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54|回覆: 0

[成語典故] 明代科舉,那些考生在進士之路通關,滿血晉級的故事

  [複製連結]
國家人文歷史 發表於 2020-7-7 1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傍晚的河邊蛙叫和蟬鳴此起彼伏,年邁的明朝前兵部尚書王竑看著跨河而立的大夏橋,不禁想起了正統四年(1439),26歲的自己高中進士,駟馬高車榮歸故里,河州家鄉父老遠道相迎的熱鬧場景。

於王竑而言,這座比他還蒼老的橋梁,不僅僅助他渡過灕水,走向外部世界,亦見證了他離開家鄉,遠赴西安、京城改變自己命運的歷程。

f6cb1a61ae0cdf82ec3672ba0d92ebfc.jpg

王竑像

希望『知識改變命運』的邊遠家庭

王竑祖籍湖廣江夏,先祖自元朝始爲官軍戶,也就是說,他們家的成年男子世世代代都必須從軍,未經朝廷批准,永遠都不得脫離軍籍。

王竑的這位祖上並非普通士卒,曾統領湖廣水軍,是貨真價實的朝廷命官。至祖父王貴時,見元政權大廈將傾,遂率領部眾投奔了剛剛揭竿而起的朱元璋,一起渡過長江,攻下南京,成爲大明王朝開創者的嫡系。

33dc3ec6dabc833bb71940ee7abf92ed.jpg

朱元璋像

明朝立國之後,大肆封賞有功之臣,對王貴這樣的嫡系人員更是恩遇有加,即便是普通的士兵靠混日子也能混成百戶之類下級軍官。王貴一家本應飛黃騰達,卻因一次很大的過失遭到『斷崖式降級』,不僅從水師高級將領被貶爲地位最低的邊地謫充軍戶,而且還被發配到了當時被視爲邊陲極地的河州衛。

河州即現在的甘肅臨夏,明朝時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洪武三年(1370)設置河州衛進行統轄,隸屬陝西布政司。王貴一家都不得不告別江夏父老,可能再也看不到這『滾滾長江東逝水』,和其他被貶的軍戶一起,拖家帶口落戶河州。

這些來自東南地區的軍戶子弟,閒暇之餘時常聚在一起談論故鄉舊事,聊以排解遠離故土和發配邊地的抑鬱心情,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爲了不使後代永遠被困厄在西北邊陲,他們寄希望於『知識改變命運』,建立私塾傳授學問,讓後代通過科舉之路離開謫戍之地。王貴的兒子王佐雖有『奕世業儒、博學能詩』之名,但卻無意於仕途,被歸類於『隱逸』行列,走出河州邊地,改變家族命運的重任就落到了孫子王竑的肩上。

永樂十一年(1413)出生的王竑睜開眼不久,便看到了圍繞著自己的一雙雙希冀眼神。長到4歲的時候,王竑開始接受啟蒙教育,他最先接觸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識字教育類蒙書,接著學習訓練詩歌寫作的【訓蒙詩】、了解常識的【性理字訓】、講授歷史的【十七史蒙求】等,然後就要開始系統學習『四書五經』,這是宋代以來就已逐漸成形的啟蒙教育流程。

c0f4d80b16fdb230020a29f16982e5ca.jpg

解縉像

王佐在傳授科舉知識的同時,還有意識地爲兒子打造了一個科舉偶像,那就是自己的好友,洪武三十一年(1398)被貶河州衛禮房吏員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解縉幼時就有『神童』的稱號,7歲就能著文,12歲就已經將『四書五經』的義理瞭然於胸,1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這位後來【永樂大典】的主編是在建文帝初即位時被貶河州的。解縉的聰穎絕倫讓年幼的王竑讚嘆不已,父親與之結交也令他心生羨慕,希望自己有朝一日金榜題名,與解縉一樣成爲內閣首輔,參與國家大事。

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預備資格

王竑隨後有了第一位老師,祖籍蘇州的周潘,潛心研究經史,在醫學方面造詣頗深,是同屬河州謫戍軍戶的『圈內人』。打下了堅實的明朝南方教育體系的基礎後,王竑結束了『升級』的第一個階段,並且迎來他科舉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試——童生試(又稱童試),來獲取地方政府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

童生試分爲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分別由知縣、知府和學政主持,考試內容多出自『四書五經』。王竑的這三場考試都在河州,也就意味著他考完試當天便可回家吃飯。

