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43|回覆: 1

大暑日祭海,掌管瘟疫的五聖被請上大暑船,驅往海上焚毀

[複製鏈接]
浩然文史 發表於 2020-7-22 1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國民間普遍存在游神(本地守護神巡遊)的活動,有人說這是迷信,應當予以取締,也有人說這是勞動人民對歷代英雄人物的紀念及信仰,有利於守護國家民族的英雄精神永恆流傳。在廣東地區,每年元宵節,都要舉行守護神巡遊大收步的活動,是日酉時至戌時,守護神巡遊起步,人們抬着守護神挨家挨戶搜捕瘟疫邪穢,並押上花舟,然後將花舟放入江中,燃火焚毀,此即收步,收步之禮的最後一步是燃放煙花,請守護神安坐欣賞,並賜賞人們『幸運簽』,俗稱『執炮』,得者將在本年添丁發財。

在我國江浙地區,存在另一種游神活動,這種活動即與迷信無法掛鈎,因為人們最後要焚毀的花舟,關押着的不再是瘟疫邪穢,而是掌管施放瘟疫邪穢的神靈,下面我們來看看這是怎麼回事吧。

民間游神活動

民間游神活動

民間游神活動

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閩浙地區的居民,在漫長的農業時代大多以漁業為生。這是一項在茫茫大海風口浪尖上過活的生計,每天能夠捕捉到多少魚完全取決於天氣與海洋,為了祈求豐收和生命安全,人們自然就會舉辦祭拜海洋的民間活動。

春節期間,守護神巡遊得到勞動人民的拜祭

春節期間,守護神巡遊得到勞動人民的拜祭

春節期間,守護神巡遊得到勞動人民的拜祭

在我國的浙江台州地區,即流傳着一項持續數月的祭海習俗——『趕大暑船』。

江浙地區趕大暑船

江浙地區趕大暑船

江浙地區趕大暑船

一、以海為生的漁民們

台州位於我國浙江省南部,自古以來便是我國東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那裡的民眾大多『興魚鹽之利,通舟楫之便』,以捕魚、曬鹽、對外貿易為收入的重要來源,是典型的沿海城市的生活方式。

到了明清時期,因朝廷宣布閉關與禁止海上貿易,沿海百姓無法通過貿易獲得收入,而只剩下捕魚這一條生路,這更讓他們對海洋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和崇高的敬畏感,也逐漸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祭海民俗。

送『大暑船』,顧名思義,即民眾將製作的船隻放入海中,任其在海上自由漂流。人們普遍認為,送大暑船習俗與古代送瘟神的活動有密切的聯繫。百姓希望將所有的瘟疫、災難與不幸都裝入船中,而船隻在海上漂浮得越遠越好,最好的結局就是一去不復返,一旦船隻漂泊回來,則被認為是被厄運糾纏上身的凶兆。

我國古代盛傳有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鍾仕貴等5位掌管瘟疫的神靈,他們被稱為『五瘟使者』,後來被簡稱為『五聖』。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有時候和世俗世界一樣『勢力』,對財神人們是爭先恐後、喜氣洋洋地迎接,而對『五聖』則是避之唯恐不及,於是就想出了種種送『五聖』的辦法。人們將『五聖』放在船上,讓他們在海上隨風飄蕩,希望能夠送走這等人間不幸。

五聖廟

五聖廟

五聖廟

二、送大暑船的準備工作

送大暑船最關鍵的一項準備工作,就是製作船隻,即所謂的『大暑船』。這項工作往往從每年的農曆四月份開始,必須趕在大暑節氣之前的半個月即小暑節氣左右完成,以便開展後續工作。

製作大暑船並不是漁民自己親力親為的,他們往往會委託當地的木匠與工匠進行製作。大暑船也不是真正的船隻,而是仿照真船,按長8米、寬2米的標準製作的,差不多是真船的1/3大小,當船眼安裝完成,就標誌着大暑船正式完工。

大暑船並不是簡單的縮小版漁船,在製作過程中還有許多講究。例如船隻製作完畢之後,還要在船身上進行塗畫創作,畫像內容大多是一些驅逐邪魅的民間故事或神話傳說;大暑船內還要設立專門供奉『五聖』的神龕香案,並擺放按比例縮小的的家具,以及用紙捏造的全副武裝的士兵。

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鍾仕貴五聖

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鍾仕貴五聖

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鍾仕貴五聖

船隻製作完畢後,就要進行下一項工作,即『迎聖』。迎聖儀式往往在小暑開始,在這一天清晨,人們要按順序開啟擺放着『五聖』的木箱以將其請出,並擺放在托盤上。隨後人們會向『五聖』拜三拜,並將托盤高舉過頭頂,再將其放入轎子當中,運送至當地的『五聖廟』,接受民眾的朝拜。

