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9|回覆: 1

[醫藥臨床] 三仁湯臨床應用體會

[複製連結]
連智華 發表於 2020-6-9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盛夏季節,暑濕蘊蒸,常見濕熱為患,沈師慣用藿香祛除暑濕,同時也喜用三仁湯加減以祛濕清熱,臨床效果頗佳。根據臨床觀察,即使不在暑濕季節,很多患者也有濕熱或痰熱之證,或為實證,或虛實夾雜證,用藥治療有的取效很快,有的則纏綿難愈、較為棘手。沈紹功認為三仁湯是利濕的主方,本文先對三仁湯原方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總結沈紹功對三仁湯的加減運用,以及筆者在臨床應用三仁湯的體會。

三仁湯原方出處

三仁湯出自【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寒濕】。原方藥物組成:杏仁(五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厚朴(二錢),生苡仁(六錢),半夏(五錢)。現代用量:杏仁(15g),飛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葉(6g),厚朴(6g),生苡仁(18g),半夏(15g)。

濕溫的治法需注意:①不能用汗法。濕溫不同於寒邪一汗而解、溫熱一涼則退,原文告訴我們,如果發汗,則會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即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欲言。②不能用下法。如果見到中滿不飢,以為是停滯而下之,會導致誤下傷陰,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泄。③見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本為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結而不可解之勢。

三仁湯應用體會

三仁湯是治療濕溫的主方,不僅治療外感濕溫,還可治療內傷濕阻等各種疾病,如部位在上的頭痛、咳嗽、心悸、黃褐斑,在中焦的胃痛、嘔吐,在下焦的泌尿系感染或盆腔積液、月經失調、子宮肌瘤等婦科病症。三仁湯所治之證病機是濕熱內蘊,辨證要點主要看舌苔,苔厚膩,或黃,或白。臨床對濕熱證治療的體會如下:

要辨別濕與熱的輕重。濕溫難治,因祛濕要溫燥,會妨礙熱邪;清熱宜寒涼,又戀於濕邪。治療濕溫需要區分濕與熱的輕重:①濕重於熱,以化濕、利濕為主,濕化則熱自散。祛濕少用溫燥藥,多用滲利藥,可選用三仁湯中的生薏苡仁、杏仁、白蔻仁,加入芳香化濕的藿香、佩蘭,利水滲濕的雲苓、澤瀉,化濕不助熱。由於濕重於熱,厚朴、半夏等溫燥之藥可少量使用,但應中病即止,同時可以佐以滑石、蘆根、竹葉、車前草等清熱利濕之品,以防燥濕助熱,但不可過用寒涼,恐傷陽氣。②熱重於濕,以清熱為主,兼以化濕利濕,可選用黃芩、黃連、生梔子、連翹等清熱之品。對於陽明熱盛、濕困太陰,出現身熱口渴、身重脘悶的也可以用蒼朮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炒蒼朮、生薏苡仁)。③濕熱並重,化濕清熱兼施。由於濕熱俱盛,不要再用厚朴、半夏等溫燥之品,可以多用生薏苡仁、車前草、白花蛇舌草、滑石、金錢草等清利濕熱之品。清熱藥亦要注意慎用苦寒,如果誤用大劑清熱解毒、苦寒折之之品,則濕遇寒涼,凝澀不解,濕愈遏則熱難除,使病情纏綿不已。

注意要三焦辨證。對於濕溫,要區分濕熱的部位,即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選擇更具針對性的藥物。在上焦多為外感濕溫、肺失宣化,可見發熱、咳喘、身重、胸悶等症狀,以芳香化濕為主,可選用杏仁、藿香、佩蘭、連翹、黃芩等。在中焦多為濕困脾胃,或脾虛濕盛,濕郁化熱,可見脘痞腹脹、嘔惡納呆、便溏溲赤等症狀,以化濕清熱為主,可選用白蔻仁、砂仁、黃連、石菖蒲等。在下焦多為濕熱下注、膀胱氣化失司,可見小便不利,以清利濕熱為主,可選用生苡仁、滑石、萆薢、白花蛇舌草、車前草等;若為肝經濕熱,可見男子睾丸潮濕,女子帶下量多,以清利肝經濕熱為主,可選用茵陳、金錢草等。