對於有著家學淵源、自幼熟讀『四書五經』的王竑來說,童生試自然是手到擒來。他順利通過了縣試的五場考試,拿到了府試的『准考證』。府試的時間是四月,考試流程與縣試差不多。經過三場考試,王竑獲得了他的首個稱號『童生』,然後就可以參加童生試最後一階段的院試,由提學官主持。他的童生試是否能順利通過,最終決定權就掌握在提學官手裡。院試通過後,王竑擁有了他的第一個功名稱謂『生員』,也就是世人熟知的『秀才』。獲得『生員』稱謂後,王竑才有了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預備資格,還可以得到其他幾樣『物品』:『免費糧票』(政府按月發放糧食)、『免跪符』(見知縣免跪)、『免義務勞動符』(免除差徭)、『免揍符』(不可隨意用刑)等。如果他是院試的第一名,還會有一個附加稱謂『案首』。

明朝政府給予各省的生員名額有限,所以童生試也是有一定門檻的,在教育條件比較好的很多南方地區,競爭往往會特別激烈,千軍萬馬闖獨木橋的場景比比皆是。不少讀書人要經過幾輪考試才能獲得『童生』稱謂。當然,止步於『童生』的也大有人在,在院試考場中常常能見到黃髮垂髫同場競技的場面。王竑這樣的接受南方優質教育的資優生,在地處邊陲較爲落後的河州很容易脫穎而出,自然應該是一輪通過童生試。

完成童生試的任務後,王竑進入河州的官方教育機構學習。明朝規定,進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按照考試成績又分爲三個等級:

一等爲廩膳生員,簡稱廩生,有名額限定,由政府提供津貼和生活日用品,但是每年都要進行考核,通過者才能保有下一年的廩膳生員資格。以王竑的水平,獲得廩膳生員資格自然不在話下。當其他學子參加童生試的時候,他可以做擔保,在考場外吆喝一聲『我是某某的擔保人』,順便收取擔保費。

二等爲增廣生員,簡稱增生,同樣有名額限定,但政府不提供糧食。

三等爲附學生員,簡稱附生,爲前二等之外再增加的名額,位居諸生之末。

從河州到西安,從生員到舉人

在州學學習了一段時間,王竑就要準備正式的科舉考試了。在這之前,他還必須經過一個科考選拔賽,才能拿到後面的科舉考試的『准考證』。選拔考試由陝西布政司的提學官親自主持,只有考試成績獲得了一、二、三等的五個人有參加鄉試的資格。王竑拿到『准考證』後,解鎖了新的科舉生涯『地圖』,進入了明朝科舉的主線任務三級考試。

所謂的三級考試,指的是明代的科舉考試分爲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考試制度,通過科舉選拔賽的王竑拿到手的便是第一級的鄉試『准考證』。明朝的鄉試三年一開科;時間定在子、午、卯、酉年的八月,所以又有『秋闈』『秋試』之稱。當然,也存在一些例外情況。如立國之初,因各部門官員緊缺,急需科舉選拔人才充實,在洪武四至六年全國連開三科。此外,也有部分地區因爲戰爭等原因緩考或停考,但在之後的鄉試中會補充相應的名額。考試地點位於各省省會,故又有『省試』之名,王竑要參加鄉試就必須前往陝西布政司衙門所在地西安府。

正統三年(1438)是戊午年,明朝鄉試開科。25歲的王竑拜別父母,離開河州前往西安府參加鄉試。

從河州到西安府,王竑一路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卻無心看風景,好不容易來到了舉世聞名的古都西安。他在客棧休息幾日,緩解了旅途的舟車勞頓之後,便前往陝西貢院,順便領略一下古都風情。作爲國家規定的科舉考試,鄉試採取嚴格的貢院考試制度。在考試之前,王竑先要到考場登錄考生信息,並且還需要一張』證件照『。這個』證件照『當然不是拍照,也不可能有畫師一個一個挨著畫像,且不說畫得像不像本人,參加會試的考生眾多,豈不是要把畫師活活累死。所以,工作人員是拿出一本面貌冊,在上面用文字記錄考生面部特徵。到了八月初九考試當天,王竑和其他河州考生在儒學訓導的帶領下來到陝西貢院門口,負責檢查的官員憑著面貌冊的記錄與真人核對。

