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7|回覆: 1

[醫藥臨床] 濁毒理論指導治療疑難雜症

[複製鏈接]
田智勇 發表於 2020-2-13 17: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濁毒理論是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首創提出的。李佃貴一直注重中醫整體觀念、因時制宜,認為現代人類的生活環境、飲食、心態等已經較古代發生了很大變化,使人體內環境更易發生改變,導致濁毒證的出現。在日常診療中,根據濁毒理論治療疑難雜症,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療效,現舉病例兩則。

典型病例一

常某,男,40歲。2019年7月16日初診。主訴約1年前出現乏力、食慾不佳、消瘦、左肋及左下腹燒灼不適、小便渾濁、大便溏泄等。3個月前上述症狀加重,稍有重體力活,便心慌氣短,不能行日常勞作。酗酒史20餘年,性情易激動。在本地醫院就診,做血糖、生化全項、肺部CT等檢查均無異常,後給予營養類藥物治療,療效不佳。兩周後轉張家口附屬醫院治療,胃、腸鏡、頭顱、胸腹部CT,肝、腎功能等檢查及內分泌檢查,一系列檢查後結果仍顯示正常,診斷為神經官能症後,囑其出院。現症:面色黝黑萎黃、左下腹隱痛不適、大便溏泄、每日5~8次、小便自述渾濁、乏力、體型消瘦、活動後氣喘心慌、納差等,舌苔黃膩,脈弦細滑。辨證:濁毒內蘊,阻滯經絡。處方:藿香12g,茵陳15g,佩蘭12g,黃連12g,紫蔻12g,木香15g,地龍10g,葛根15g,百合12g,烏藥12g,當歸9g,川芎9g,白芍20g,雲苓15g,白朮6g,雞內金15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2019年7月20日二診:乏力減輕,但仍有腹部不適,睡眠不佳,舌苔變薄,思其濁毒日久,應採用通因通用之法,以上方加生大黃10g(後下),枳實10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2019年7月26日三診:諸症均緩解,舌紅苔薄黃,脈弦微數。以上方去佩蘭,大黃、枳實減為5g,白朮加至12g,加太子參15g。10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溫服。隨訪述精神狀態良好,無明顯不適。囑其注重情志調節,限制飲酒,調節飲食營養,不適隨診。

按:患者主述以大便溏泄,小便渾濁,乏力消瘦,活動後氣喘心慌等症狀為主要不適,但其有腹部燒灼,苔黃膩、脈弦細滑等症,看似虛症為主,實為濁毒內阻經絡,影響氣機升降及水谷精微生化。處以:藿香、茵陳、佩蘭、黃連化濁解毒;紫蔻、木香、烏藥、白芍、川芎、當歸、地龍、葛根、百合通經絡和氣血;白朮、雲苓、內金健脾和中。諸藥合用,使濁毒化解、經絡通暢,加之患者本當壯年,後期少佐養氣之品,氣血自然恢復,諸症得以解除。

典型病例二

宋某,男,75歲。2019年8月2日初診。患者間斷咳嗽、咳痰、喘憋20餘年,於1月前加重,就診於蔚縣人民醫院,診斷:肺心症伴肺功能衰竭。既往慢阻肺20餘年,乙肝、肺結核病史。現症:咳嗽、咳痰、喘憋等,動則喘甚、步行不超10步;口唇紫紺、體倦乏力、腰膝酸軟、腹部脹滿、大便黏膩不爽、舌苔黃膩、脈弦滑虛數等。辨證:腎不納氣、濁毒內蘊。治以化濁解毒,降逆平喘,活血通絡。方藥:百合15g,烏藥12g,當歸12g,川芎12g,白芍30g,茯苓15g,白朮12g,紫蘇子15g,桑白皮15g,青皮15g,香附15g,太子參20g,五味子10g,大貝母10g,山茱萸15g,白果10g,代赭石30g,丹參15g,地龍10g,生龍牡各30g,黃連10g,黃芩10g,廣木香10g,桃仁10g,生甘草6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2019年8月7日二診:患者述咳嗽、喘憋好轉,腹脹基本緩解,就診前可以參加家庭聚會,適當走動,但仍乏力,舌苔薄黃膩,脈弦細滑。於上方白芍改為15g,加赤芍15g,加丹皮15g,山藥15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後家屬告知,病情緩解,不適隨診。

按:患者患有多年慢性肺病,既有腎氣不足之虛,又有氣滯血瘀之實,加之累年用藥,已成濁毒體質,其體內濁毒即為致病因素又為病理產物,在以化解濁毒,通經活絡為主佐以補腎納氣之法後,收效甚佳。(田智勇)

dunbar 發表於 2025-3-30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李佃貴教授濁毒理論臨床驗案評析

國學與中醫學本同源,今觀李佃貴教授濁毒理論治驗,深契【內經】"濁氣歸心,淫精於脈"之旨。此案診療過程尤具典型意義,試析如下:

一、理論淵源
濁毒理論實發皇於【黃帝內經】水谷精微運化理論,兼取吳鞠通"穢濁着人"之說。李教授察今人體質多稟濕熱濁毒,實因現代飲食厚味、情志過極,致中焦失運,濁邪內蘊,久則化毒。此與【金匱要略】"五邪中人"之理一脈相承。

二、病機辨析
觀常某脈證,顯屬濁毒壅滯三焦之候。其面色黧黑、溲濁便溏,正是【醫宗金鑒】所謂"濁邪害清"之象;而舌苔黃膩、脈弦滑,又合【溫熱論】"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於上"之徵。李教授斷為濁毒內蘊,誠為卓見。

三、方藥精義
處方以芳香化濁、苦寒泄毒為法:
1. 藿佩蘭醒脾化濕,取法【濕熱病篇】"濕蔽清陽"治則
2. 茵陳、黃連清熱利濕解毒,暗合仲景茵陳蒿湯意
3. 紫蔻、木香理氣和中,深得東垣脾胃論要旨

此方組合既承【神農本草經】"除陳氣"之訓,又參時令濕熱特點,實為"古今治法相參"之典範。

四、啟示
本案提示:
1. 疑難雜症當重視"濁毒"致病新特點
2. 診斷需四診合參,不可過恃儀器
3. 治療宜通補兼施,重在給邪出路

【周易】云:"變通者,趨時者也。"李教授此論,正是傳統醫學與時俱進的生動體現。學者當於此深味中醫"天人相應"之奧旨,方能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