注意要進行有效配伍。首先,根據沈紹公老師痰瘀同治理念,在祛濕的同時也可以配合使用1、2味活血藥,這樣濕瘀同治,可增強祛濕之力,如治療外感濕溫時使用川芎,中焦濕熱加入丹參等。其次,氣化則濕化,祛濕要配合行氣藥,如桔梗、陳皮、枳殼、木香、香附、大腹皮等。正如葉天士所言:『濕也,熱也,皆氣也,能蒙蔽周身之氣,原無形質可功,總以流利氣分為主,氣通則濕解也。』即強調了行氣對治療濕熱的作用。另外,對於老年人或體質差的患者,可以加1味補氣藥,如白扁豆、生芪或炒白朮,這樣補氣以助化濕。

病案舉例

患兒,男,9歲,2011年8月6日初診(大暑)。訴咳嗽1周,加重2天。患兒素易感冒,食慾欠佳。近1周來時有咳嗽,未予治療,近2日咳嗽加重,前來就診。刻下症見:咳嗽時作,咳有黏痰,不易咯出,納食減少,大便乾結,1~2日1行。檢查: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形體偏瘦,雙側扁桃體未見腫大,雙肺呼吸音粗。辨證:本案患兒形體偏瘦,平素食慾欠佳,中焦運化不及,肺衛不固,易患感冒。加之大暑時令,濕熱困脾,中焦失運,痰濁內生,胃納不佳,食積停滯,濕熱痰食互結,郁而化熱,痰熱蘊肺,肺失宣降,可見咳嗽,咳有黏痰,不易咯出。痰濕內蘊,氣機不暢,故見納食減少;蘊而化熱,則有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膩及脈滑數。其病位在肺胃。證屬痰濕內阻,熱蘊肺胃。

診斷:(痰濕內阻,熱蘊肺胃)咳嗽(西醫稱為為急性支氣管炎)。

治法:祛痰除濕,宣肺止咳。

方藥:【溫病條辨】三仁湯和【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加減:蘇子5g,萊菔子10g,炒葶藶子5g,杏仁5g,生薏苡仁10g,白蔻仁5g,藿香5g,雲苓10g,陳皮10g,蒲公英10g,焦三仙各30g,蘆根15g,紫苑5g,炙杷葉5g,生白扁豆10g,木香10g。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5劑,患兒咳嗽已止,大便通暢,日行1次,納食轉佳,舌質轉為淡紅,舌苔由黃膩轉為薄白,脈象亦由滑數轉為弦細。濕熱痰濁已除,肺氣已降,胃納轉和,停服湯藥。囑其多食山楂片以健胃消食,脾胃健運則衛外自固,防止咳嗽復發。

按:中醫治療呼吸系統疾病以祛痰為主,投三子養親湯加減治療。區分寒痰和熱痰的關鍵不在痰色,而在痰質,本案患兒咳黏痰,辨為熱痰,以清化熱痰的炒葶藶子易三子養親湯中溫熱的白芥子。配合紫苑、炙杷葉、蘆根,清肺潤肺止咳。患兒平素脾胃較弱,運化失健,濕阻中焦;發病又在長夏大暑之時,濕熱蘊蒸,故選用三仁湯。方中以杏仁開肺氣,啟上閘;白蔻仁芳香化濁,祛中焦痰濕;生薏苡仁甘淡滲利,使濕邪從下而去。三藥合用,分利三焦。配合藿香,加強祛除濕熱之力。治療小兒病證要注意顧護脾胃,健脾開胃,以增強抵抗力,截斷生痰之源。方中雲苓淡能滲濕,甘能健脾;陳皮、木香芳香醒脾,疏利氣機;生白扁豆益氣健脾;焦三仙消食和胃;公英清胃熱不傷陰,諸藥共用健運脾胃,以絕生痰之源,為健脾胃治本之法。本案另一特色為治療小兒病證用藥宜輕,中病即止,防止再度傷正。