往後直至大暑節氣的前一天,人們會在五聖廟附近做道場,給五聖送禮品,並在五聖廟附近搭戲班子唱戲,這種種活動被稱為『娛聖』,目的是使神靈高興。

而在小暑至大暑這半個月的時間內,人們還要挑選一天進行『請酒活動』,具體來說就是將各個廟宇當中的『神靈』請到集聖廟『做客』,五聖自然也是宴請的重要對象,待各位神靈『酒足飯飽』之後,再將他們送回各自的廟宇。

三、大暑日送大暑船

活動高潮還要屬送大暑船當天,即大暑節氣這一天。大暑上午,大量香客會來到廟中祭拜;臨近中午的時候,香客們離去,人們要將五聖廟清掃乾淨,隨後請出大暑船,將其放在準備好的拖車當中,然後將『五聖』及其他兩位本地神靈放入轎子,跟隨大暑船一同前往海邊。

祭送五聖

祭送五聖

祭送五聖

在運送大暑船及神靈前往海邊的過程中,轎子會時常停下來休息一會,在休息的空隙人們會舉行許許多多的活動,如舞龍舞獅。等到隊伍到達江邊後,祭海儀式才算正式開始。

人們首先將五聖的神偶放在祭壇上,隨後主持人宣讀祭詞,待念完之後,五聖神偶便被放置在大暑船上的神龕中。隨後大暑船被人們連接到漁船身上,用漁船拉起出港,待到指定地點後,人們便會用火點燃大暑船,任其浮沉,之後漁船返航,至此一年一度的送大暑船活動正式完成。人們希望通過送大暑船,祈求獲得海洋的庇佑,保佑國家風調雨順、四海昇平,一方水土安康富足。

大暑船入海

大暑船入海

大暑船入海

文史君說

送大暑船是台州等東南沿海地區一年一度的盛事,2009年被列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送大暑船活動往往會持續數月,直到大暑當天才能完成全部活動。當大暑船載着五聖飄向海洋深處,洶洶火焰吞噬了大暑船,浩淼海水浸透了讓人心生畏懼的霉運。一項繁瑣的民俗活動,承載着人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從古至今,人們的認識水平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送大暑船活動不再單純表達着人們對瘟神的恐懼,更有對茫茫海洋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參考文獻

方柔嘉:【傳承與變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葭址『送大暑船』習俗為例】,【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19年第7期。

方柔嘉:【浙江合州葭址『送大暑船』民俗發展中的傳承與變遷】,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劉劉劉 發表於 2025-4-3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送瘟神"到"迎守護":論民間游神活動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傳承

民間游神活動絕非簡單的"迷信"二字可以概括。這些看似樸素的儀式背後,蘊含着中華民族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知、對生命價值的崇高敬畏,以及對英雄精神的永恆追憶。台州"趕大暑船"與廣東"收步"儀式,表面上形式各異,實則同出一源,都是先民面對不可知自然力量時形成的生存智慧結晶。

"趕大暑船"習俗中的"五聖"信仰,折射出中國人獨特的"實用主義宗教觀"。古人將瘟疫具象化為五位神靈,通過"送船"儀式表達控制災疫的願望,這種將抽象威脅具象化的思維方式,實則是人類面對未知時的普遍心理防禦機制。值得注意的是,儀式中對待"五聖"的態度並非單純的驅逐,而是包含敬畏與安撫的雙重情感——既要送走災禍,又要禮遇神明,這種矛盾心理恰恰體現了中國人"敬鬼神而遠之"的中庸之道。

廣東地區的"收步"儀式則展現了民間信仰的另一面向。守護神巡遊活動將社區防衛意識儀式化,通過"搜捕瘟疫-押送花舟-焚毀厄運"的戲劇性過程,強化了集體抵禦風險的心理認同。得"幸運簽"者將添丁發財的信念,更是將個人命運與社區儀式緊密聯結,形成強大的社會凝聚力。這種活動絕非單純的"迷信",而是民間自我組織、自我安慰的文化機制。

從文化功能角度看,這些儀式具有三重價值:其一,通過儀式化處理自然災害,緩解群體焦慮;其二,維繫社區認同,強化集體記憶;其三,傳承先民應對危機的智慧。明代【台州府志】就有"海濱之民,以船為命,故以船送瘟"的記載,說明此類習俗實為沿海族群適應環境的生存策略。

當代社會應當超越"迷信與否"的二元判斷,轉而理解這些活動背後的文化邏輯。法國人類學家杜爾凱姆曾言:"宗教是社會集體的自我崇拜。"民間信仰活動本質上是一個族群對自身歷史的紀念方式。當我們看到台州漁民製作精美的大暑船,或廣東民眾熱烈參與守護神巡遊時,應當認識到這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是連接古今的情感紐帶。

站在現代文明的高度回望這些傳統,我們既要保持科學理性的認知,也應尊重民間情感的表達需求。建議採取"理解-引導-轉化"的態度:理解其歷史成因,引導其健康開展,將其轉化為促進社區和諧的文化資源。畢竟,一個民族的精氣神,往往就蘊藏在這些世代相傳的儀式之中,等待着我們去發現、去傳承、去發揚光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