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9|回覆: 1

[中醫理療] 土茯苓,嶺南的清熱解毒除濕通利神器,夏天煲湯必備

  [複製鏈接]
廣東省中醫院 發表於 2020-7-10 1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老百姓非常熟悉的藥食兩用的藥材中,有一些名字較為相似,容易引起混淆的,土茯苓和茯苓就是典型的例子。土茯苓雖說和茯苓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藥材。茯苓此前我已給大家講過,今天就跟大家講講土茯苓——嶺南夏天的除濕神器

01、民間的『硬飯頭』

很多人會把土茯苓和茯苓混淆,但說起『硬飯頭』,很多中老年朋友一下子就跟茯苓區分開來了,土茯苓在民間的別稱就叫做『硬飯頭』

據民間說法,在舊社會,山里人家揭不開鍋的時候,就會全家出動去山坡地里挖一種山貨『硬飯頭』。『硬飯頭』生長在一米左右的深土裡,挖掘是個力氣活兒,而把硬得像石頭的『硬飯頭』煮熟更不容易。首先要把挖回來的『硬飯頭』清水洗乾淨,然後用大刀斬成一塊塊,再轉移到臼里,用錘敲打搗爛,連同渣滓裝進薄薄的麻袋中,用力地擠出汁液置於缸中,並加清水過濾,靜置過夜,缸底便沉澱了一層厚厚的澱粉,這層濕澱粉曬乾後可長期保存。

曬乾的『硬飯頭粉』取一小勺加冷開水化開,再用剛燒開的水一邊沖一邊攪拌,直到變成晶瑩剔透的半透明狀的粉糊,即可食用,味道還非常不錯呢。

『硬飯頭』的出粉率很低,不過也正是埋在深土裡,它成了過去窮苦人的救命糧,成了一代人苦中作樂的回憶。現在還可以在一些地方買到這種傳統方法製作的『硬飯頭粉』,不過因為出粉率低,價格會稍微貴一點。

02、嶺南夏天除濕神器

土茯苓最早記載於【本草綱目】,因其外形跟茯苓相似,故得名土茯苓。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多生於山坡或林下,常於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後乾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後乾燥、入藥。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具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等作用。

土茯苓和茯苓的區別

土茯苓和茯苓的區別

土茯苓和茯苓的區別

■ 解毒

土茯苓有一個很突出的功效,就是解毒。古籍記載土茯苓『消毒瘡、疔瘡』、『兼治楊梅瘡毒、丹毒』、『解汞粉、銀硃毒』。

土茯苓可用於治療皮膚瘡毒、淋巴結腫大、梅毒、汞中毒等,現在也常用於治療多種泌尿系統疾病或性病。經常皮膚長瘡且紅腫熱痛明顯的朋友們可以用土茯苓搭配金銀花煮水飲用和外洗,清熱解毒可消瘡。

■ 除濕

古籍記載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調中止泄』、『治五淋白濁』,土茯苓滲濕利水的功效非常強,還有一點清熱的作用,除濕而解毒,堪稱嶺南夏天除濕神器

嶺南夏天悶熱潮濕,近些天來不少朋友出現了腹痛腹瀉、熱痱、痤瘡、濕疹、外陰瘙癢、腳氣等濕氣纏身的症狀,這些時候煲湯不妨加點土茯苓,給自己和家人除除濕氣。土茯苓除了煲湯或煎液內服,其煎液還可以外用熏洗局部皮膚病變處。

■ 通利關節

【本草綱目】記載土茯苓:『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治拘攣骨痛』,土茯苓具有通利關節的作用,可用於濕邪引起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肌肉酸痛等症。

■ 其他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土茯苓還有抗腫瘤、治療痛風、抗菌等多種作用。

食療方推薦

土茯苓茶

土茯苓茶

土茯苓茶

材料:土茯苓5克,綠茶5克(1人份)

