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5|回復: 1

[医药临床] 柴芩温胆汤临床运用

[複製鏈接]
何晓瑜 發表於 2020-4-14 1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贾跃进,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科主任,脑病科学科带头人。经过三十余年临床实践,在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中风病、口僻、头痛、眩晕、失眠、抑郁、颈肩腰腿痛等方面疗效突出。近日,门诊时见一位痰多患者,贾跃进老师言『气顺火消痰自失』,强调从方寻法,以法系方。感师之详述,指点迷津,晓于其要,受益匪浅,阐文以记之。

患者,女,22岁,以咽中痰多半月来诊,自诉食甜食后开始,晨起痰多,咳吐不利,常因咳痰而呕恶,头面油腻,口中黏腻,晨起口干口苦,睡眠可,大便黏腻,小便正常。素喜食甜食,多思虑,时有胃胀。舌胖齿痕,舌尖红,苔黄滑腻,脉沉弦。贾跃进老师辨证为痰热阻滞,气机不畅,处方温胆汤,祛除阻滞中焦的痰热。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9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竹茹15克,芦根30克,厚朴10克,炒薏苡仁30克,枳实12克,浙贝母10克,生白术15克。7剂,早晚分服。

患者诉曾服温胆汤,但效欠佳。贾跃进老师判断是忽略了痰热与肝郁并见的情况。患者『素多思虑』,思虑过重则三焦气机不畅,津气不化故生痰浊。贾跃进老师治痰不仅注重痰的特征,更注重理气,即治痰先治气,故用温胆汤合小柴胡汤,即柴芩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炒薏苡仁健脾化痰祛湿;竹茹、浙贝母清热化痰。患者舌尖红,口干口苦,似有伤津之势,故用芦根清热生津。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与生白术共伍消补兼施,寓张仲景枳术汤之意;厚朴燥湿行气,与枳实相伍,荡涤肠胃,增加行腑气,降浊气的功效。『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金匮要略〗)患者服完药后,虽头面仍略油腻,但口干口苦、大便黏、胃胀均消失。

以上病案主要体现了以下两个思想:其一,有类证,用合方。本案患者咽中痰多,头面油腻,易胃胀,大便黏,苔黄滑腻,主要矛盾为痰热阻滞,故选用温胆汤为基础方加减以祛除中焦痰热为要;痰热常和肝郁同时出现,且患者素多思虑,致三焦气机阻滞,用柴芩温胆汤疏肝泄热,祛湿化痰。其二,注重调畅气机,和解少阳。〖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肝主疏泄,调畅一身气机,温胆汤合柴芩可调节气机升降,化痰健脾,再加枳实、厚朴荡涤肠胃,故清阳之气升,中焦气机复。(何晓瑜 山西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孔冈占 發表於 2025-4-5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柴芩温胆汤临床运用之思辨

贾跃进教授以温胆汤合小柴胡汤化裁为柴芩温胆汤,治疗痰热兼肝郁之证,深得仲景“和法”精髓与丹溪“治痰调气”之旨。本案患者痰多、口苦、苔黄腻,显属痰热;然“多思虑”“脉沉弦”又提示肝郁气滞。贾师未囿于温胆汤单方之效,而是察机合方,以气化论痰消,体现了中医辨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核心思想。

一、痰热与气郁并治的方证对应
温胆汤本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方,然本案患者服温胆汤效微,贾师敏锐指出其关键在于“肝郁未疏”。盖痰热胶结中焦者,若气机壅滞不展,则痰湿难化。故合小柴胡汤之柴胡、黄芩,疏少阳枢机而清郁热,暗合《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之妙。更佐枳实、厚朴行气破滞,取“气行则痰消”之意,与《金匮》枳术汤“消补并行”之法一脉相承。

二、调气为治痰之先导
丹溪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贾师处方尤重气机调畅:半夏、陈皮理中焦之气,柴胡、黄芩疏肝胆之郁,枳实、厚朴通腑气之滞。三焦气机得畅,则痰湿无所附丽。更妙在芦根一味,既清肺胃之热,又防化痰药之燥,契合叶天士“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训。

三、合方思维的临床启示
此案彰显“有是证用是方”的经方精神与“方随证转”的灵活思维。温胆汤治痰热,小柴胡汤调枢机,二者相合,非简单叠加,而是针对“痰-热-气”复合病机的精准狙击。贾师深谙《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旨,以“和解”为纲,融化痰、疏肝、健脾于一炉,实为“异病同治”之典范。

结语
柴芩温胆汤之效,在于执“调气化痰”之牛耳,解“肝郁痰热”之纷纭。贾师临证,既承经典方义,又参合时病特点,其“治痰先治气”的思路,对现代痰湿相关疾病(如代谢综合征、情志病)的诊治颇具启发性。学者当于此案中体悟“方证相应”与“病机结合”的辨证艺术,方能于临床中圆机活法,触类旁通。

(按:本文所述方药需在四诊合参下辨证使用,不可盲目套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