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10|回复: 2

[医药临床] 张仲景贯熟的脉法口诀

[复制链接]
悦读中医 发表于 2020-7-28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导读

读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粉丝们一定都注意到过,医圣张仲景在篇章命名时常加上“xx病脉证并治”这样的后缀。在正文中,张仲景也时刻将脉诊结果作为指导治疗的重要因素,“脉xx者,法当xxx”是他阐释疾病诊疗策略的常见句式。那么,医圣张仲景用脉诊指导疾病诊疗的思想体系和治疗模式是什么?陈建国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对此总结了深刻实用的经验。

我们先从两个病例谈起

第一个患者:

2019年11月,一位中年女性求诊,主诉是反复发作头痛多年。表现为头胀痛,伴有眼睛疼痛,羞光流泪,大约数小时发作一次,闭目休息会稍有缓解。多年来遍求中医名家屡治而无寸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邀余处方。

脉诊后我处以越婢加半夏汤

生麻黄15g,生石膏45g,清半夏9g,生姜10g,甘草6g,大枣15g。5剂,水煎服。

数日后患者主动发来信息,告知“我就吃了一剂药就好了”“一天就好了”。

第二个患者:

患者,男,25岁,2019年12月4日初诊,反复发作头痛10余年。患者从上小学四年级时开始出现反复发作性头痛,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发作频繁,自诉“每年有300天以上都会出现头痛”,受凉后会加重,睡眠多了或少了都会加重,多看手机也会加重,头痛严重时会影响睡眠,每年需口服2~3瓶咖啡因控制,时有胃脘痞满,余无他症。

脉诊后我处以吴茱萸汤

吴茱萸15g,北沙参15g,生姜15g,大枣20g。7剂,水煎服。

2019年12月18日复诊,诉服上方后头痛发作仅一次。

脉诊后调方7剂后症已。

需要说明,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在诊治的大量患者中,大部分患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是应该的,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绝不可由于几个疗效满意的病例就沾沾自喜。头痛是常见病,之所以先举出这样两个都是头痛的病例,目的是要强调一个道理。

这两个病例的主诉均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开具的两张处方分别为越婢加半夏汤和吴茱萸汤。请注意,这两个病例的病机都判断为“水饮内停而上逆”所致,但前者是一张下水(降)之方,后者是一张散水(升)之方,这是治疗方向截然相反的治法,但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可以断言,如果实际调换两张方应用,则绝对无效甚至病情会加重!

或有人问,同样是头痛,采取相反治疗方向的依据是什么呢?主要是脉诊。

其实,即使这两位患者的脉诊表现也很相似,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们在依据了一般的脉诊知识外,还应用了一个并不为大多数人重视的中医治病大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解的仲景阴阳脉法。

具体两张方的应用依据,我们后文会详解,领会了仲景阴阳脉法以后,相似情况下我们鉴别两张方的应用就会非常简单。

具体到这两个病例涉及的两张方,核心区别点为:

同为“水饮”病机,到底是治以“降”(下水),还是治以“升”(散水)?

“仲景阴阳脉法口诀”:气血津液实证,独分“左右阴阳”。实则“左升右降”,虚则“右升左降”。

对比左侧和右侧的寸脉,左侧较右侧更显著者,用吴茱萸汤(左升),见图2;右侧较左侧更显著者用越婢加半夏汤(右降),见图3,健康人脉图见图1。

健康人脉图

健康人脉图

吴茱萸汤脉证图

吴茱萸汤脉证图

越婢加半夏汤脉证图

越婢加半夏汤脉证图

具体鉴别的操作其实非常简单,临床脉诊时的感受区别也非常明显。而这些认识并非所谓的临床经验,而是基于重要理论的临床实践,读者也不必刻意记忆,唯有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个大法,才能够举一反三、圆机活法。

此外,当我们面对一个邪盛正虚的疑难患者的时候,当下的治疗究竟是应该扶正还是祛邪?同样也可以根据这个大法来清晰地判断。也就是说,仲景阴阳脉法既适用于常见病、常用方,也适用于疑难病,后文会细讲。

下面我们就以这个大法为重点,对经方学术进行详细阐释。

大法: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这是惜墨如金的张仲景另外又用了100余字专门强调的大原则,由于太重要了,我们将全段原文置此感受和领会: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请注意,这段文字里面用了3个感叹句,这是理性而严谨的医圣张仲景把《伤寒论》正文中全部的4个感叹句中的3个都用在了这里,足见这是仲景绝无仅有地强调!

除此之外,共10卷22篇的《伤寒论》,仲景用了其中的7篇有余来具体举例以强调这个大法,篇名分别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在这7篇的起始,仲景还说了一句话:“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仓卒寻按”提示我们这与脉诊密切相关;第二,“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提示我们,这个大法涉及的范围超越了三阴三阳辨证,是贯穿《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通用大法。

也许有学者会提出问题,认为《伤寒论》中的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及诸可不可各篇是否为仲景原文在学术界尚有争议。实际上,这些篇章均是用仲景方论治,笔者查汉唐以前的中医古籍,所有用仲景方论治者,除后世收录仲景书的原文内容外,唯有《脉经》一书中有只言片语,可见以上提出的各篇唯有出自仲景书。此外,笔者按照这个思想贯穿仲景书全文并结合临床体会,这完全符合仲景学说的思想。

或许有人会问,这不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汗法和下法混淆吗?看起来也没什么特殊,怎么可能是什么大法呢?