【徐顯卿宦跡圖之棘院秉衡】,冊頁,絹本設色,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年間,徐顯卿兩次參加會試閱卷,還主持過武舉會試,圖爲北京貢院舉行會試的場景,下方明遠樓旌旗招展,兩側考棚已爲磚瓦房

王竑經衙役確認身份後,便要進門接受第二道更爲嚴格的檢查。負責檢查的工作人員均是軍人出身,根本顧不得考生全是功名在身,或是家世顯赫,從頭到腳仔仔細細地摸索了個遍,一個個打扮得風流倜儻、溫文爾雅的文藝青年,帽子、衣服、鞋子被扒得是乾乾淨淨,光溜溜地只剩下一條大褲衩,披頭散髮、衣衫不整,活脫脫一副落魄才子模樣。

王竑一邊苦笑地看看自己的窮酸樣,一邊草草整理儀容,然後拿著考場考舍序號,匆忙尋找自己的考舍,參加第一場考試。鄉試總共三場,分別在初九、初十二和初十五。三場考試內容各有不同,但均是以『四書五經』來命題,採用八股文的文體考試形式,即經義、論、策和詔、誥、章、表等形式。考場內設立專門的考官負責考場事務,有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提調官一人,均是由陝西布政司官員擔任。

考試正式開始後,陝西貢院的大門就被緊鎖住了,直到考試結束才能打開。這也就是說,王竑與其他考生,以及考官在考試期間的吃、喝、拉、撒、睡,都得在貢院裡面解決,所以他必須提前準備好考試期間所用的所有物品。在考試期間,王竑偶爾能看到主考官和同考官前來巡視,在考場外活動的其他官員是見不到的,因爲考官也只能在指定的區域活動。經過連日冥思苦寫,王竑順利完成試題,等待放榜之日。明朝的科舉採用五經取士的方法,也就是說第一天的考試,每個考生要答3道四書義題目,這是公共題,此外還有五經義20道,考生選自己所學經的4道回答,明代學【詩經】的考生最多,學【春秋】【禮記】的最少。之後【易】【詩】【書】【禮】【春秋】各取一名爲首,稱爲『經魁』。

王竑爲【禮】的首名,也就是『禮魁』,他的稱謂從『生員』升級爲『舉人』。

進京趕考

取得舉人的身份後,王竑便獲得了參加科舉第二級考試會試的』准考證『。明朝會試同樣是三年一科,時間定在辰、戌、丑、未年的二月,考試分三場,形式、內容等也與鄉試一樣,以』四書五經『爲基本內容,而考試地點則從西安府挪到了遙遠的京城內的北京貢院。鄉試的後一年是己未年,正好會試開科,王竑覺得趁著鄉試的熱乎勁兒,說不定能一鼓作氣拿下會試,再加上手中錢財充足,便決定不返回河州,從西安府直接前往京城參加會試。做了決定之後,他立馬修書一封寄往河州,告知父母已經中舉,現在準備前往京城參加會試,希望他們在家中不必掛念,靜待他從京城傳來好消息。

鄉試結束後,王竑收拾好行裝,馬不停蹄地趕往京城。他從西安府出發後,沿著渭河向東過潼關進入河南布政司,平生第一次出了陝西,然後沿著黃河南的驛道經古都洛陽抵達開封,再一路向北渡過黃河,過淇門(濬縣),經邯鄲、涿州,抵達大明王朝的京城。

從河州到京城,需要翻越千山萬水,可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也只有同王竑一樣的科舉士子才會忍受思鄉之苦,不辭辛勞、千里驅馳。當然,對於家中還有點積蓄的王竑來說,整個路程主要通過交通工具進行,陸路乘馬車,渡河則乘船,時不時還可以走上一段活動一下筋骨,與一同趕考的士子聊聊考試心得,或是吟詩作文,或是同看途中好風光,或是休息的時候一起品嘗各地美食。

『赴京趕考』木雕,清,現藏中國科舉博物館,對於很多家境貧寒的考生來說,趕考的路途沒這麼舒坦,他們大部分路程需要靠雙腿行走,時不時還要忍受風餐露宿

而對於很多家境貧寒的考生來說,趕考的路途可就沒這麼舒坦了,他們的大部分路程需要靠雙腿行走,時不時還要忍受風餐露宿,萬一途中找不到投宿的地方,就只能幕天席地,看著月亮數星星了。至於什麼窮酸書生途中遇到仰慕才氣的富家小姐以身相許,然後赴京趕考高中狀元的才子佳人橋段,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是可遇不可求,也只能是做個白日夢窮樂呵一下。

