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18|回復: 2

[論史] 三国杂论·之二

  [複製鏈接]
陶扬鸿 發表於 2020-7-6 18: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魏延与杨仪不和,亮不能平其争,死后,魏杨相争,皆以诛死,蜀国最后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知培育人才,又摧抑有个性之英才也。还有来敏,善左传,精仓雅训诂学者,刘备署为典学校尉,亦因个性高傲,被诸葛亮贬黜。凡有些个性,与亮不合略有瑕疵,即被废。亮之不容人也如此,故蜀士颇有怨之者。

a23e0be4cffd6c0fad61fb965f33a63a.jpg

魏延像

〖华阳国志〗载:建兴六年,亮西征。马谡在前败绩,亮将杀之,邈谏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失亮意,还蜀。十二年,亮卒,素服发哀三日,邈上疏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史载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此处李邈又说诸葛亮狼顾虎视,庆其早死。

诸葛亮有所短,短于奇谋,一身而兼萧何、张良、韩信之任,而亮,萧何也,非比张良,韩信也,而不知用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如以魏延为韩信,马谡为张良,欲独揽大权,不放心他人,于魏延抑之不尽其才,于马谡违其长而用其短,取败街亭,北伐安能成乎!不但兼三杰之任,又架空刘禅为傀儡,独揽蜀国大权,是蜀国实际领导者,独裁者,兼汉高之为君,事必躬亲,事无巨细操之,岂胜其劳?五十而死,犹曰其难。诸葛亮揽权太过,虽曹操、司马昭不过也。身兼君权,相权,将帅权。诸葛亮统治下,几无他人发挥余地,诸葛虽天神,亦安能北伐成功?况其颇有所短乎!

刘备则非诸葛所及,非才之胜也,善用他人以补己短,发挥各臣之才干,知诸葛亮善治军治国,而以为相国,稳定西蜀,知庞统、法正善奇谋,而取益州、汉中,知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魏延善战,而以攻城略地。汉中之失,曹操无取之何。诸葛亮犹刘备所用之一才耳!刘备之时,各臣都发挥所长,诸葛亮当权时,只他一个显光辉。然其成功甚小,且有伤亡。

283daa95b162cd39e72f4099ca8be922.jpg

曹操像

曹操无大恶也,而有扫平北方群雄,安定汉室之功,微曹操,汉且亡于袁,操虽挟天子,而名尊之,非若袁之显然无君,图谋自立也。汉延二十之祚,犹赖曹操之辅,则不可以亡汉之罪罪曹操,亡汉者,宦官与群雄也,操收之于群雄耳。子丕篡汉,而异于王莽之篡,禁锢子婴,后世之篡,多弑其君,戮其宗室,丕优待汉献,尊以客礼,则亦厚矣。操无大恶,虽杀伏后,然由于伏后谋诛操,操不得已杀之耳。献帝谋操者数,而操始终不废,犹存名义而自敛也。其与师昭、裕、温之徒相去远矣!(操或残忍专横,然未至阴险,比之为鬼为蜮者,过矣。)而后世多积谤于操者,汉之久长,高、光之泽深于人心,以王莽之奸伪,坐移汉历,然新室一败,则人心思汉,义军之起,多假刘氏之号,而有光武之中兴。安帝以后,政去公室,桓灵之昏虐,毒流生民,以皇甫嵩大破黄巾之威,怀民之德,犹不敢废汉自立,既畏名义,亦恐人心思汉,终如王莽之诛也。以曹操之雄武,有扫群雄之功,震天下之威,乘久衰之汉,而不敢篡,亦恐为众矢。孙权劝操即真,而操以为踞己于炉火,甚畏之也。人心犹怀汉室,故操之加九锡为公也,而有耿纪等汉臣图之,刘备以汉室后裔而得据蜀抗魏。盖自三代以后,未有得人心如汉者也。故曹之篡汉,颇受骂名。而国祚不久,魏晋之纷扰,后有五胡乱华,其所以多谤与?

曹操大将张郃乃刘备、诸葛亮所忌惮之人物,乃智将也。当袁曹之对峙,曹操自将击绍将淳于琼,劝袁绍急引兵救之,郭图则劝绍以重兵攻操本营,郃以为曹公营固,必不能拔,若琼破见禽,吾属必为虏矣。绍不听郃言,但遣轻骑救琼等,而以重兵攻曹公营,果不能下。可谓知几矣。图惭而僭郃,郃乃去袁归曹。于曹魏多立战功,抗蜀颇有力,刘备诸葛亮谋北进皆不能逞。夏侯渊战死,而刘备不以为庆,以为当得郃,则郃固刘备所忌惮之人物也。〖魏略〗载:『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三国志·魏书〗载:『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于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太祖遂自至汉中,刘备保高山不敢战。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可见张郃为刘备之劲敌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方“陶扬鸿文集”查阅下文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6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沙坡 發表於 2025-4-13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国人物评价之管窥——兼论诸葛亮治蜀得失》

关于诸葛亮与蜀汉人才问题的讨论,历来聚讼纷纭。今就所论,试作三点辨析:

一、诸葛亮用人政策再审视
《华阳国志》所载李邈之论,实为蜀地益州士族对诸葛亮严法治蜀的反弹。考《三国志·蜀书》记载,诸葛亮用人实有"取人不限其方"的特点:蒋琬、费祎出自荆州,姜维来自凉州,王平出身行伍,董允系东州士人。魏延官至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实为方面大帅,所谓"抑之不尽其才"之说恐非确论。至于来敏,《诸葛亮集》载其"乱群过于孔文举",实因干扰朝政被黜,非仅个性高傲。

二、权力结构与治国模式
诸葛亮"事必躬亲"确有其事,然此乃特殊时势使然。刘备托孤时,蜀汉新遭夷陵之败,内有南中叛乱,外有曹魏威胁。观《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之语,实为整合荆州、东州、益州三大集团的政治智慧。其"独揽大权"与曹操、司马昭本质不同:一为维持汉室正统,一为谋取私门利益。陈寿"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的评语,恰说明诸葛亮自知所长,故坚持"安从坦道"的北伐方略。

三、历史比较的维度
曹操之功过,当置于汉末乱世考察。其"奉天子以令不臣"确有安定北方之功,然观《让县自明本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之语,已见权臣心态。至于曹丕代汉,实为水到渠成的政治交易,所谓"优待"乃形势所需。相较之下,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为臣之道,确为传统政治伦理的典范。

要之,评价历史人物当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维。诸葛亮治蜀的困境,实源于蜀汉"以一州抗天下"的客观局限。其人才政策虽有争议,但维持了政权稳定;北伐虽未成功,却延续了汉室正统。至于曹操,其历史作用复杂多元,既不能简单归为"汉贼",亦不宜过度美化。读史者当知,任何历史选择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后人评价需持"了解之同情"。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