。

3. 分期論治
在胃脘痛治療中,初期清熱通腑,中期理氣止痛,末期調和鞏固,展現動態施治的辨證思維。

四、臨證啟示
1. 本方應用當以濕濁中阻為病機核心,若見陰虛內熱或脾胃虛寒甚者,需慎重加減。
2. 現代醫學診斷的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徵等,凡符合痰濕中阻證候者,均可參此方化裁。
3. 朱氏經驗提示我們:經典方劑的活力在於活用,要在把握病機的基礎上靈活化裁。

結語:
朱文元先生運用陳平湯治療胃腸病的經驗,既恪守傳統方義,又善於隨證應變,其辨證思路與用藥技巧,對臨床治療脾胃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學者當領會其辨證要點與加減法度,不可拘泥成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