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毒理論是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首創提出的。李佃貴一直注重中醫整體觀念、因時制宜,認爲現代人類的生活環境、飲食、心態等已經較古代發生了很大變化,使人體內環境更易發生改變,導致濁毒證的出現。在日常診療中,根據濁毒理論治療疑難雜症,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療效,現舉病例兩則。
典型病例一
常某,男,40歲。2019年7月16日初診。主訴約1年前出現乏力、食慾不佳、消瘦、左肋及左下腹燒灼不適、小便渾濁、大便溏泄等。3個月前上述症狀加重,稍有重體力活,便心慌氣短,不能行日常勞作。酗酒史20餘年,性情易激動。在本地醫院就診,做血糖、生化全項、肺部CT等檢查均無異常,後給予營養類藥物治療,療效不佳。兩周後轉張家口附屬醫院治療,胃、腸鏡、頭顱、胸腹部CT,肝、腎功能等檢查及內分泌檢查,一系列檢查後結果仍顯示正常,診斷爲神經官能症後,囑其出院。現症:面色黝黑萎黃、左下腹隱痛不適、大便溏泄、每日5~8次、小便自述渾濁、乏力、體型消瘦、活動後氣喘心慌、納差等,舌苔黃膩,脈弦細滑。辨證:濁毒內蘊,阻滯經絡。處方:藿香12g,茵陳15g,佩蘭12g,黃連12g,紫蔻12g,木香15g,地龍10g,葛根15g,百合12g,烏藥12g,當歸9g,川芎9g,白芍20g,雲苓15g,白朮6g,雞內金15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2019年7月20日二診:乏力減輕,但仍有腹部不適,睡眠不佳,舌苔變薄,思其濁毒日久,應採用通因通用之法,以上方加生大黃10g(後下),枳實10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2019年7月26日三診:諸症均緩解,舌紅苔薄黃,脈弦微數。以上方去佩蘭,大黃、枳實減爲5g,白朮加至12g,加太子參15g。10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溫服。隨訪述精神狀態良好,無明顯不適。囑其注重情志調節,限制飲酒,調節飲食營養,不適隨診。
按:患者主述以大便溏泄,小便渾濁,乏力消瘦,活動後氣喘心慌等症狀爲主要不適,但其有腹部燒灼,苔黃膩、脈弦細滑等症,看似虛症爲主,實爲濁毒內阻經絡,影響氣機升降及水谷精微生化。處以:藿香、茵陳、佩蘭、黃連化濁解毒;紫蔻、木香、烏藥、白芍、川芎、當歸、地龍、葛根、百合通經絡和氣血;白朮、雲苓、內金健脾和中。諸藥合用,使濁毒化解、經絡通暢,加之患者本當壯年,後期少佐養氣之品,氣血自然恢復,諸症得以解除。
典型病例二
宋某,男,75歲。2019年8月2日初診。患者間斷咳嗽、咳痰、喘憋20餘年,於1月前加重,就診於蔚縣人民醫院,診斷:肺心症伴肺功能衰竭。既往慢阻肺20餘年,B肝、肺結核病史。現症:咳嗽、咳痰、喘憋等,動則喘甚、步行不超10步;口唇紫紺、體倦乏力、腰膝酸軟、腹部脹滿、大便黏膩不爽、舌苔黃膩、脈弦滑虛數等。辨證:腎不納氣、濁毒內蘊。治以化濁解毒,降逆平喘,活血通絡。方藥:百合15g,烏藥12g,當歸12g,川芎12g,白芍30g,茯苓15g,白朮12g,紫蘇子15g,桑白皮15g,青皮15g,香附15g,太子參20g,五味子10g,大貝母10g,山茱萸15g,白果10g,代赭石30g,丹參15g,地龍10g,生龍牡各30g,黃連10g,黃芩10g,廣木香10g,桃仁10g,生甘草6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2019年8月7日二診:患者述咳嗽、喘憋好轉,腹脹基本緩解,就診前可以參加家庭聚會,適當走動,但仍乏力,舌苔薄黃膩,脈弦細滑。於上方白芍改爲15g,加赤芍15g,加丹皮15g,山藥15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後家屬告知,病情緩解,不適隨診。
按:患者患有多年慢性肺病,既有腎氣不足之虛,又有氣滯血瘀之實,加之累年用藥,已成濁毒體質,其體內濁毒即爲致病因素又爲病理產物,在以化解濁毒,通經活絡爲主佐以補腎納氣之法後,收效甚佳。(田智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