做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通利。

適合人群:濕熱毒盛人群。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具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的功效;綠茶性涼,味甘、苦,歸心、肺、胃經,具有清心除煩、清利頭目、清熱解毒、化痰消食、利尿等功效。兩者合用具有清熱解毒、除濕通利之功,適合夏天濕熱毒盛的人群飲用。

土茯苓黨參豬骨湯

土茯苓黨參豬骨湯

土茯苓黨參豬骨湯

材料:土茯苓30-60克(鮮品100-150克),黨參30克,生薑3片,豬骨頭500克(3人份)

做法:土茯苓、黨參提前用清水浸泡30分鐘,其餘材料洗淨,一同入鍋加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至30-60分鐘左右,加鹽調味,喝湯吃肉。

功效:健脾益氣,除濕解毒。

適合人群:脾氣虛弱、濕氣纏身的人群。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具有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黨參性平,味甘,歸脾、肺經,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姜可以溫中顧護脾胃。三者搭配具有健脾益氣、除濕解毒的作用,尤其適合嶺南夏天脾氣虛弱、濕氣纏身的人群食用。

來源:黃穗平說脾胃

周佐 發表於 2025-4-12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嶺南本草考:土茯苓藥性辨微與食療要義】

土茯苓者,菝葜科之宿根,【本草綱目】謂之"仙遺糧",嶺南民間稱"硬飯頭",實乃解毒除濕之要藥。其與茯苓雖名近而性殊:茯苓屬多孔菌科,主利水滲濕;土茯苓乃百合科植物,功專解毒通利。今就藥性本源、食療應用詳析如下。

一、名實考辨與藥用沿革
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最早載於【滇南本草】,李時珍謂其"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其根莖堅如頑石,故有"硬飯頭"之稱。舊時嶺南饑饉之年,百姓掘其根制粉充飢,然其藥用價值實遠勝於食效。現代藥理學證實,其所含落新婦苷、黃酮苷等成分,具顯著抗炎、調節免疫作用,此乃其解毒機理之現代闡釋。

二、藥性發揮之三重境界
1. 解毒之妙:非獨解汞毒、梅毒,尤善清血分濕熱毒邪。臨床配伍金銀花、白鮮皮,治濕熱瘡毒;合萆薢、車前子,療淋濁帶下。其解毒機理在於"通利關節,使毒邪從溺道出"(【本草正義】),此與茯苓單純利水有本質區別。

2. 除濕之專:嶺南暑濕氤氳,土茯苓淡滲利濕而不傷正,較之茯苓更具清熱之性。其除濕特點有三:一能透達肌腠消痱疹,二可通調水道止泄瀉,三善滲利下焦治白濁。夏季配伍木棉花、赤小豆煲湯,正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匱要略】)之旨。

3. 通利之奇:其"通利關節"之功尤為獨特。現代用於痛風性關節炎治療,取土茯苓30g配威靈仙,可使尿酸排泄增加37%(【嶺南本草研究】2022),此乃古人"祛風濕絡"說之科學印證。

三、食療應用禁忌
雖為藥食兩用,須知其性偏滲利。建議:
1. 鮮品每日用量勿超50g,干品宜控制在30g內
2. 腎虛滑精者慎用,恐更傷下元
3. 孕婦忌單味大量使用
4. 優質土茯苓斷面呈類白色,若見棕紅色者已氧化變質

四、古今驗方舉隅
1. 濕熱瘡瘍:土茯苓30g、金銀花15g、甘草6g,煎湯內服外洗(【瘍醫大全】改良方)
2. 暑濕泄瀉:土茯苓20g、炒扁豆15g、陳皮5g,煲鯽魚湯
3. 關節腫痛:土茯苓50g、薏苡仁30g,配伍豬脊骨燉煮

今人用土茯苓,當知其性味平和而力專走下,非如茯苓之健脾安神。嶺南濕熱之地,此物誠為天賜良藥,然須辨證施用,方能盡顯"除濕解毒而不傷正氣"之妙。暑月將至,善用此物,可令濕毒無所遁形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