这句原文确实属于一看就好像明白了,但进一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里面还有诸多不太清晰的具体问题,比如:

  • 什么是阳盛阴虚、阳虚阴盛?

  • 汗之、下之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汗法、下法吗?

  • 没有导致“死”就一定不是误治吗?

  • 阴阳的盛衰怎样才能快速高效地诊断出来?

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特别是与我们发掘的仲景阴阳脉法结合应用后,我们才会认识到,怪不得仲景如此强调这段文字,这确实是经方理论当中的一个大法。具体说来,我们也会在以下这些方面有全新的认识:

1.掌握贯穿《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的基本思想,真正把两本书合二为一。

2.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病,我们能够首先明确治疗的方向。

3.实现仲景应用的脉证合参。

4.把仲景提示的病、脉、证、治思路贯穿起来。

常见病机代表方证的阴阳脉法(精简版)

常见病机代表方证的阴阳脉法

常见病机代表方证的阴阳脉法

火焰之歌 发表于 2025-4-4 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法枢机与治疗逆从——解构仲景脉诊思维体系》

(一)脉诊在仲景诊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伤寒杂病论》397条原文中涉及脉象论述者达146条,金匮要略前22篇更有82%篇章以"病脉证并治"命名。这种体例安排绝非偶然,实为构建"脉-证-治"三维诊疗范式。仲景脉法之精要,在于将脉象作为病机运动的动态投影,而非孤立指标。如《金匮·痰饮篇》"脉偏弦者饮也"的论述,揭示脉象实为体内气水运行状态的"气象图"。

(二)水饮头痛的脉法鉴别要点
所述两例头痛虽同属水饮为患,然脉象存在本质差异:
1. 越婢加半夏汤证当见"寸脉浮滑、关尺沉紧",此乃水饮郁而化热,上冲头目之象。脉象特征符合《伤寒论》第27条"太阳中风,脉浮紧"的变局,提示水热互结于上焦。
2. 吴茱萸汤证应现"寸关沉弦、尺部微弱",对应《伤寒论》第309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的阴浊上逆证。其脉象特征反映肝胃虚寒,浊阴上泛的病机。

(三)治疗方向的脉象决策机制
仲景脉法暗藏"升降逆从"的治疗密码:
1. 越婢汤脉象显示"阳郁于上",故用麻黄石膏组合形成"提壶揭盖"效应,佐半夏导水下行,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疗原则。
2. 吴茱萸汤脉象提示"阴浊上逆",当以吴茱萸生姜温升肝胃阳气,使阴浊自降,暗合《伤寒论》第296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吴茱萸汤主之"的逆向调节思维。

(四)仲景脉法的现代临床启示
1. 脉位深浅判病位:浮候主表/上焦,沉候主里/下焦
2. 脉势动态定病性:滑数为阳邪,弦紧为阴凝
3. 脉形变化测病势:来盛去衰示邪实,来微去强显正虚

结语:仲景脉法实为"动态病机模型",上述两例头痛治疗看似相反,实则均遵循"脉证相应,逆从相调"的根本法则。当代中医临证,当以脉象为镜,照见病机本质,方能在看似相同的症状中把握治疗枢机。此即《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真谛。
炎平 发表于 2025-4-12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法枢机与升降辨治——解构仲景脉诊诊疗体系精要》

仲景脉法之精髓,在于"脉证合参,以脉定机"。观《伤寒》《金匮》凡三百九十七法,其脉诊体系实以"阴阳升降"为纲,以"脉势动态"为辨。陈师所举两案,恰为升降治法之绝佳注脚。

一、脉势升降辨治体系
仲景脉法非独察脉形,更重脉气运行之势。越婢加半夏汤案见脉来浮洪而躁,此乃水饮郁而化热,阳明气机壅逆于上,法当通降阳明,导水下行。其脉象特征有三:①寸关脉势上冲;②脉管壁张力增高;③按之躁急不静。此即《金匮》"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之变局,当宗"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旨。

吴茱萸汤案脉见沉弦而紧,属厥阴寒饮上逆,脉象特征为:①脉位沉候;②脉气自尺部上窜;③指下如循刀刃。此即《伤寒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的脉学延伸,当循"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则。

二、脉诊三维辨证模型
仲景脉法实含三维辨证体系:
1. 空间维度:察脉位浮沉定病位(表里)
2. 时间维度:辨脉率迟数断病性(寒热)
3. 能量维度:观脉势升降明病机(虚实)

前案脉势上冲而躁,属"阳迫气血";后案脉气上逆而紧,属"阴挟寒饮"。虽同见头痛,然前者为阳明热饮上蒸,当降而泄之;后者属厥阴寒饮上犯,宜升而散之。此正合《伤寒论》第32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调和阴阳大法。

三、临床运用要点
1. 脉势动态观察:须体察脉气运行方向(如寸尺间气势流转)
2. 脉管张力辨析:辨明脉壁柔韧度与组织含水量关系
3. 脉证逆从判断:《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原则

结语:仲景脉法实为"动态能量辨证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脉势变化把握人体气机升降出入。陈师两案启示:临证当"以脉定机,因势利导",方得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第16条)的真谛。学者当于脉诊时尤重"指下动静",方能洞悉病机本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