總之,三仁湯是治療濕溫的主方,由此而延伸對於濕熱證的治療方法,在辨別濕與熱的基礎上,參照三焦和臟腑辨證,配合行氣活血等增效方法,做到謹守病機、精準用藥、精良配伍,相信會收到好的臨床療效。(連智華 中國中醫科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鄧姻 發表於 2025-4-9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仁湯臨床應用體悟

三仁湯乃吳鞠通【溫病條辨】治濕溫之要方,其組方精妙,融宣上、暢中、滲下於一體,誠如吳氏所言"治濕溫初起,邪在氣分,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沈紹功先生深諳此方之妙,臨證化裁,屢獲良效。今就三仁湯之臨床應用,略陳管見。

一、方義探微
三仁湯以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為君,分司上、中、下三焦之濕。杏仁宣肺氣以開上焦,白蔻仁芳香醒脾以運中焦,生薏苡仁淡滲利濕以通下焦,三仁相伍,共成"分消走泄"之勢。佐以滑石、通草、竹葉清熱利濕,厚朴、半夏燥濕行氣,使濕去熱孤,氣暢津行。全方輕靈透達,不犯汗、下、潤三禁,正合"濕溫非寒非熱,徒清熱則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之病機。

二、辨證要點
沈師臨證強調"濕熱之辨,首重舌苔"。凡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或滑數者,皆可考慮三仁湯證。然濕與熱之孰輕孰重,尤當細審:
1. 濕重於熱:症見身熱不揚、頭身困重、胸悶脘痞、口黏不渴,舌苔白膩微黃。治宜側重化濕,少佐清熱。可加藿香、佩蘭增芳香化濕之力,茯苓、澤瀉助淡滲利濕之功。厚朴、半夏雖性溫燥,然少量用之可通陽化濕,佐以滑石、蘆根則無助熱之弊。
2. 熱重於濕:症見身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宜重用竹葉、滑石,加黃芩、梔子清泄鬱熱。若陽明熱盛兼太陰濕困,可合白虎加蒼朮湯,既清陽明之熱,又化太陰之濕。

三、臨證拓展
三仁湯非獨治濕溫,凡濕熱內蘊之雜病,皆可化裁:
上焦病:如濕熱壅肺之咳嗽,加枇杷葉、浙貝母;痰熱擾心之心悸,合黃連溫膽湯。
中焦病:濕熱中阻之胃痛,加黃連、吳茱萸(左金丸);嘔吐者,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下焦病:濕熱下注之淋證,加瞿麥、萹蓄;婦科帶下、症瘕,合四妙散或桂枝茯苓丸。

四、用藥心法
1. 忌過用溫燥:濕邪雖宜溫化,然熱邪易因燥助熾,故厚朴、半夏用量宜輕,或佐清熱之品制其溫性。
2. 慎投寒涼:清熱不可過劑,恐冰伏濕邪。如梔子、黃芩需與芳化藥同用,以避"涼遏"之弊。
3. 重視氣機:濕熱膠結,必礙氣機。臨證可加柴胡、鬱金疏肝,或枳殼、陳皮理脾,使"氣化則濕化"。

結語
三仁湯之妙,在於"輕可去實",以輕清之品斡旋三焦,使濕熱之邪分消而解。沈師活用此方,既守吳氏法度,又善因證加減,其經驗啟示後人:治濕熱當明辨主次,兼顧氣血,方能效如桴鼓。學者若能參透"分消"二字,則臨證自可觸類旁通,不拘一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