1906年北京貢院明遠樓,北京貢院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既是全國會試的考場,也是順天府(北京)鄉試的地方,王竑因爲來自於河州,所以他的考試地點是北京貢院

會試是明政府中央級別的考試,王竑因爲來自河州,所以他的考試地點是北京貢院。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設立了分地區取進士的南北卷制度。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四省,遼東、大寧、萬全三個都司,以及北直隸一些地區屬於北卷範圍。與王竑同場競技的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操著不同方言的考生,還有不少在國子監學習的鄰邦朝鮮、日本、琉球、暹羅等國的士子。會試同樣採用嚴格的貢院制度,同鄉試的流程一樣。以殿試爲奮鬥目標的王竑,極爲謹慎小心地應對著檢查,並且順利過關。會試的考場內也極爲嚴格,專門負責考務的官員除了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八人、提調官一人外,還有其他的場官多人,各司其職。按照規定,王竑在試卷首部寫上了爺爺、父親和自己祖孫三代的姓名、籍貫、年齡以及研習的經典,並且加蓋了所司印記。整個考試過程波瀾不驚,他順利拿下了『會魁』,稱謂也升級爲『貢士』,也有了參加科舉第三級考試,也就是最後的總決賽殿試。

開啟彪悍的人生

會試結束一個月後,王竑便要參加激動人心的殿試了。殿試是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也稱爲『御試』『廷試』『廷對』。三月朔日一早,由朝廷派出的馬車將他從住所接至紫禁城內。殿試一天結束,只有一場,由明英宗朱祁鎮親自出題策問,王竑答完題後,試卷由翰林院中的翰林學士、朝廷大臣及文學侍從之臣組成的讀卷官共同閱讀,給出成績後預先擬定好名次,然後進呈皇帝。明英宗欽定一甲前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並授予進士及第。王竑位居二甲三十名,授予進士出身,稱謂定格於『進士』。三甲人數最多,授予同進士出身。殿試結束後,王竑和其他二甲、三甲進士還可以考選庶吉士,成爲翰林官員。對於王竑而言,這可能是他考試中少有的失敗,只擔任了戶科給事中。但這點失敗算不得什麼,因爲它已經不是科舉考試了。

成爲進士的王竑,終於通過科舉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開啟了一段極其剛猛豪勇的人生——

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在午門攝政,群臣彈劾宦官王振誤國之罪,王振黨羽錦衣衛指揮馬順厲聲呵斥群臣,王竑上前一把揪住馬順頭髮:』若曹奸黨,罪當誅,今尚敢爾!『邊罵邊撕咬馬順臉面,憤怒的大臣一擁而上,當場將馬順打死。這個血腥場面嚇得朱祁鈺起身入內,王竑緊跟其後,要求處理王振黨羽宦官毛貴和王長隨,兩宦官被朱祁鈺派人拉出來,立即被活活打死。這一暴力事件,立即讓王竑名震天下。

在除去奸邪之後,王竑受命守御京城,擢升右僉都御史,統領毛福壽、高禮的軍隊。在北京保衛戰的彰義門之戰中,形勢一度危急,瓦剌軍攀城而上,北京居民紛紛跑上城牆投擲磚石,關鍵時刻,正是王竑率領援兵趕到,擊退了瓦剌。也先率兵退走後,王竑又負責鎮守居庸關。

2f2f6e00f88fb630d32f5b994b68b237.jpg

土木堡之變示意圖

此後,王竑總督漕運,成爲歷史上第一位漕運總督,他還兼著淮安、揚州、廬州三府和徐州、和州二州巡撫,併兼理兩淮鹽稅,可謂位高權重。在大災之年,王竑還是一貫的強硬作風,威逼不願開倉放糧的管庫宦官:『一旦饑民有變,我就先殺你,然後自請死罪。』面對這名手上沾血的文官,宦官只得乖乖服軟。這次賑災,保全了180萬人的性命,百姓中流傳著』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巡撫『的民謠,王竑去世後,還有人立祠祭之。

成化初年,王竑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致仕,從此他回到家鄉河州,歸隱山林,深居簡出20年,弘治元年(1488)十二月去世,終年75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